在线征稿 火热进行中,欢迎投稿! 查看全部
更多赛事、杂志在线征稿,点击这里查看 !
诗坛讯息
中华诗词学会
杭中华:诗载千年风骨 典承燕赵文脉——在《燕赵诗典》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周文彰会长对《致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函》的回复 收到诗友转来的视频和微信公众号,仔细听了看了,也通览了评论区留言,看了苏俊诗友对拙诗《驻村第一书记》的批评。首先对苏俊诗友和留言的诗友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关注和关爱。其次也请相信:各相关评论区的留言,我和学会同仁从未组织或授意过,都是评论区开放功能的自然结果。我写作诗词最初起于兴趣,这几年出于履职需要,多为“命题作文”,精力主要放在学会工作上。学会工作虽花了不少功夫,机关同仁们也尽心尽力,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对苏俊诗友的批评和所有留言批评,我已一一看过,将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外顺便说明,评论区提及的培训、大赛、评奖、对个人学术地位的评价等,只要没有注明“中华诗词学会指导或主办”的,都不是中华诗词学会所为;学会各工委会对个人的评价也不代表中华诗词学会的整体意见;《中华诗词》杂志已不再刊发除本会之外的诗词业务广告。真诚希望大家勠力同心,守正创新,求同存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中华诗词事业的传承与繁荣。最后,愿苏俊诗友和各位同仁,心情愉快,创作丰收! 周文彰 注:周文彰会长的留言本想贴进“石头斋9526”短视频评论区,但显示不出来,故发在这里。 诗载千年风骨 典承燕赵文脉 ——在《燕赵诗典》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杭中华 (2025.07.12河北石家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文朋诗友: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燕赵诗典》新书发布会。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与同道交流的机会,更是深入学习燕赵诗歌精髓、触摸河北文脉肌理的难得契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长河中,燕赵诗歌始终以其刚健雄浑的风骨、深沉厚重的情怀,在中国文学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绝唱,到“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豪迈胸襟;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边塞诗派的雄浑壮阔,燕赵大地孕育的诗歌,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彰显着地域的灵魂。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燕赵儿女精神气质的生动写照——既有“慷慨悲歌”的侠义肝胆,又有“经世致用”的务实品格,既饱含对家国天下的深沉担当,又洋溢着对山川草木的赤子情怀。 《燕赵诗典》的出版,正是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最好致敬。这部由河北省诗词协会牵头,全省诗词界同仁历时三年共同编纂的十二卷皇皇巨著,像一座横跨千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沿着诗歌的脉络,重走燕赵大地的文化长河。概略翻阅这部巨著后,已深深感受到编纂者的匠心——从先秦歌谣到当代诗作,从帝王将相到布衣百姓,可以说凡能体现燕赵气象者,皆网罗其中。这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珍视,让我们看到了河北诗词界传承文脉的责任与担当。研究学习这部宏大诗典,我有四点深切体会: 其一,是她的浩瀚与广博,堪称一部立体的燕赵文化史诗。翻开书卷,上自《诗经》中的“邶风”“鄘风”,下至近现代咏叹河北的佳作,时间跨度两千余年,作者涵盖社会各阶层。无论是荆轲刺秦的千古绝唱,还是高适、岑参的边塞豪情;无论是苏轼在定州写下的民生诗篇,还是当代诗人对雄安新区的深情礼赞,都在这部诗典中得到呈现。这种时空的广度与内容的厚度,让我们得以窥见燕赵文化的源流演变,堪称一部“以诗证史”的生动教材。 其二,是她蕴藏的哲理与启迪,彰显着燕赵文化的精神高度。燕赵诗歌从不局限于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对人生、社会、家国的深刻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绝,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诗句,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在今天,当我们读到这些作品,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正是燕赵文化最珍贵的内核,也是这部诗典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其三,是她富含的史实与知识,构建起鲜活的地域文化图谱。诗典中许多作品不仅是文学精品,更是历史的见证。从描写邯郸古道的商旅繁华,到记录正定古城的佛教盛景;从咏叹承德避暑山庄的皇家气度,到吟唱白洋淀的水乡风情,这些诗句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燕赵大地的地理变迁、民俗风情与历史事件。对于读者而言,这部诗典既是诗词鉴赏的范本,也是了解河北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们在品味诗意的同时,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往与今生。 其四,是她倾注的诗意与趣味,让传统文化焕发鲜活生机。编纂者不仅收录了庄重典雅的经典之作,也纳入了许多清新活泼的民间歌谣、田园小诗。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有“儿童急走追黄蝶”的童趣。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燕赵诗歌从不只有“慷慨悲歌”的一面,更有对生活本真的热爱与赞美。这种诗意与趣味的融合,让这部厚重的典籍多了一份亲和力,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近诗词、爱上诗词。 各位同仁,《燕赵诗典》的出版,既是河北诗词界的一件盛事,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在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这部典籍的问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燕赵诗歌的权威范本,更搭建起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她让我们明白:燕赵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燕赵诗歌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为这部诗典付出心血的编纂者、出版者!愿《燕赵诗典》成为更多人了解燕赵、热爱燕赵的窗口,愿燕赵诗歌的风骨与情怀,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谢谢大家! 附 诗颂太行慷慨骨 典藏燕赵浩然魂 ——为《燕赵诗典》序 郭羊成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上,燕赵诗歌以其独特的风骨气象和审美价值,为中国文学史、诗歌史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华美篇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凸显出了燕赵大地地域性文化特征。 一 燕赵诗歌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上之所以独具地域性文化特征魅力和精神标识,是燕赵大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特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立场综合孕育形成的。简而言之,我将其概括为三句话:一部《诗经》植厚土,一曲《易水》谱基调,一代文学(建安文学)立风骨。 一部《诗经》植厚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抒情传统。《诗经》中虽无明确为河北产生的篇什,但其在经历秦火之后,能得以流传不绝,而且《诗经》研究成为专门之学——“诗经学”,则首先归功于河北河间的两位先贤毛亨和毛苌。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其侄子毛苌。综合史书、方志、文物、传说,结合学术界的考证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在河北的儒家学者中,毛苌以研究《诗经》最为著名,被献王刘德授予经学博士。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者渐盛,现在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毛诗序》从诗歌生成的角度,认为“诗言志”是作诗者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的反映,是实行社会教化、开展政治讽谏的权利,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人格姿态,从而开启了中国诗歌政治抒情的门径。汉儒传诗是《诗经》经学化过程,从而形成了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诗学传统。在汉代四家诗中,还有一家出自河北,即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韩诗”于汉文帝时成为官学,西汉时与鲁诗、齐诗并称三家诗,同属今文经学。因为毛诗兴起,韩诗等三家诗先后失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诗经》的流传不仅仅是文化的整理和传承,更多的是中华文脉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文明的壮大和繁荣。《诗经》的经学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河北文化、河北文学、河北诗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积淀形成诗歌创作发展的肥沃土壤。 一曲《易水》谱基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易水歌》,是燕赵猛士荆轲别燕刺秦王,啸吟于易水河畔的一首慷慨悲歌,是英雄壮怀激烈、胸怀豪气、视死如归的悲壮誓言。此歌诞生于燕赵,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当时正值战国诸侯相争之际,加之燕赵大地农耕民族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冲击,燕赵之土养成了彪悍豪侠、慷慨悲壮的地域性文化品格,才能吟出这样的豪言。这首诗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文学内涵,关键是引申出一种文学品质,奠定了一种文化的基调,成为后世千年河北文化、河北文学、河北诗歌的骨架和血脉,支撑起燕赵一代又一代作家和诗人对这一基调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唐代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成为燕赵文化地域性品格的经典论断。另外,赵人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风格独特,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体,开启了“汉赋”的先河;西汉河北大儒董仲舒奇伟宕富、醇厚典重的策对,更是汉代文学追求恢弘、铺张扬厉之美、张扬燕赵文学慷慨悲壮、雄浑激昂、影响最大的代表性人物。 一代文学(建安文学)立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著名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俊爽刚健艺术风格,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又兼具慷慨、悲凉、阳刚之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文学风格。这种风格被后人尊为诗歌的典范。“风骨”一词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 建安后期,曹操被封为魏公,于邺城修建铜雀台。在其治理营造邺城期间,建安文化发源昌盛于此。繁华浪漫的邺城,聚集了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大批文人墨客,共同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这段不朽的邺下风流,也成就了建安文学风神独具、繁荣瑰丽的文学局面。这一时期,是一个英雄啸聚、文人辈出、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当时那代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对于人生际遇的深刻慨叹,以及诗人们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和身上的浓郁悲剧色彩,再加之大量外地作家的涌入,使得邺都文学集团异常活跃,共同构建了“建安风骨”时代特色。建安文学风骨继承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以五言诗为主的诗歌高潮,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也是诗歌史及诗歌批评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他(指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建安文学则是这一时代辉煌灿烂不朽篇章的重要支撑。 历史、地理、人文等多重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为燕赵文学和诗歌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于是,源于易水的慷慨悲歌,流经《诗经》抚育的丰饶沃土,传承着建安文学风骨遒劲的血脉,综合作用并形成了以燕赵风骨和慷慨悲歌为基本内核的河北文学独特景观。 二 如果说燕赵诗词的基调根植于前文所述的三个基本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燕赵文学和诗歌的基本特征,那么燕赵文学和诗歌在历史走向、基本风格上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呢?我认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可供我们总结反思并积极借鉴。 其一,河北在历史上的诗词创作与河北总体文化特征,尤其是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度。二者有时相互交织,交相辉映,有时相互消长,相得益彰。大家知道,在河北域内最早的文学形态是上古神话,中国四大神话之首是女娲补天,这个神话与古冀州和涉县娲皇宫有关。据西汉贾谊《新书》:“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列子·黄帝》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大戴礼·五帝德》则说:“(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这就是著名的阪泉之战,大致发生在从涿鹿、保安、怀来以至延庆等地的冀西北的山间盆地中,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也有相关记载。这些上古神话与传说,都与河北文学和诗歌的形成有着悠远绵长的内在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看似无形,但是都融在燕赵民族的血液中。至战国时代,《易水歌》才凸显了燕赵之慷慨悲壮的地域文化特征。建安文学的活动中心在邺城,当时和此后的河北作家承继建安风骨,遥追慷慨悲歌之创作传统。如以张华、张协为代表的河北文士以清刚之气和深沉的格调为西晋文坛注入了生机。稍后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水经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和地理学著述。这是河北文学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诗歌的形式也由五言取代四言,为后来更加繁盛的大唐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的车轮驶入大唐,唐代诗坛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河北籍诗人携慷慨悲歌和建安风骨健步迈入唐代诗坛,以文学集群的形式出现在唐代诗坛,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时期,被大家所熟知的河北诗家群体有卢照邻、苏味道、李峤、高适、李颀、卢纶、贾岛等,他们都是唐诗史上的杰出人物。像贾至、李华、刘言史、李德裕、卢殷、卢仝等河北名士在当时也都有很大影响。这些诗人作品与燕赵风骨一脉相承,彰显着河北文化的刚健气质和独特的文学品格。在唐诗的诗风、精神向度、艺术风格不同链条上发挥着特殊的引导作用,淋漓尽致地演奏出一曲曲华美乐章。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河北文学及诗歌是唐代文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如果缺少了燕赵慷慨悲歌和建安风骨的燕赵作家之高质量创作,唐代文学就不会像后人看到的那么丰满充盈,那么绚丽多彩,这是作为河北文学的后人应该感到自豪的。 其二,河北文学与诗歌创作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诗歌是时代的号角,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宋代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北宋及宋室的南迁,一直到后来的元明清,政治中心及经济发展的变化,都对河北文学及诗歌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唐宋文化的转型从以黄河文化为主,转换为以长江文化为主,此消彼长。随着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处于黄河文化地缘的燕赵文化不断向京畿文化转型,使河北文化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和时代风貌。隋唐之后,河北文学经历了一段衰退与低谷时期,一直到京畿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河北文学才再度辉煌,走向新的繁荣与昌盛。 以元代为例,元朝定都大都,元曲大兴。河北曲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质量俱是上乘。大都作家群广义上讲也是燕赵文化范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正定作家群代表人物有白朴、尚仲贤等,保定作家群则以李好古为代表。这些作家在时代变迁和新兴文化的影响下,为后世留下了《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赵氏孤儿》等经典曲目。正定作为当时北方的大城市之一,成为元曲的创作和演出中心。在诗歌创作方面,金代正定人蔡松年是金初重要诗人,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影响甚大。金代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卜居于正定,终老于获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可见文学的兴衰变化,不仅有其内在规律,也与其地域、政治、经济与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联。河北文学及诗词创作的不断消长、发展演变足以证明这一点。 三 回顾总结过去,自然是为了今天。繁荣当代诗词创作,河北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是一流的作家,一流的作品,可以激发当代河北诗人、河北诗友的创作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河北是文化大省、文学大省、诗歌大省、影视大省。简列如下名单,就可以看出文学冀军军容强大,成果丰硕,影响显著。古代诗人前文已列,不再赘述。 近代诗人,首先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诗文都是具有风骨的诗文,影响之大,震撼当代,泽被后世。紧随先生之后的有冯至、公木、田间、郭小川、李满天、管桦、张志民等,皆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诗词协会的前身——燕赵诗社,作为以聂荣臻、宋劭文、刘奠基、张苏、于力、邓拓、吕正操等边区党政军领导,以及成仿吾、刘仁、田间、沙可夫等著名诗人、学者组成的诗社团体,自成立始就在晋察冀边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边区广大军民的爱国参政热情和团结抗敌斗志。尤其是晋察冀诗派的诞生,因其1939至1942年活跃于晋察冀边区的诗歌活动而成名。其主要成员田间、邵子南、方冰、魏巍、丹辉等,都是诗人与战士兼备于一身。发展至今,河北诗人更是群星闪耀,影响巨大,主要代表有浪波、徐光耀、尧山壁、刘章、旭宇等。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有李瑛、郁葱、大解、陈超等,获得全国性诗歌奖的张学梦、萧振荣、边国政、刘小放等。河北的诗歌创作在全国可谓是高标独立,独领风骚。此外,还有在河北工作过的何其芳、卞之琳、沙可夫,曾获斯大林文学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荷花淀派的孙犁,以及田间、艾青、贺敬之、丁毅等,都为河北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学诗歌剧本。至于大家所熟知的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更是高居河北文学殿堂的文坛骄子。除此,解放初期,河北文学冀军曾在全国威名赫赫,《红旗谱》《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地道战》都曾声名远播,蜚声中外,这些都是繁荣兴盛当代河北诗词最具吸引力的文学资源。 二是河北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闻名全国。这里有遍布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北有万里长城老龙头、居庸关和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东有秦皇岛、孟姜女庙、清东陵,西有清西陵、阪泉之战之涿鹿,南有涉县娲皇宫和成语典故之乡的古城邯郸及临漳,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贯穿河北境内。 在红色文化方面,河北可谓资源雄厚,拥有若干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这里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有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八路军129师驻地涉县赤岸村;还有众多的革命英雄,如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民族英雄回民支队、白洋淀雁翎队等,他们活动的地方都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发源地、纪念地。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为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作动力。 三是自然资源丰富。河北是全国地形最全的省,自西向东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草原、沙漠、平原、沼泽、海洋、滩涂等,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燕赵大地壮美的山河,为广大诗人诗友提供了愉悦的审美享受,创造了开阔视野,提高格局,讴歌高吟,尽情放歌的历史机遇。河北北靠燕山,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广阔的华北平原上的白洋淀、衡水湖如两颗明珠,为河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美感。总之,山河的壮美能够使创作者心情愉悦,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 四是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广大河北人民,站在新的历史关头,创造出了无数的经济社会建设奇迹。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工农业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千年的河北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河北是如此的富饶,人民是如此的幸福,山河是如此的千娇百媚,未来是如此的壮丽!诗人怎能不引吭高歌,作家怎能不挥动千钧之笔,描摹美景,畅想未来,为人民发声,为社会主义歌唱。 基于上述原因,河北省诗词协会组织编纂出版《燕赵诗典》。本书所选河北近古体诗词曲赋近万首,涵盖时代久远,地域广泛,篇什浩瀚,数量众多,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且此书设计精美,装帧考究,是难得的一套河北古体诗词大全,可以说是一部蔚为壮观的河北文化典籍。 四 《燕赵诗典》的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首先,《燕赵诗典》的编纂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河北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精神标识之一,代表了独特并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精髓。只有全面深入了解河北历代诗词,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编纂出版《燕赵诗典》,将三千年燕赵诗词整体梳理、精选,呈现出燕赵诗词的整体历史面貌,使河北诗词界得以深入全面地了解燕赵诗词,从而便于研习与传承,使燕赵诗词的当代发展更具有历史的厚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知其“正”,才能创其“新”,燕赵诗词的这个“正”,就亟需《燕赵诗典》这样的典籍来加以呈现。 其次,《燕赵诗典》的出版填补了河北通代诗词总集选本编选的空白。从历史来看,河北诗词的专门选本是比较缺乏的,清代陶樑编《国朝畿辅诗传》是清代河北诗词的重要选本,其影响十分深远,但仅限于清朝一代。史梦兰编《永平诗存》限于永平府,包括今天唐山市大部分地区、秦皇岛市大部分地区和辽宁西南部地区,地域也相对偏狭。《燕赵诗典》则全面覆盖今河北所有地域,以设区市为单位自成单元,组合而成全套书。不仅地域全覆盖,而且是时代全覆盖,将三千多年的河北诗词做了一次全面总结,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可以说填补了河北诗词通代选本的历史空白。 再次,《燕赵诗典》的编辑出版是推动当代诗词入史的具体实践。马凯同志在《中华诗词》2020年第5期撰文指出:要“推动现当代中华诗词‘入史’工作”,“通过推动诗词‘入史’,进一步推动诗词事业发展。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去实现我们的目标”。《燕赵诗典》体现河北古往今来的诗词创作成就,同时又对河北当代诗词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选粹,通过选本的方式推动河北当代诗词“入史”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为今后的河北诗词创作树立了典范和标杆,从而引导着河北诗词的发展方向。学史使人明智,《战国策·赵策一》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燕赵诗典》将古今河北诗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选出来,使诗词创作者可以全面学习借鉴河北诗词的优秀传统,将自身的创作更好地融入河北诗歌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向河北古代的优秀诗人学习,向河北现当代的优秀诗人学习,河北诗人通过阅读学习《燕赵诗典》,可以更好地抓住自身所具备的地域性气质特征,在燕赵大地上创作出更多符合燕赵风格气质的新诗篇。通过与河北诗歌史的主动衔接,能更准确地找到创作方向,使自身得到更快的成长。 回顾、总结河北古体诗词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是为了全面认识、客观评价河北诗词文化在创作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规律,为今天的诗词创作提供有益借鉴,增强广大河北诗友的创作自信。希望广大的诗词爱好者,能从这套书中汲取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思想,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创作出文质兼美的经典诗词,赓续河北的文化新篇章,为中华诗词留下时代的印记,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各地诗词组织
宣城敬亭山诗会与南京博雅青少年文化艺术研究院签订诗教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7月5日上午,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与南京博雅青少年文化艺术研究院就横向开展诗教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开启诗教工作新篇章。 参加会议的双方嘉宾有,中国诗歌创作黄山基地主任、南京博雅青少年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本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少年诗刊》编辑部主任张和军,研究院顾问黄先义,研究院特聘顾问吴枝明,研究院品牌管理部主任何佳,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会长陈虎山,敬亭山诗会常务副会长徐蘅苹,副会长黄爱武、李泓,顾问耿清,办公室主任陈曙强,副主任耿旭东,副会长方诗韵、瞿继成线上参加了会议。 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在诗词研究、创作和推广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经验。协议签订前,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会长陈虎山介绍了双方开展诗教工作的缘起以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文本起草和修改的过程,要求与会人员对协议文本各条款进行认真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南京博雅青少年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本华围绕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知识产权、办公场地、协议终止与退出、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进行了重点解读。 南京博雅青少年文化研究院法定代表人、常务副院长张和军详细介绍了该院始终专注于青少年文化艺术领域,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和文化学者,尤其在诗词教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且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陈虎山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战略合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更是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通过合作,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了解诗词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助力社会经济发展。诗会将全力做好有关服务支持工作,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确保每一项计划都能落到实处。 在热烈的掌声中,双方代表郑重地签署了诗教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双方在诗教工作领域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撰稿/耿清) 稿件来源:安徽省诗词学会 编辑:唐宗福 初审:李明科 终审:邹志高
诗词速递
赛事纵横
赛事纵横
更多
  • 征稿
    三美合璧 讴歌新时代——第四届“沈鹏诗书画奖”征稿启事‍
  • 征稿
    “诗词里的定西”——“渭河源”文化旅游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唐诗文化活动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第二届“放翁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第二届“放翁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首届“恭达诗书画助学行动”征稿启事‍
  • 征稿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首届杏花村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诗乡诗教
诗乡诗教
网站互联
更多
在线人数:1206今日访客数: 61506今日页面浏览量: 98223总页面浏览量: 142448703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