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周文彰:把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切实放在社区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编者按 



2025年10月10日,北京社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研讨会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环慈(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题,汇聚政、校、社、企四方智慧,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文化强国战略部署,聚焦驱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基层公共服务展开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畅谈国家战略下的方向指引,梳理基层实践里的创新方法,分享成功落地的鲜活案例,共绘未来社区文化服务的新蓝图。

研讨会现场,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彰教授以《把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切实放在社区》为题做主旨发言。

以下为主旨发言全文:


 把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切实放在社区 

——在北京社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 2025年10月10日 #

周文彰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服务,这个题目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曾经从事过这项工作,10年的宣传文化工作,再加上此后的干部教育、诗词教育,我连续很多年到过不少社区、镇、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我的长期的研究课题。

走进这个学院,接触了院领导,听了贠书记的致辞,才解决了我脑中的一个问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什么要主办这次研讨会?原来,学院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一些毕业生的去向都跟社区有关。这么多的指导单位、主办单位、支持单位,也充分表明这一次研讨会是很有意义、受到广泛欢迎的。

的确,文化太重要了。社区公共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都让我们懂得文化的极端重要性。我曾经把文化的重要性归纳为五句话。

第一句话,文化是政治。为什么说是政治呢?因为文化关系到“三个代表”、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新发展理念,关系到强国和民生。这些都是政治问题啊。

第二,文化是形象。很多地方通过打造文化名片,来推广宣传自己的形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比如,很多年前,我对四川自贡市的了解,就是因为它举办了自贡灯节:山东潍坊进入我的眼帘,是它的风筝节。所以我在海南参与策划举办了海南国际椰子节,对推介海南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后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文化节庆、文化活动来打造自己的名片。同样,我们今天看一个地方文明、富裕、发达的标志,不光看它的GDP、财政、税收、城乡建设,还要看它的文化状况如何、人们的文化素质如何。所以,文化是形象。

第三,文化是环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等等。文化成了环境的标志之一。

第四,文化是经济。一方面它能够推动经济,因为抓文化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开阔人的眼界、拓展人的思维,凝聚人心,激发活力,都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也是一种经济建设,建博物馆、图书馆、演艺中心等等,是政府拿钱,似乎是白投资,因为很难收回成本,但是,这些文化建设工程拉动就业、带动运输、原材料的供应、装修、设备配备等等。我想,一万块钱的投入,它带动的综合经济指标可能是几个一万。所以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建设过程,这就是我说文化是经济的道理所在。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随着我国发展的过程显示,我进一步提出文化经济这个概念。它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出现的第四大经济门类,这就是文化经济。国家召开的很多会议,经常从发展经济方面来谈文化产业的。

第五句话,文化是生活。一部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增加、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没有文化的生活,或者文化含量很低很低的生活,是原始人的生活,是蒙昧人的生活,是野蛮人的生活。我们学历史都知道,这都不是坏词,都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现在,文化消费、包括文化消费数额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文化消费的时间,成为衡量一个地方一个家庭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什么时候我们的劳动收入,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吃喝住穿,而是更多地用于文化消费、用于自我完善,那就说明我们生活质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所以,这五句话,文化是政治,不重视文化等于不懂政治;文化是环境,不重视文化建设等于忽视环境;文化是形象,如果我们不做好文化建设,等于不要形象;文化是经济,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还口口声声说是抓经济工作的,那么我不能说你真懂经济,不抓文化像不抓经济一样不可理喻;文化是生活,那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建设不重视文化服务,那我们不懂生活的真谛,特别是对美好生活理解得不全面。

文化这么重要,所以我们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加上了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对我们未来的文化发展、文化强国要怀有强烈的自信。

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生活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研讨社区文化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社区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服务是一个落脚点。所以我今天向大家报告的题目就是《把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切实放在社区》。我用了“切实”两个字,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写在纸上、响彻在会议上,而是要见之于社区的文化生活。

为什么要“切实”这样做?

首先,这是由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决定的。公共文化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化,城市居民生活在社区,理所当然,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社区。如果重点不在社区,公共文化的覆盖面就成问题了。

其次,这是由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决定的。这些年,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见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非昔比,居民公共文化生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据我所见所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仍然有待大力加强。

一是场所问题。一些社区没有公共文化场所,这种情况在部分老旧小区较为突出。一些有室内文化场地的社区,也因面积小而无法开展活动。

二是“同质化”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与居民需求“个性化”需求不相适应——标准化供给难以匹配多元群体需求。

三是人员问题。一些社区公共文化场所无人管理;在有人管理的场所,有些人员技能和知识不够,能力不强。临时聘用人员待遇偏低。

四是经费问题。

越来越多的城市早就重视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需要更加重视并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政府主导,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其中一个要点,提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我在很多地方见到,一些传统的戏曲,随着人们欣赏对象、欣赏途径等多方面的变化,传统戏曲团体的生存有难度。我们既要传承,又要让它有生存空间,很多地方就采取购买公共服务。文化部门出资,戏团送戏下乡。这样喜欢戏剧的居民看到了戏,戏团也有了收入,戏剧文化也就传承下去了。所以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一个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39条,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国逐步构建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激发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北京力度大,措施好,收到显著成效。

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除了解决经费不足、人员不够、建设进展缓慢等问题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助于发现社区居民的区域性、多样化、个性化文化需求,并按照这些需求去配置资源,解决“同质化”、好事难以办好的问题。

北京一些社区引进的“书香驿站”,正在显露这些好处。前不久,我到丰台区的三个“书香驿站”看了看,发现这些驿站,名称统一,功能统一,管理要求统一,但随社区的环境、条件、居民结构等而各具特色。每个驿站都有专人管理,活动丰富多彩,常年不断,针对性强,所在街道、社区干部居民都说好,丰台区陪同调研的文旅局领导当然也觉得好,因为就是他们主导推动的。

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只要社区提供合适的室内室外空间,剩下的事由“书香驿站”来做。“书香驿站”怎么做呢?就是吸引社会力量来做,尤其是吸引企业来做,企业之所以参与建设,当然也有自身的考虑,所以这是多方得利的一件大好事。他们的具体做法,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我感到“书香驿站”值得推广。

要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就要制定配套政策和相关法规,制定专项指导意见,财政设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扶持资金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12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文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随着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再通过更有力的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北京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一定会有越来越好的成效。


转自《书香驿站信息港》公众号

在线人数:1519今日访客数: 21868今日页面浏览量: 59623总页面浏览量: 161257625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