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弘扬传统文化 把握时代脉搏 奋力谱写新时代学会发展新篇章 ——银川市诗词学会
弘扬传统文化 把握时代脉搏 谱写新时代学会发展新篇章 银川市诗词学会,原名银川黄河诗词学会,成立于2015年9月,于2018年10月正式注册。经过七年多的苦心经营,学会已由成立之初的十几人,发展成为现有会员247人,在区内外享有较大声誉的地方性专业诗词创作团队。根据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2022年3月8日到宁夏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和中华诗词学会、宁夏诗词学会关于“建立健全银川市诗词组织,银川黄河诗词学会可更名为银川市诗词学会,其他没有诗词学会的地市也要尽快成立诗词学会”的要求,学会已于2022年11月9日完成了法定代表人及名称的变更事项,名称由原来的“银川黄河诗词学会”正式更名为“银川市诗词学会”,填补了全国最后一个省会城市没有与其体量相匹配的诗词创作组织的空白,全面提升了社会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意识,为“文化强区”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过去的七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见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党的十九大、二十大、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高光时刻,亲身经历了诗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机遇挑战。七年来,我们团结、联络区内外广大诗友,广泛开展了诗词创作、征集出版、全媒推介、学术研讨、采风交流等活动,坚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繁荣地方文艺创作,推动传统文艺创新,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中,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振奋人心的沉甸甸“答卷”。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完成了诗会组织架构重建,搭建起以办公室、编辑部、诗教部、朗诵部为支持的“四梁八柱”,修订完善了诗会章程。我们不断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在原有诗会机关刊物《黄河诗词》保质保量编纂推介的基础上,征集出版了《献礼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纸质特刊,收录了131位诗友的2000余首作品及87副书画作品,在区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主流引领作用更加彰显。我们深化运用“互联网+”模式,及时搭建起网(银川市诗词学会网站)、端(实现与中华诗词学会、宁夏诗词学会网端接入)、微(微信、微刊)三级学习交流平台,坚持每日创作、诗词集锦、精品荐榜、微刊(专刊)制作终年不辍,全年共收录黄河诗词集锦800集,作品1万余首,制作微刊(专刊)51期,收录作品3226 首,对句3240条,并以“都市头条”形式向全国网络媒体平台推送,浏览量突破5万+,媒介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我们不遗余力抓好诗教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诗会,不定期邀请区内外诗词学会名家举办线上诗词讲座,并在每周组织开展的同题诗、对句练习中潜心研习诗词创作,全面提升会员诗词创作水平。我们创新探索诗词推介形式,发力音频微刊制作,全年推送诗词朗诵微刊25期,朗诵诗友作品375首,诵读经典诗文20首(篇),用声音传递古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我们不断提升会员服务工作水平,坚持做好会员证邮寄工作,对会员成长给予大力支持(一年来,有近40人次的诗词作品荣登《宁夏日报》六盘山文艺副刊,《宁夏法治报》《华兴时报》《宁夏广播电视报》《银川晚报》《石嘴山日报》《中卫日报》《固原日报》等,有近30人次作品荣登《黄河文学》《六盘山》《宁夏文史》《大武口文艺》等,有6人次作品荣登《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国家级刊物;共向宁夏诗词学会成功推荐了15位会员,并介绍部分会员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群、新田园诗词群、女诗人诗词群以及兄弟省市主流诗词大群等),组织广大诗友参与区内外各项重大赛事(先后组织参与了区内“大地杯”全国诗词大赛、“绿色宁夏 美丽山川”全国诗词大赛、“沙漠驼绫”杯全国诗歌、散文、古诗词大赛等,其中张美玲、赵云超、张青、薛峰、邹鹏、吴茂江、王天德、聂朋群、赵学义、刘成、何雨、赵春光、高迎春、马生文等分别荣获全国或区内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对特殊困难会员给予特别帮助(组织155人次为两名特殊困难会员捐款15630元)。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把关定向的结果,是宁夏诗词学会,银川市文联、作协亲切关怀、悉心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倾情相助的结果,是诗会全体会员筚路蓝缕、砥砺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诗会向全体会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诗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方企业家、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今后的诗会工作,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对标对表。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诗会工作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学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刊发作品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不出杂音。要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唱响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第二,必须坚守人民文艺立场,把牢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严把政治关、导向关、创作关,不断发扬向上向善的文艺传统,摒弃脱离群众、无病呻吟的畸形审美倾向,在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中,去关照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群众的心愿、心情、心声,用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作品展现人民情怀。 第三,必须注重传承与创新,打造精品力作。要系统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要秉持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激发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以自我革命、自我突破的勇气,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第四,必须坚持“开门办会办刊办网”,深化践行“四力”。要深化下基层主题采风创作活动,不断提升诗词创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更多沾泥水、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加强与区内外数同行的学术交流。要加大发展新会员工作力度,积极向宁夏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推送优秀人才。要持续开展诗教“六进”等活动,推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广泛参与到诗词学习、创作、吟咏活动中来,推出更多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让“旧时王谢堂前燕”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银川诗词学会愿做助推诗教,弘扬国粹这一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切实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2023.3.25.
学会简介
更多
银川市诗词学会成立于2015年10月,隶属于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中华诗词学会和宁夏诗词学会团体单位。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文艺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真开展诗词教育,诗词创作、理论研讨,内外交流,以出精品、出人才、稳队伍为己任,涌现和创作出一批优秀作者和作品。 学会共有会员220人,其中班子成员12人,会长1人,副会长9人,秘书长、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2人,现任会长张美玲(兼总编),副会长赵云超、余丽萍(兼主编)等。设编辑部、诗教部、办公室、外联部、文艺部(含朗诵部)5个部门,共有编辑老师35人。诗会聘请李增林、魏康宁、海军、李自得、陈勇、张铎、张嵩、白林中、杨波、宣民庆、闫立岭、丁玉芳、闫云霞、左宏阁等一批区内外极具声望的文化名家担任顾问。 学会以《黄河诗词》微刊与《黄河诗词都市头条》为主导,每周一期,同时发布;以《本周同题诗》(每周一期)和《精选对句》(两天一期)为诗教、学习、交流的基础微刊,会刊《黄河诗词》每年编辑出版两期。 多年来,学会有一批会员在全国各类诗词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5人次,省部级奖项45人次,县市级奖项近230人次。近180多位会员作品在《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黄河文学》《朔方》《宁夏画报》《宁夏日报》《银川晚报》《六盘山文艺》《夏风》《宁夏文史》《延安路上》《改革开放》等区内外主流诗词刊物上发表。 学会每年组织会员诗友们积极参与中华诗词学会及区内外省、市地区的各类诗词大赛,为会员诗友们提供更高的学习交流平台。
诗词速递
更多
  • [陈军] 中华“盛宴”
    2024年01月30日
  • [陈军] 七绝三章
    2024年01月30日
  • [张青] 宁夏二十一景之 鸣翠湿地
    2024年01月30日
  • [张青] 宁夏二十一景之青铜长峡
    2024年01月30日
  • [张平] 月影乡魂(新韵
    2024年01月30日
  • [陈军] 烈士纪念碑前的沉思
    2024年01月30日
  • [陈军] 领袖关怀春风暖
    2024年01月30日
  • [陈军] 散 曲 两 首
    2024年01月30日
赛事纵横
更多
学会会员
更多
  • 张美玲
  • 李建敏
  • 赵云超
  • 如水人生
  • 张青
  • 尤屹峰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检索工具
  • 中华通韵
  • 中华新韵
  • 平水韵
  • 词林正韵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学会地址:西夏区西花园南巷78号楼

邮编:100007邮箱:heshihui2021@163.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