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赵嘉鸿:在“明清文学论坛暨纪念孙髯翁系列活动”学术会议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尊敬的邹永松校长、尊敬的各位与会领导、各位专家:

        荷风时入座,嘉木正繁阴。值此美好的仲夏时节,我们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明清文学论坛暨纪念孙髯翁”全国学术会议,经过精心筹备,于今天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云南省诗词学会,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会议承办方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省诗词学会成立于1989年7月,已沐风栉雨,砥砺奋进30多年,现有会员2500余名,团体会员单位40余家。我会创会会长是享誉我国古代文论界的国学泰斗张文勋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德高望重的原校长、杰出的教育家、史学家、民族学家马曜教授、文传学院著名学者陈述元教授曾任我会顾问、中文系原主任蔡川右教授曾任我会副会长。云南省诗词学会与云南民族大学的渊源可谓十分深厚,此次诚邀国中高士,纵论三迤诗文,精诚合作,共襄盛举,自是不胜荣幸,欣喜非常!云南省诗词学会以努力继承华夏诗骚传统和滇中名贤非凡的诗文成就为志职,以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现实民生,吟咏江山胜迹,寄托家国情怀的创作追求为使命!作为省级学术社团,我们与滇中和全国高校诗文研究界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当然,也面对着相同的发展困境。



       比如,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到历史与现实兼顾,创作与研究并举。一方面研究者埋头古典而不关注时文,另一方面,创作者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批评水准,而研究者又大多不从事创作。因此,无论在笺注、考释方面,还是在鉴赏、批评和创作方面难免存在不足。而从诗教方面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在识、读、诵、记层面反复被训练,试卷中的诗文考试年年进行,但诗文的创作能力和性灵濡养之功却收效甚微,这不仅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力,也不利于良好的政教风化效果的实现。因此,各省市诗词学会与高校深化交流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云南虽地处边陲,但近古以来的诗文创作成就斐然。正如张文勋教授在诗中写到“莫道蛮荒地,歌吟有正声”,云南明清、民国的诗文创作,名家林立,诗集众多,杰作纷纭,而整理和研究十分滞后。比如,云南古代汉文文学的大型总集,《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丛录》和《滇文丛录》等4部,目前还没有一部整理本的出版。云南大学段炳昌教授的感喟是令人警醒和催人奋进的,他讲:“赵藩为收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殚精竭力,贡献至伟,而他自己的著述却没有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整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和羞愧的事!方玉润和赵藩是云南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们著述的整理尚且遭遇如此,其他云南明清作家的著述整理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一方面省内学术社团和高校之间应当互通有无,互助互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邀请和联合国内学界之俊彦贤能,共同为继承三迤先贤的风流文采和坟典志业而努力,全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和时代性哺育。



       其三,二十世纪末,人文学科出现了“空间转向”,作为空间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地理学、地理诗学和后现代地方诗学正在兴起,这方面的权威学者有美国的艾瑞克·普利托、法国的米歇尔·科罗等学者,美国学者王敖的《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等著作与文学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学地理学力图揭示文学表征如何帮助读者重塑对地方的理解,以及更深刻地处理古典经验与现代意识,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之间的关系。诗歌地理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前景。

       其四,此番我们以纪念孙髯翁为契机,一方面缅怀他孤高拔俗、襟怀洒落的人生气度与品格以及他地负海涵的艺术天才;另一方面,亦在推动云南各界对地方名贤的崇敬,对地域文化品牌的礼赞和传播。楹联,如刘师培先生在《中古文学史》中所言乃“禹域所独然,殊方所未有”,它吸收骈文、律诗、词曲和散文,体量虽小,却尽展尺幅千里之势,雅则熔铸经史,彰显才学,刘勰谓“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俗则贴近日用,谐谑浅俚,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生辰节庆,无所不用,被刊刻于山水名胜、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厅堂书斋,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为景观增色,为人生添彩。学界公认清词创作取得杰出成就,然清代和民国楹联创作可谓中国楹联史的高峰。梁章钜曾言“自有楹联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矣”。然而,古典文学研究界由于长期偏重于诗词、小说和戏曲的研究,却忽略了楹联这一成绩斐然的文类,甚至一些名校以对联彼此致意时,经常出现联律不通,啼笑皆非的事情,因此,此次会议的召开,我们呼吁学界对楹联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和独特的文类予以重视,我们相信楹联研究将会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新的学术生长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反思云南古代文学的成就和不足,有利于提振云南地方文学研究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乡梓文化传承、传播和发展的责任感,有利于开拓视野,虚心向外省同行和英才俊杰学习!最后,谨以小诗二绝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远道而来的学界前辈们、朋友们昆明之行快乐安康!


参加明清文学论坛感赋兼赠与会学者
其一
环湖高柳碧生烟,影入夕波妆更妍。
翘首盼来云外客,聊将新句奉新缘。
 
其二
乘风万里入天南,高士名联喜共探。
遥望滇池云水阔,更闻宏论引欢酣!
 

谢谢!

编辑:李妍

学会地址: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431室

邮编:100007邮箱:ynshici@163.com联系电话:0871-65155112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