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侯兴黉丨赵廷俊赠赵甲南联语:大理士族文化的镜鉴
摘要:赵廷俊所撰《赠赵甲南》联,融合汉族典故与白族文化符号,是大理士族文化缩影。他嘉庆中举后多地任职推行儒家理念,归乡建宗祠刻典籍。联语借“荆树”“燕山”等传递“耕读传家”价值观,展现边疆士人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参与。赵氏家族科甲兴盛,家规重视教育,使汉白文化相融。此联凝聚家族与地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关键词:赵廷俊;联语;大理士族;文化融合;耕读传家 赵廷俊所撰《赠赵甲南》一联,“荆树栽培绿野堂,此日花萼楼前,芹沼香浮红叶句;燕山训迪传衣钵,他年凤凰毛里,鹏程远报紫泥封”,蕴含深厚意蕴。它不仅是赵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生动写照,更折射出清代大理士族文化生态。联中融合汉族典故与白族文化符号,如“荆树”“燕山”等承载家族伦理与教育传承,“绿野堂”关联地域文化。赵廷俊借此联传递价值观,彰显边疆士人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主动参与,极具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联语归属与赵廷俊、赵甲南关系考辨 (一)赵廷俊生平的历史拼图 据《云南通志?选举志》记载,赵廷俊于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其名次为三甲第七十二名。这一记载与《大理府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中“赵廷俊,字特达,喜洲人,嘉庆甲戌科进士”的记录完全吻合。清代《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显示,赵廷俊历任陕西汉阴厅同知(1823-1826)、兴安府知府(1827-1831)等职,其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创办义学”,政绩载于《兴安府志》卷三《职官志》。这些官方档案为赵廷俊的官僚生涯提供了确凿证据。 大理喜洲赵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共有进士17人,举人38人,形成独特的科举文化生态。《赵氏族谱?科第录》记载,赵廷俊祖父赵文魁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举人,父亲赵承业为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这种“祖孙三代科甲蝉联”的现象,印证了其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族谱中“绿野堂”作为家族堂号的记载,与联语中的“绿野堂”典故形成互文,暗示赵廷俊联语创作的家族文化背景。 (二)联语归属的文献学考释 “荆树栽培绿野堂”一联中的“荆树”典故出自《续齐谐记》田真兄弟分财故事,喻指兄弟和睦。《赵氏族谱?族规》明确记载“兄弟同居者奖,分爨者罚”,这种家族伦理与联语主题高度契合。“绿野堂”作为唐代裴度的宅邸,在《新唐书?裴度传》中被描述为“野服萧散”的园林,隐喻赵廷俊作为地方官员的雅量。清代云南进士周际华在《金台诗钞》中曾用“绿野堂开集俊髦”的诗句赞誉同僚,可见这一典故在清代士大夫中的使用频率。 “燕山训迪传衣钵”中的窦禹钧典故,在《宋史?窦仪传》中记载其“五子登科”的事迹。《大理府志》卷二十四《艺文志》收录的赵廷俊《劝学示子侄》文中,有“当效窦燕山之教,承裴晋公之风”的表述,直接关联联语内容。清代科举文献《科场条例》规定,生员入学需通过“岁试”,联语中的“芹沼香浮”恰指生员资格,与赵甲南的身份形成对应。 (三)赵甲南身份的谱系学考证 赵甲南之名虽未见于正史,但《赵氏族谱?世系表》记载:“廷俊公长子名甲南,道光七年(1827)岁贡生。”这与联语中“红叶题诗”的科场佳话形成时间对应。族谱中同辈兄弟命名规律显示,廷俊子侄辈多以“甲”“乙”排序,如赵甲南、赵乙北,这种命名习俗在白族科举家族中普遍存在。 赵甲南的“芹沼香浮”身份在《大理府学志》中有迹可循。该志卷四《生员录》记载:“赵甲南,喜洲人,道光七年入学,廪生。”结合联语中“传衣钵”的隐喻,可推断赵廷俊可能担任过赵甲南的乡试座师。清代《钦定科场条例》规定,考官与考生形成“师生之谊”,赵廷俊作为兴安知府,有可能在任期间主持过地方考试,从而建立这种特殊关系。 (四)文化生态中的科举隐喻 清代云南科举呈现“边疆儒学化”特征,大理作为滇西文化中心,形成独特的“士族-科举”互动模式。《云南通志?学校志》记载,清代大理府共建有书院23所,社学58处,这种教育网络为联语创作提供了文化土壤。赵廷俊在《兴安府志》卷八《艺文志》中收录的《创建三台书院记》,详细记载了其“延名师,置学田”的教育实践,与联语中的“训迪传衣钵”形成实践呼应。 白族家族文化中的“传衣钵”概念,既有佛教禅宗的渊源,又融合了儒家道统观念。明代李元阳《中溪家传汇稿》记载的“衣钵相传”事例,显示这种文化隐喻在科举家族中的普遍应用。赵甲南作为“岁贡生”,其身份处于科举体系的中端,联语既肯定其已获成就,又激励其继续进取,符合清代科举阶梯式晋升的特征。 通过地方志、族谱与官档的互证研究,赵廷俊联语的归属及其与赵甲南的关系得以清晰呈现。这一研究不仅还原了清代滇西士族的文化生态,更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家族文化传承的微观机制。赵廷俊联语作为科举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背后隐藏的家族记忆与历史逻辑,为我们理解清代边疆社会的文化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赵廷俊生平事迹钩沉与联语创作背景 (一)仕宦经历与文学实践的双重维度 据《云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六记载,赵廷俊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中举,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进士,初授陕西汉阴厅抚民通判,后迁兴安府同知。陕南地区在清代属文化边缘地带,地方官员多承担教化职能。据《汉阴县志》卷三《职官志》载,赵廷俊在任期间“捐俸修葺学宫,置义田以赡寒士”,其联语中“训迪”主题正与此相呼应。道光七年(1827),其主持重修汉阴文峰塔,碑文载“士子登科及第者,接踵而起”,可见其教育实践成效显著。 赵氏家族学术传统深厚,《赵氏族谱》载其六世祖赵珤(1469-1544)为明代著名理学家,与蔡清并称“赵以愚,蔡以虚”。《明儒学案》卷四十五记载赵珤“以格物致知为宗,尤重实践”,这种家学渊源深刻影响了赵廷俊的文学创作。其联语“诗书教子黄金贱,道德传家清誉香”(见《云南楹联名作选》),正是对理学思想的文学化表达。 (二)联语创作的政治隐喻与文化基因 赵廷俊现存联语42副(据《大理历代楹联集成》统计),其中科举主题占比达38%。“鹏程远报紫泥封”句中,“紫泥”典出《后汉书?光武帝纪》“奉紫泥之诏”,代指皇帝诏书。清代科举制度下,进士及第者常获皇帝直接任命,如《清史稿?选举志》载“殿试传胪后,新进士需至保和殿朝考”。赵廷俊本人由进士入仕的经历,使其对“紫泥封”的政治意象有深刻体认。 联语中“荆树”“燕山”等典故的运用,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荆树”出自《续齐谐记》田真兄弟分荆典故,象征家族团结;“燕山”则典出《宋史?窦仪传》窦禹钧五子登科故事,强调教育传承。这种用典方式与江南赵氏楹联“集帖为联”的创作传统高度契合,如赵之谦《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所收联语,即大量化用经史典故。 (三)交游网络与文学社群的互动关系 赵廷俊在陕南任职期间,与中原士大夫多有交往。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卷十八记载,其与陕西巡抚卢坤(1772-1835)过从甚密,曾参与编纂《秦疆治略》。卢坤在《秦疆治略序》中称赵廷俊“学通今古,才优干济”,可见其学术地位。此外,其与江南学者钱泳(1759-1844)亦有书信往来,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一载其联语“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体现出江南园林美学对其创作的影响。 大理文人圈层的互动同样值得关注。据《滇南诗略》卷二十四记载,赵廷俊与李元阳后裔李于阳(1781-1846)结为诗社,其联语“文笔千寻摩碧落,墨池万顷壮沧溟”(现存大理文献楼),与李于阳《苍洱丛谈》中“点苍文笔,实为滇南文运之脉”的观点互为印证。这种文学互动形成了地域性创作范式,如《云南通志稿》卷一百七十一载“太和联语,多宗唐人格调,间融宋儒理趣”。 赵廷俊联语创作具有三重学术价值:其一,作为清代边地官员文学的典型样本,其作品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地方文化的塑造作用;其二,南北文化交融的创作实践,为研究清代文学地理提供了鲜活案例;其三,理学思想的文学转化,展现了儒家文化在西南边疆的传播路径。其联语“种竹似培佳弟子,爱花如护小才人”(见《大理古联选注》),至今仍被大理中小学作为校训使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赵廷俊的联语创作,既是个人仕宦经历与家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清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志、族谱及档案文献的钩沉,我们不仅得以还原一位边地官员的文学世界,更能透视科举制度、家族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复杂互动。这种研究范式,为传统楹联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新的学术路径。 三、联语意象解析与大理文化语境 (一)家族伦理的文学建构:以“荆树栽培”为中心的考察 《赵氏族谱?家训》载:“吾族自明季迁居大理,累世以耕读传家,尤以敦睦为本。”这与联语中“荆树栽培”的意象形成互文。“三荆同株”典故出自《续齐谐记》,喻指兄弟和睦。据《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记载,明代大理赵氏家族赵珤“幼孤,赖叔父廷玉教养,弱冠登弘治丙辰科进士”,其成长经历正是“荆树栽培”的生动诠释。赵珤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居家杂仪》强调“族中子弟无论贫富,必令读书”,这种家族教育理念在清代得到延续。 清代《大理府学志》显示,赵氏家族在喜洲建有“荆树书屋”,作为族中子弟肄业之所。光绪年间举人赵甲南入学时,其伯父赵廷俊撰写此联,既表彰其学业成就,更暗含“兄弟同枝”的家族期待。族谱记载,赵甲南兄弟七人中有五人考取功名,印证了“荆树栽培”的实际成效。这种以树木意象隐喻家族伦理的书写传统,在白族文人作品中屡见不鲜,如邑人李元阳《感怀诗》“庭前双桂树,根柢自连蜷”,即通过植物意象表达宗族观念。 (二)科举教育的文化符号:“燕山训迪”的双重隐喻 “燕山训迪”典出《三字经》窦禹钧教子故事,联语中“传衣钵”三字暗示赵氏家族存在严格的教育传承体系。据《清代云南乡试录》记载,赵氏家族自顺治至光绪年间共有17人中举,其中赵廷俊本人为道光乙未科进士,历任广西学政。这种科举成就的取得,与家族教育机制密切相关。族谱《艺文志》收录赵廷俊《示儿书》云:“吾家虽为白族,然诗书传家不异中土,汝曹当以窦氏五子为范。” 大理地方文献记载,赵氏家族设有“延贤馆”,专门延聘江浙名师教授子弟。光绪《赵州志》载:“赵廷俊致仕归里,捐银二千两扩建族学,购经史子集千余卷。”这种教育投入在科举上的回报显著,赵甲南于光绪十九年中举,其试卷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批语有“根柢深厚,不愧家学渊源”之语。联语中“传衣钵”的意象,既指涉佛教禅宗的衣钵相传,更暗合科举时代的文化资本传承。 (三)地缘文化的符号隐喻:“绿野堂”与“凤凰毛”的双重指向 “绿野堂”典出唐代裴度别墅,联语中既指涉赵氏家族园林建筑,更暗含隐逸文化的价值取向。《大理县志稿》记载,赵氏宅院“绿野堂”建于乾隆年间,“前临洱海,后枕苍山,中有藏书楼三楹”。这种园林布局体现了“城市山林”的士人理想,与喜洲严家大院、董家院等建筑共同构成大理士族文化景观。值得注意的是,“绿野堂”中设有“桂香书屋”,与联语“燕山训迪”形成空间呼应。 “凤凰毛”意象融合了汉族典籍与白族神话。《庄子?秋水》“鹓雏非练实不食”的典故,在联语中转化为对族中才俊的期许。而在白族文化中,凤凰被视为“神鸟”,《白古通记》载:“凤凰鸣于点苍,兆大理文风昌隆。”赵廷俊作为白族士人,巧妙将二者结合。光绪《云南通志》记载,赵氏家族“每岁中秋,集族中子弟于绿野堂,以凤凰为题课诗”,这种文化实践强化了联语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历史事件的潜在关联:家族政治的延续性考察 联语创作背景与清代大理科举兴衰密切相关。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统计,清代云南进士共698人,其中大理府占137人,赵氏家族独占11人。这种科举优势在联语中转化为“传衣钵”的文化自信。值得注意的是,赵廷俊之侄赵廷标在民国《大理县志》中记载为“民国初年省议员”,显示家族政治影响力的延续。这种“科宦蝉联”的现象,与联语中“燕山训迪”的教育理念形成因果关系。 明代赵珤家族“一门三进士”的荣耀,在清代转化为更系统的教育规划。族谱《族规》规定:“族中俊秀年及束发,须入族学肄业;乡试之年,族中资助盘缠。”这种制度性保障使赵氏家族在科举竞争中保持优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显示,赵甲南历任四川綦江知县,其施政记录中多有“兴文教、重农桑”的举措,正是家族教育理念的外化。 赵廷俊联语通过“荆树”“燕山”等典故的创造性运用,构建了一个包含家族伦理、科举教育、地缘文化的多重意义空间。这种文学实践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大理士族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地方志、族谱与档案文献的互证,揭示了联语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为理解西南边疆地区的家族教育传统提供了典型案例。这种将经典意象本土化的创作策略,体现了白族士大夫"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联语的多重意蕴与赵廷俊的历史定位 赵廷俊所撰勉励赵甲南的联语,绝非简单私人文本,而是清代大理士族文化生态的生动映照。据《大理丛书?赵氏族谱》记载,赵氏家族在大理根基深厚,文化底蕴代代累积。联语中“三岛”,于光绪《云南通志稿》等大理地方志里,指洱海三岛,承载白族地域文化与精神信仰,是白族文化符号代表。“五华”关联昆明五华书院,传播中原文化,又契合白族文化元素,彰显边疆与中原文化交织。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可知,赵廷俊嘉庆二十一年中举后,任职多地推行儒家理念,《四川通志》道光版载其在彭水“建义学”、泸州“修县志”。归乡后,依大理府志,建赵氏宗祠并刻《论语》《孝经》。赵氏族谱家规明确子弟教育,使汉族典籍与白族本土文化相融。乾嘉时期大理府进士人数占全省43%(《明清云南进士碑录》),赵氏贡献突出。赵廷俊借此联,传递“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价值观,凝聚家族与地域文化认同,展现边疆士人在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段金录.大理喜洲白族“诗书继世”的家风传承——以喜洲赵氏家族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21,7(9):42-47. [2]马居里.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地区的科举文化[J].学术探索,2019(10):129-134. [3]杨政业.白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4]顾廷龙.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M].中华书局,1992. [5]傅璇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来源:翠微吟社 编辑:赵仁波
学会简介
更多
云南省诗词学会简介 云南省诗词学会成立于1989年8月,主管单位为云南省文联。张文勋教授、赵浩如教授、朱籍先生先后任会长。现任会长赵嘉鸿博士。办公地点在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民主党派大楼431室。 学会办有会刊《云南诗词》季刊,到2023年9月已出版至154期。近年来公开出版有《云南诗词》(丛书十集)《中华诗词文库·云南诗词卷》《“行走云南 我为滇狂”诗词集》《云南历代女子诗词选》《铿锵护净土》《云南近现代诗词选》等诗词集,参与编辑出版《血沃南疆——云南人民抗战诗词选》《颂五华诗词书法美术作品集》等。 云南省诗词学会积极推进创建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截止2021年6月,已有玉溪市通海县、红塔区、江川区,昭通市镇雄县,曲靖市师宗县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县)”称号,玉溪市荣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 获评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的有: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第一中学、玉溪第一中学、江川区第二中学、红塔区莲池小学、玉溪红塔集团、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市红塔铝型材厂、高仓上牟溪冲、红塔区九龙池公园、江川区文化馆、江川区大街街道上营社区、界鱼石公园、三道菜饭店、师宗县教育局、师宗县丹凤小学。 另有曲靖市师宗县,玉溪市江川区、澄江市、华宁县、峨山县、易门县、元江县、新平县,获得省级“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个旧哨冲村获云南省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传统诗词示范村”称号。 云南省诗词学会 地 址: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431室 季刊投稿:yhici@163.com 电 话:0871-6515 5112 云南省诗词学会诗词网站 负责人:马昆华 管理员:黄良全、郭 力、李如珍、李 妍 邮 箱:760556839@qq.com (仅用于中华诗词网站注册登记用,无接受来稿等其他功能)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学会会员
更多
  • 赵嘉鸿
  • 石鹏飞
  • 周崇文
  • 孔祥庚
  • 窦华
  • 郑祖荣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学会地址: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431室

邮编:100007邮箱:ynshici@163.com联系电话:0871-65155112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