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与先贤对话 和诗词作伴 ——淮安市山阳小学隆重举行第三届诗联大会
【本网讯】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向美而行”学校文化,营建富有美感的书香校园,10月27日下午,淮安市山阳小学隆重举行第三届诗联大会。 淮安市诗词协会会长荀德麟, 淮安市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安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周学俊,淮安市教育局诗词教育办公室负责人华跃,淮安市诗词协会办公室主任钱万平,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管晓蓉,淮安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肖春,淮安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陈洪武,淮安区教体局德育科科长周凤群,淮安区教体局宣传科副科长项生,淮安市山阳小学责任督学王国云等出席本次大会。淮安区小学第五教育联盟成员校校长、教师代表、媒体代表、淮安市山阳小学师生及家长代表参加了大会。 淮安市山阳小学校长王鹏飞在致辞中说,中华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个人与家国、与天地、与本心的沟通,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号召全体师生努力学习诗联文化,追寻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去拥抱最美的诗和远方。 本次诗联大会共有6支代表队参赛,每个代表队5名选手,由3名学生和2名老师联袂登台。比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为必答题,由对诗词、组诗句、图片线索题、风险题和飞花令五个环节组成,下半场为抢答题。前三环节,六支代表队沉着冷静,稳扎稳打,齐头并进。到了第四轮风险题环节,台上的选手们勇于挑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30分题。选手们胆大心细,出色的表现赢得台下领导嘉宾和师生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偶有因为紧张答错,台下的学生们立即踊跃举手作答,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相当热烈!朝露队和行至队在飞花令环节,抽中的令字是“山”,两位PK选手毫不畏惧,他们沉着冷静,让自己的大脑飞速运转。这轮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诗词积累,也考验他们的临场发挥。只有胸藏文墨才能坦然应对,只有腹有诗书才能挥斥方遒。两位选手丰富的诗词积累量和稳健的台风赢得了台下师生的一片称赞,把比赛推向了高潮。 中场时,五年级同学朗诵了由淮安市山阳小学葛殿华老师创作的现代诗《美哉,山阳》;接着,现场的六年级班级方阵分别吟诵了古诗《大江歌罢掉头东》《秋词》《淮安览古》和《七律·长征》,齐诵《少年中国说》(节选),更是气势磅薄,激动人心。会场上诗声琅琅,掌声阵阵! 下半场抢答题环节,选手们情绪饱满,紧盯大屏。在线索猜诗句时,大屏上刚出现了第一条线索,就有选手迫不及待地按下了抢答器,可惜答错,台下立即跃跃欲试,根据比赛规则台下的学生们进行场外答题。接着大家吸取教训,谨慎对待,竞争空前激烈。当徐长宁、徐泽飙、陈星月等美术老师现场作画的视频出现时,全场安静极了。大家凝神欣赏,积极思考,抢答器声此起彼伏。陈星月老师刚画到飘拂的柳枝时,韧竹队选手立刻抢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随着比赛的深入,台上高潮迭起,台下掌声雷动! 六轮比赛结束,淮安市山阳小学的白金叶老师用圆润浑厚嗓音演绎的《敕勒歌》,博得了现场阵阵喝彩! 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韧竹队一枝独秀获得特等奖,韶华队和凌云队获得一等奖,惊鸿队、朝露队和行至队获得二等奖。领导嘉宾为荣获一、二等奖代表队颁发证书,荀德麟会长为韧竹队颁发特等奖证书,并为参赛师生颁发了奖品。 赛后周学俊会长发表讲话。他首先对本次诗联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接着,他代表诗协表达了对淮安市山阳小学的感谢,感谢学校为淮安区诗联教工作作出的贡献,给省领导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感谢学校为淮安区第二届诗联大会作出的有益探索;感谢学校对诗联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所开展的扎实有效工作。最后,他期待学校在诗联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荀德麟会长发表重要讲话。他对淮安市山阳小学诗联大会的开展给予高度的评价,对淮安区教体局持续重视、推动诗联教育的扎实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扎实推动诗联教育工作采取的举措给予高度的赞扬,希望淮安区诗联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荀会长并现场为淮安市山阳小学第三届诗联大会现场即兴题诗:山呼海啸诗联会,种秀苗青桃李华。喜看山阳庠序整,风流绝世更清嘉。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淮安市山阳小学第三届诗联大会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呈现了一场视听传统文化盛宴。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们在诗词中领悟生命精髓,学习哲学智慧,汲取新时代向美而行的力量! 编辑:王世红
学会简介
更多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 中国·金湖第三届“青莲杯”廉政诗词大赛启事
    2016年01月12日
  • 淮海诗苑2016第一期杂志
    2015年11月14日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
    2014年05月30日
  • 清江浦杯马年迎新春诗词、对联有奖征集启事
    2014年01月09日
  • “灵动碧溪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2013年06月08日
  • 第二届“青莲杯”全国廉政诗词楹联大赛
    2013年06月08日
协会会员
更多
  • 荀德麟
  • 周桂峰
  • 王步琴
  • 信天游
  • 陈建东
  • 湖畔吟翁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诗书画苑
更多

协会地址:健康西路

邮编:100007邮箱:1141026501@qq.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