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详情
孙祝田:杲仁华锋锐见骨的历史忧思,体味《日本投降八十周年有作》

关键字:思维全息 创新有为 三评九知 审美全息
原玉:
最近,日本高市上台后,发表了涉台讲话,激起了十四亿人民的愤慨。我把前不久写的《日本投降八十周年有作》以回之:
日本投降八十周年有作(通韵)
杲仁华
倭贼战败举降幡,时至如今未更弦。
血债如山非认罪,野心似浪屡侵边。
阁僚翻案忙参鬼,首相强军欲变天。
不散阴魂难丽日,待张神箭舞蹁跹。

评析鉴赏:
杲仁华的《日本投降八十周年有作》以沉郁的笔调勾连历史与现实,在"思维全息"中贯通过去与当下的警示,于"审美全息"里熔铸愤怒与担当,既见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显对现实的清醒洞察。
首联"倭贼战败举降幡,时至如今未更弦",以历史事实起笔,直击问题核心。"举降幡"定格日本战败的标志性场景,是对历史定论的明确重申;"未更弦"则笔锋一转,指向八十年来日本并未真正悔改的现实,将历史与当下紧密联结。这种跨越时空的观照,正是思维全息的体现——不孤立看待历史事件,而是将其置于长时段中审视其后续影响,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把握。
颔联"血债如山非认罪,野心似浪屡侵边",深刻揭露日本的错误行径,在对比与比喻中尽显锋芒。"血债如山"以沉重的意象概括日本侵华等历史罪行的深重,"非认罪"则直指其对历史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野心似浪"将抽象的野心具象化为汹涌的浪涛,既显其顽固性,又含其扩张性,"屡侵边"则具体指向其现实中的不当行为。诗人以"如山""似浪"的比喻强化情感张力,在思维上融合历史记忆与现实观察,于审美中以具象化手法增强批判力度,让愤怒之情有了坚实的事实支撑。
颈联"阁僚翻案忙参鬼,首相强军欲变天",聚焦日本政要的具体行为,在细节刻画中揭示其本质。"忙参鬼"形象描绘出日本阁僚忙于为历史翻案、参拜靖国神社等错误行径,将其比作与"鬼"为伍,极具讽刺意味;"欲变天"则点出日本首相推动强军、试图改变战后国际秩序的野心。两句分别从阁僚与首相的层面入手,全面展现日本右翼势力的动向,在思维上做到点面结合,于审美中以生动的表述增强批判的尖锐性,让对现实的忧虑更具针对性。
尾联"不散阴魂难丽日,待张神箭舞蹁跹",发出警示与期盼,在决绝中彰显担当。"不散阴魂"喻指日本右翼势力及其错误历史观,"难丽日"则点明其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危害;"待张神箭"表达出对维护正义、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舞蹁跹"以豪迈的意象展现战胜邪恶的自信。这种从忧虑到行动的情感递进,正是思维全息的纵深延伸——既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不陷入绝望,而是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在审美上实现了情感与意志的统一。
诗整体上,意象从"降幡"的历史符号,到"血债""野心"的抽象具象化,再到"参鬼""强军"的现实行为,最后到"阴魂""神箭"的象征表达,层层深入,共同营造出凝重而激昂的意境。意境中既有对历史罪行的愤怒谴责,又有对现实动向的深刻忧虑,更有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形成多重情感的交织。而其风骨,便在这全息的审美与思维中显现——于历史中汲取力量,于现实中保持警醒,于担当中立定脚跟。
诗中"血债如山非认罪,野心似浪屡侵边"堪称佳句。前句以"如山"的沉重感凸显历史罪行的不可磨灭与日本不认罪的荒谬,后句以"似浪"的动态感揭示其野心的持续与扩张,两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既具历史的厚度,又含现实的锐度,将愤怒与批判熔铸于精炼的语言中,极具感染力。
下一篇:
在线人数:1679今日访客数: 36816今日页面浏览量: 136060总页面浏览量: 178008355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