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社会诗人”胡少杰
赵汝州
胡少杰,1998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镇鱼河湾村。他因早产导致重度脑瘫,四肢严重变形,全身仅有右腿可以活动。他从未上过学,但在爷爷奶奶的养育下,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书自学,慢慢掌握了文字。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对诗词的热爱,在轮椅上创作了近千首诗词,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胡少杰的诗词之路始于他对文字的热爱。2018年,胡少杰加入龙风文学院,开启了他的诗词创作之旅。
他的诗词题材广泛,包括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对自身经历的感慨,以及与一位陕北女孩的精神绝恋。
诗对于胡少杰的意义就是生命。他说:“写诗就是写生命。真正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个字,因此诗就有了灵魂。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夺走我的生命,但只要用诗留下对生命的热爱、留下生活中美好的痕迹,就是人间值得。”他用心作笔,用情当墨,用脚趾触击键盘,将内心的情感和生命的感悟化作一行行优美的诗句。
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他在《忆江南·早春》中那“春还早,小院数青芽”的细腻描绘,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他在《自题》里“独卧深山如病虎,诗心一发梦飞扬”的豪迈情怀,则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2019年8月8日立秋当天,他创作了《立秋》 :“学飞雏燕向南方,苹果青衣桃子香。残夏暑云还未退,清风已觉二分凉。”收入其诗集《最向东坡最好春》。
五年后的8月8日,立秋第二天,下午5时许,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年仅26岁的胡少杰被推进手术室。随即,医护工作者和榆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深深鞠躬默哀,向胡少杰致以最高的敬意。
一个小时后,随着手术结束,胡少杰捐献的器官和组织被紧急送往西安的医院,给正在等待的患者救治。胡少杰在离世后捐献了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让2人重见光明。
他的大爱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中,心怀诗意奔赴远方……
西安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他的诗集《最向东坡最好春》。全书分为“雏鹰折翼朝天望”“二十三年若有因”“我做人间那道光”三个篇章,精选了胡少杰从2018年底至2022年初创作的300余首作品。首版印刷5000本。
书名《最向东坡最好春》源于胡少杰创作的七言律诗《解梦》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最向’就是最向往的意思,‘东坡’不是指苏东坡,而是说人即使再忙碌、再艰辛,也要给自己留一个心灵的空间。‘最好春’是最好的春天,春天代表着希望。”胡少杰曾介绍说。
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记录着他与病魔抗争的点点滴滴!
胡少杰留下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诗句,而是身残志坚、大爱无彊的精神和坚定信念及诗意情怀!
胡少杰的诗词不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的诗集《最向东坡最好春》出版发行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曾多次表扬他的诗词作品,称他为“身残志坚的现实典型”。
他身残志坚、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生动形象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进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他是新时代残疾人的杰出代表和学习榜样!
然而,胡少杰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他深知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因此他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献自己的器官,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生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胡少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身残志坚的典范!
他虽然没有健康的身体,但却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才华!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如今,胡少杰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诗词和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信念、有爱心、有才华,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让我们向这位身残志坚的新时代感动社会诗人学习和致敬!
让我们铭记他的诗词和感人故事,并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榜样!
作者:赵汝周(《成都党校报》原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