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凝墨写春秋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以书画艺术铭记抗战胜利80周年
八秩峥嵘岁月化作笔底波澜,百幅丹青承载民族记忆。
8月17日下午,艳阳高照,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烽烟入砚·墨铸河山”主题书画展于三墩镇东巢·碾米厂艺术中心震撼启幕。本次展览由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指导,三墩镇人民政府主办,三墩镇庙前街社区等承办,浙江省之江诗社、杭州同济大学校友会忆舟书画文学社、穆桥诗社等执行,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协办,各单位联合倾力打造,以恢弘艺术画卷再现烽火岁月,致敬不朽英魂。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王骏书法作品
《烽烟入砚墨铸山河》
本次书画展参观活动由三墩镇庙前街社区书记王晓斌,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进,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之江诗社社长郭星明,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城均等带队,现场共有3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在欣赏书画艺术的同时,共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墨卷千钧,再现山河血火
下午13时30分,佩戴校徽的同济校友们手持同济会旗奔赴这场精神之约。展厅内,130余幅书画作品如历史长卷徐徐铺展:苍劲书法力透纸背,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凝于笔锋;水墨丹青晕染硝烟,太行山的烽火台、卢沟桥的诗篇在宣纸上呈现。天津籍著名书法家张世正以生动乡音解读作品精髓,一句“线条如棍需圆润,切忌薄片失筋骨”的妙喻,道尽书法刚柔并济的抗战精神。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吴亚卿则用铿锵之声朗诵其亲创并书写的抗战主题诗篇,将文字化作穿越时空的钟磬之音。
济堂三代,薪火永续传承
展览厅內,杭州同济大学校友互动,成为传递情感的纽带。白发校友携“同二代”“同三代”共读烽烟淬墨,传承家国情怀。庙前街社区四楼会议室内,书法家张世正先生以一堂深度书法课升华主题,援引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积其点画,乃成其字”的哲思,阐释书法与抗战精神的共通真谛:“民族气节如点画积累,非朝夕可成,需代代‘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的坚守!”
时空交响,铸就精神坐标
观众在艺术与历史的共振中完成多维体验:在专业导览陪同下移步古桥,探访钱学森纪念馆,漫步穆桥文化区,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江南水乡的今日安宁,恰是烽烟散尽后的最好答卷。
当墨色浸染八十载光阴,这场由书画构筑的“历史课堂”正以无声誓言宣告:血火淬炼的民族魂,终将在笔锋流转间永世长存。
八秩峥嵘铸,百章锦绣堆。山河无恙处,赤子即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