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周文彰:散曲是中华诗词百花园的绚丽花朵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散曲是中华诗词百花园的绚丽花朵

——在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2024年5月27日)

周文彰


各位曲友、各位同仁:

我昨天下午从吉安一到这里,就浏览了你们的论文集,阅读了张存寿副会长的讲话。他的讲话贯彻落实中华诗词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精神,把筛选、创作、推广当代散曲精品作为这次会议的主题,部署研究散曲精品的标准,提倡用《中华通韵》创作散曲。讲得很好!借此机会,我讲这么几个问题。

一、散曲工作成绩可圈可点

散曲工委会成立的比较早,从那时到现在,工作成绩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1、散曲组织不断增多。起初只有山西、湖南、陕西三省成立了散曲组织。2015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成立。迄今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散曲组织,同时他们不断发展市县级散曲组织,形成了有系统的散曲组织。

2、散曲作者队伍持续壮大。散曲作者当时大约有2-3千人,现在发展到3-4万人。《长城情》一书征稿时只有947人投稿(《人世情》第一辑征稿时只有270人投稿),到《田园情》征稿时投稿就有2004人。山西省原平市农民散曲社,前不久央视17频道(农业)播出两集专题片,报道了他们写散曲的故事,让人惊叹。

3、散曲作品数量倍速增长。散曲工委组织编写“人世情散曲丛书”,截止2020年,编写出《故乡情》《山水情》《父母情》《校园情》《爱恋情》《手足情》《军旅情》《民族情》共8本。2022年至今完成了《草原情》《长城情》《黄河情》《长江情》《田园情》的编印工作。还计划编辑《边塞情》《丝路情》。

4、散曲交流平台非常活跃。创办《中华散曲》刊物,开办《九州散曲》微信公众号,建立散曲作品微信交流群4个近2000人参加,网络平台成为活跃创作、振兴散曲的主要场所,气氛十分活跃。

5、散曲理论研究逐步加强。每两年举行一次散曲创作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山西吕梁、陕西西安(两次)、内蒙古正蓝旗、湖南岳阳,这次在江西井冈山,共举行了6届研讨会。

6、散曲创建工作注重质量提升。截止目前,学会授予了山西原平、陕西洛南、湖南绥宁、陕西潼关、河北卢龙5个“中华散曲之乡”,元好问墓祠、周德清故居、冯惟敏故居等17个“中华散曲文化教育基地”,井冈山大学等6个“中华散曲创作基地”。

7、散曲地位和影响日益扩大。

散曲事业取得如此长足的进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有一个担当干事的领导班子。你们有使命感,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的身体动了大手术没有痊愈就投入工作;有的年老体弱,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却为散曲的创作、筛选、编辑,为策划和组织散曲活动,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会分管散曲工作的存寿副会长,爱散曲,也偏爱散曲工委。第二,有一批高水平的名流大家。南广勋、徐耿华、周成村、张四喜等散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都是创作高手。这次研讨会你们共安排三场大会交流和分组讨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法值得推广。第三,有一种支持散曲事业的情怀。散曲工作缺人、缺场地、缺经费,但是总有一批有情怀的同志和单位给予支持。这次研讨会就是章学芳先生和他的母校井冈山大学支持的。

二、散曲的独特优势

中华诗词的发展,在出现唐诗、宋词两座高峰以后,又出现元曲这座高峰,表明散曲有她的独特优势。从当前来说,诗、词、曲在我国一同稳步发展,也说明散曲有她的独特优势。我学书法写过一些古代散曲,看过你们现在写的一些散曲,感到散曲至少有四个独特优势。

一是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优势。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这两句话在散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诗、词、曲三者,诗的惰性较强,老留恋过去,什么山川湖海呀,亭台楼阁呀,风花雪月呀,二十四节气呀,诗就喜欢这些,代代写、人人写、反复写、没有时代特色地写。词略有不同,她比诗善于捕捉生活题材,比诗善于把新鲜事物作为描写对象。而当下散曲绝大多数写的是当代生活,反映的是我们时代的内容;如果不这样,散曲的本色就打了折扣。这就是散曲的一个独特优势。从历史上看,元曲经典多数是文人雅士立足于当时社会与民众生活而创作出来的精品。例如姚燧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就是当时生活的反映。从当下看,在为时代而歌、为时代树碑立传方面,散曲很有作为,如徐泮珍的〔中吕·山坡羊〕《我村军属老大娘的幸福生活》“今天一趟,明天一趟,洗衣做饭亲人样。又擦窗,又铺床,嘘寒问暖心舒畅,儿女一群都姓党。今天,我上场;明天,他上场”,这是充满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的上乘曲作。

二是大众语言、生动幽默的优势。散曲的语言用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语言,很接地气,也非常幽默。例如古人马致远的〔双调·寿阳曲〕:“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儿不热 ”写一个女子思念情人,却接不到情人音信,于是说他薄情,并且见谁都说,让他耳朵发热,真是匠心独到,趣味十足。今人徐耿华的〔仙吕·后庭花〕《夏日风景线》:“七戒八规太久远,女性着装日渐短,裙裤一尺欠,小衫儿露背肩。好“寒酸”,俏女人省布,傻男人费眼”写女人夏天穿衣,打破了清规戒律,穿着暴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结果“俏女人省布,傻男人费眼”,这尾句把人笑出了泪。

三是以俗见长、俗中有雅的优势。俗和雅有多种指向,就散曲而言,俗指题材,写世俗生活,有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意思;俗指语言,用生活语言、群众语言,用词很“土”,而且“土得掉渣”。例如,张四喜的〔越调·寨儿令〕《我和她这一辈子——知青时代》:“桃粉腮,烂胶鞋,辫子寸余牛角拐,命是金钗,身似干柴,心疼的人来!一天不见痴呆,一声不问伤怀。接头新月下,亲热密林排,乖,一对影儿歪。”曲中的“桃粉腮”“烂胶鞋”“命是金钗”“身似干柴”,全是俗话,但却被读者说成是“不多见的亦俗亦雅,雅俗交融的经典之作”,最后一句“乖,一对影儿歪”,是散曲由俗及雅新境界的艺术探索与导引,与南广勋的《老妻》有异曲同工之妙。动辄写老婆,当然是俗,但南广勋却写出了雅,成为当代散曲的名篇。所以说散曲就是以俗见长,但俗中有雅,以俗塑雅;如果只是俗,没有雅,或者只是雅,没有俗,散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一些令人叫绝的散曲,语言土,押韵妙,内涵好、意境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吟诵起来朗朗上口,这不是雅吗?!周成村的〔正宫·塞鸿秋〕《登满洲里海关国门楼》:“苍茫大漠微如线,长河落日霞如霰。奔腾骏马疾如电,往来商贾忙如燕。刁斗声已杳,历史开新面。鸡鸣三国雄关绚。”全是俗的句式、俗的写法,但题材现代,用词贴切,画面很美,思想内容很好。这便是雅。

四是长短随需、擅长叙事的优势。散曲可长可短,根据叙事的需要。要短,写小令,十几个字、二三十个字;要长,就来个套曲或“带过曲”,便能顺心随意,要多长有多长。当代郑永钤先生〔双调 ·新水令〕《长江行》套曲450多字。这是散曲的自由之处,爱写长就写长,爱写短就写短;需要写长就写长,需要写短就写短。这是格律诗和词做不到的,这就给叙事、抒情、说理、议政、塑造理想、鞭挞丑恶带来了很大的空间,让作者自由驰骋。这就是散曲的长处。

我偶尔写个小令如〔天净沙〕之类,也算是写散曲了。但感到散曲有以上四个独特优势主要是作为读者而体验出来的。这些优势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散曲是中华诗词的重要诗体,不可或缺;散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可小视。写好散曲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必然要求。所以诗词可以不写,散曲不能不写(与会者大笑)。瞧不起散曲,就是不懂中国古典诗歌(与会者热烈掌声);瞧不起散曲,就是瞧不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会者热烈掌声);瞧不起散曲,就是不合格的诗词组织领导者(与会者热烈掌声)。

三、散曲发展路径的建议

对散曲发展路径的建议,我只讲创作。创作精品、筛选精品、推介精品等工作问题,存寿昨天已经讲得很好了。这里我只对创作提四条建议。

求精不求多。何为精品?要讨论也可以不讨论,因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精品。但有一点必须形成共识:如果作品的艺术性匮乏,与时代特征脱节,与人民生活无涉,就不是精品。我们经历过一个需要数量的时代。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是哲学质量互变规律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数量谈什么质量?如没有一定数量的队伍,怎么能打胜仗?没有一定数量的散曲,谈什么散曲的发展?我们有一个迫切需要扩展数量的时期。诗词如此,散曲也是如此。所以,在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三十多年时间内,我们一直在追求队伍的扩大、创作数量的增加、诗词散曲媒体的增加,叫“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虽然我们也提过精品,从来没有忽视过精品,但是对精品的创作、筛选、推广没有系统的具体举措,因为诗词创作实践还没到这个时候。2021年从制定《“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开始,我们就把精品创作作为第一工程提出来。很快碰上疫情,规划难以兑现,就连正常的工作秩序都不能维持。从去年下半年起,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我认真考虑,感到我们需要“转段”,从注重数量扩张同时也提倡精品,转向不求数量、专求精品的发展新阶段。所以,今年5月在青州召开的中华诗词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把今明两年确定为“中华诗词精品年”,改变大量的一般诗词遮蔽诗词精品的局面。要贯彻好会议精神,对作者个人来说,与其随意写百首散曲,不如精心打造一首散曲。写的一般作品多了,反而把少数精品给遮蔽了。我们现在评价诗词史,也提到谁创作得最多,但是从来没有以创作多少论英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孤篇盖全唐“,这是大家公认的。李清照的词,数字统计不一,也就几十首,但其影响真是盖世的。所以,希望大家今后求精不求多,只求精品力作。

求短不求长。千百年来,特别是唐宋以来,从群众喜闻乐见、口口相传的诗词来看,都是短的,甚至越短越流传,越短越深入人心,如“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朝辞白帝彩云间”等20—28个字,“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16个字,都是很短很短的。当然,它们的流传不仅仅是因为短。短的长处在于:第一,越是短,写作时推敲得越严谨,功夫下得越大。越是短越是要求写出引人之处,要求在意境上出彩。第二,越是短,学习时越易于记,越容易口口相传。长也是需要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不是写得很长吗?长的散曲如《哨遍?高祖还乡》,不是也很多吗?我提倡短但不排斥长,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但能短则绝不能长。我们以创作小令为主,兼顾长曲,做到长短结合。但是我相信最终被大家记住的还是短的;融入社会生活比较深入、广泛的,还是短的。

求俗也避俗。前面我说散曲以俗见长,不俗不成曲。江西罗余作的论文指出:诗词中尽量要避免的一些俗人、俗事、俗物,在散曲创作中却被大量使用。俗,是散曲要尽量保持的一个特色,否则像刚才南广勋先生讲到我们就回到词的位置上去了,文学样式只能往前发展,不能往回走。但是我们求俗,却一定要避俗。这个俗,第一是庸俗,第二是低俗,第三是媚俗。我们如果把这三俗避免了,写出散曲的味道了,我们的俗——世俗啊,流俗啊,通俗啊,就是雅。

容古韵倡通韵。《中原音韵》是今天写散曲用的最多的韵书,这是古韵。韵主要是字的读音,读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很大,当时是押韵的,现在就不押韵了。鉴于这种情况,国家语委颁布了《中华通韵》。《中华通韵》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适合现在的诵读,散曲包括诗词当然要用《中华通韵》,但是用《中原音韵》也可以,但是新时代的主流用韵,应该是国家语委颁布的《中华通韵》。存寿会长在他的论文里作了比较精细的研究,他列出44个上声字,今天读音都是平声,如果用这些上声字来押韵,读起来就非常别扭。当然,我们今天用《中华通韵》写出的诗词曲,唐人宋人读起来也很别扭,但不要紧,因为我们不是写给唐宋人看的,而是写给当下人读的。我们今天不应当用《中华通韵》去检测唐宋诗词,也不能用平仄格律去检测李白杜甫的诗词,说他们有些诗词不格符合格律,这都是闹笑话,就像用今天“一夫一妻制”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批评某个历史人物拥有“三房四妾”是违法一样要闹笑话。中华诗词学会的做法是,提倡用《中华通韵》,又容许用古韵,但认为我们时代的主流韵应当是《中华通韵》。张存寿会长在提交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中原音韵>和<中华通韵>比较研究》说得好:“用不用《中华通韵》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今天早上读到郭培友的文章:“诵读实践是检验用韵的唯一标准”,是郭顺敏推荐给我的,我立刻推荐给“中华诗词学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予以转载,文章讲出了我们今天应当使用《中华通韵》的最充分的理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重新确立这个“唯一标准”的权威,才有了我们走出教条、走出僵化、走向改革开放、走向发展壮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原因。今天我们对待《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和《中华通韵》,都应当依据当代诵读实践标准,而不应当抱着教条主义态度,用“老黄历”来反对用《中华通韵》,而是推动使用《中华通韵》,同时容许继续使用“老黄历”。至于《中华通韵》在使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当根据诵读实践而加以修改完善。

发现和培养青年散曲爱好者。对此,我们要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诗词曲遇到的形势是一样的:老人过多,青年人过少。所以我们在单位会员换届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学会领导班子60岁以下必须占三分之一,其中一定要有一个50岁以下。我们一定要重视在青年当中发现培养散曲人才,组织他们、动员他们学散曲。在这个论坛上,越是往后年轻的面孔应当越多,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假如我们今天这个会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参加,会议气氛就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一定要培养青年人,形成合理的散曲作者梯队。

今天与会的都是散曲高手,希望你们率先垂范;今天与会的几乎都是诗词组织的领导者,希望你们多谋事,多用心,多策划组织好散曲的各项活动。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散曲这支中华诗词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就会越来越光彩夺目。

在线人数:1224今日访客数: 22411今日页面浏览量: 40838总页面浏览量: 96748063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