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三)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经常有网友给我发微信,发邮件,将他们在阅读古典诗词中读不懂的地方告诉我,希望我给予解答。我也尽量给他们以我力所能及的帮助。由于我从事古典诗词之学数十年,多读了几本书,故对于大多数问题都能提供网友比较满意的答案,得到网友们的认同。有朋友说,既然你已付出了这样辛勤的劳动,为什么不整理成文,发表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受益呢?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特此借“小楼听雨”的一方宝地,开设这样一个专栏,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三)南宋韩元吉词《六州歌头》咏桃花词

 

诗友独酌月下问:钟教授您好。请教一下:我在《词林万选》里读到韩元吉的《六州歌头》有“前度刘郎”,记得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也有“前度刘郎”,网查“前度刘郎”是成语,没搞懂。

钟振振答:独酌月下诗友您好!南宋人韩元吉的《六州歌头·桃花》词:“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支。绣户曾窥。恨依依。〇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销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请注意标题。这是一首咏桃花的词。宋代的咏物词中,咏花卉的特别多。而咏花卉的词中,又有不少是用同一个套路,就是将有关这一花卉的故事性典故,以及前人吟咏此花卉的名篇名句,融化在一起,并构思出一个新的爱情故事来。这种做法,打个比方,有点“东北乱炖”的意思,用各种不同的食材,炖一锅鲜美的汤菜。当然,也不都是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有些只是与爱情相关的情境、片段。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词这种文体在一开始就多抒写男女之情,而花又多用来形容、比喻美女的缘故。这类词,往往将花拟人化为各种类型的美女。

 

具体到韩元吉的这首词,由于咏的是桃花,便融化了几个与桃花有关的故事,特别是与桃花有关的诗的故事。“前度刘郎”是其中之一。唐人刘禹锡是唐顺宗时期进步的永贞革新运动的骨干,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逐出京城长安,到今天的湖南,十年后才召还。这时,朝中的官员多是他离开京城后,由他的政敌们提拔任用的了,自然在政治上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他借着看玄都观(一处道教宫观)桃花的由头,写诗发牢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当政者知道了很不高兴,又把他贬到偏远而蛮荒的广东去了。又过了十二年,这时刘禹锡已经回到了京城,重游玄都观,而世事沧桑,观里已经没有桃花了。于是他作了《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这两首诗,本是政治讽刺,与爱情无关,但它们用了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典故:东汉时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两位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二人怀念家乡,为此而苦恼,仙女只好放行。二人回到家乡,发现已经过了十世。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亦作《幽明录》,同书异名)。这浪漫神话传说中,有两个情节与桃相关:其一,二人入山既久,无食饥饿,遥望山峰上有桃树,遂攀登此峰,摘桃充饥。下山后便遇上了仙女。其二,二人与仙女成婚之夕,有一群仙女带着桃来祝贺。刘禹锡姓刘,而玄都观里种有桃树,故诗人借用刘晨故事自称“刘郎”。“前度刘郎”,意思是前番来过此地的刘郎。

正因为有这样一层转弯抹角的关系,词人们乃将刘晨的典故与刘禹锡的诗句混合着使用,于是我们在宋词里可以读到许多这样混用的篇章。如贺铸《渔家傲》(莫厌香醪斟绣履):倩问尊前桃与李。重来若个犹相记。前度刘郎应老矣。行乐地。兔葵燕麦春风里。”周紫芝《鹧鸪天·和刘长孺有赠》:“闲院静,小桃开。刘郎前度几回来。”王灼《酒泉子·送诣夫成都作》:“锦水花林,前度刘郎行乐处,当时桃李卧莓苔。又重来。”张炎《南浦·春水》:“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刘将孙《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人生几许。且赢得刘郎,看花眼惯,懒复赋前度。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为韩元吉的这首词作总结:这是一首咏花词。这首词里的爱情故事不必是,甚至可以说必不是词人自己的真实的爱情故事;而只是按照此类词的惯常做法,虚构出来的一个具有典型性、包含人之常情的爱情故事。明白了这一点,举一隅而反三隅,宋词中许多同类型的作品,也就不难读懂了。 

在线人数:992今日访客数: 12039今日页面浏览量: 24669总页面浏览量: 80234589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