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新雅诗词研修社春季第十三次研修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新雅诗词研修社春季第十三次研修


       蝉鸣的夏天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除了日渐浓密的绿荫,还有日渐清晰的别离。研三的学长学姐们在即将离开校园之际重温研修的课堂,聆听杜老师亲切的讲解,品味诗词之美,让这次研修有了不同的色彩。这个课堂是生命旅程的一个驿栈,路过的人在这里稍作停留又继续前行,又不断有新的人来,来来往往,这条路从不曾冷落。这里记录着我们共同的回忆,承载着我们相同的梦想,每个人在离去前总要投下不舍的一瞥,挥挥手又坚定地踏上新的旅程。

  杜老师赠言:希望大家以后不管处在何种境遇下,都要有一颗爱读书,尤其是爱读经典的心,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现实生活中的喧嚣、无聊、无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

      这不仅是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的勉励,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勉励。同时,祝愿大家都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以下是此次研修的具体内容:

  一、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唐]王维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

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

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

地多齐后癀,人带荆州瘿。

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


       周佳辉串讲后,杜老师详细讲解如下:

  这首诗一共十八句,可以分为前十句一层,后八句一层。前十句里的前八句写自然环境,后两句不属于自然环境,应该算作地理缺陷。后面的八句从“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开始,上一句说想要道教的仙书、仙方,这是紧承“齐后疟”和“荆州瘿”而来的,是想要借此达到对现实境遇的超越。就像处在疫情之下的我们,想要有一种力量来战胜它。这些疾病对人的生命是一种威胁,所以自然希望延年益寿来解决这种威胁,因此想到“丹砂井”。这一联是表达一种期望,但从“徒思”“讵有”可以看出这种期望很渺茫。接下来就通过“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来落实这种期望渺茫带来的情感。“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前句化用自江淹《别赋》里的“夏簟青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是指夏天的白昼很长,加上下句的“闲门”仿佛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忙碌的人,偶然闲下来面对这样的漫漫长昼会有悠闲之感,而对于一个与亲友别离的人,就会觉得孤独难熬。江淹是这个意思,王维也是这个意思,这就和题目里的“寄舍弟紞”联系起来了,前面的“心悲”也包含这一层。最后“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在感伤的情绪下面对好风景也无心观赏,“好风景”又回应了上面写景的句子。把后八句读懂了之后再去看全篇,会更明白一些。

 杜老师提问:“后沔通河渭”中的“沔”指的是沔水,位于今天的陕西,但是与汉江相连,根本不可能“通河渭”,这一句本身就不通。所以赵殿成版本中将“沔”字校勘成“浦”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全唐诗》中这首诗下面有注“次荆州时作”,如果真的是在荆州作,全诗应该怎么理解?这又还是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因为在荆州的任何一条河流都不会使人产生“通河渭”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疑点。还有,在诗的写景部分,一开头就写明是带着“销忧”的目的进入风景的描绘,先写青草白云,然后把它放在更大的山水形势里来感受,放大之后又缩小,落到松风和花影上来。这种先放大再缩小的处理方式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董晓回答:我觉得是这样的,开头说“寓目一萧散”是刚开始往外看,青草白云是视线向远处的扩散,接下来把视线放的更远,达到目所能及的尽头,视线被阻断了,就只能把视线缩回来,所以又落回到对松风花影的聚焦。

  杜老师:只要能解释得通就可以。总之,这三联是他想要借以“销忧”的景,接下来一转,写这里的水土有问题。前面的景是观赏所得,这是写生存遇到的挑战,前面的“销忧”包含这一层意思。这一联又涉及到前面那个问题,在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中,他反对《全唐诗》所注的在荆州作的说法,认为这首诗作于辋川。照这个说法,“后浦通河渭”当然没有问题,“前山包鄢郢”如果是夸张的说法,也说得通,但这一联所说的水土有问题就解释不通,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辋川这一带有水土问题。所以我认为,这首诗还应该是作于荆州,或者是离荆州不远的地方,这样全诗除了“后沔通河渭”外都解释得通,而这一句有可能是在流传中出现了错误,我们限于条件也无法具体解释,只能先存疑。除了因水土问题而带来的生存威胁,这一联还应该包含王维是不得已来到此地且处境不好的意思,但是对他这一段经历的考证不太清晰,我们也无法具体得知缘由,这是“忧”的第二层内涵。再加上后面对弟弟的思念,这首诗一共有三层内涵上的情感。

  杨奕柯提问:赵殿成在校注里认为这首诗不是在荆州作的,“荆州”和“齐后”只是对用,是引故事,并非实指楚地,还举了《送李太守赴上洛》里“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的例子,这应该怎么解释?

  杜老师回答:“商山包楚邓”和“前山包鄢郢”确实很像,可以互相比较。“齐后”“荆州”确实不一定是具体的地点,但我们得出在荆州作并不是根据这两个词,而是根据水土疾病,因为荆州在历史上有这一类疾病是广为人知的,所以还应该认为是在荆州附近作的。

  董晓提问:我觉得“青草肃澄陂”中的“肃”字比较特别,和一般的用词不同,但是人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去安静的地方,会不会心情更加不好?反而达不到派遣的目的,就像《小石潭记》。

  杜老师回答:“肃”字和后面的“静”字联系,而且下一句中的“白云”构成映衬关系,显示一种较少喧嚣的自然生机,但是又不同于《小石潭记》的过于清幽,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园林中,是有利于排遣烦闷的。

  董晓:王维写景比较独特的地方,很他擅长把静的东西写动,把动的东西写静。比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山色的变化本来是不易察觉的,但用一个“转”字就写出了那种动态的变化,流水本来是极富动态的,用“日潺湲”反而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就像这首诗里“青草素澄陂,白云移翠岭”,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杜老师:这两句总体是呈现一种静的状态,白云虽然是移动的,但反而更加衬托出寂静。王维是偏爱静谧的,他喜欢在静中去感受自然的伟力,去涤荡自己的心灵,但是这种静又是富有生机的,而不是枯涩的死寂。后面几句写景的同样如此,在安静中呈现一种内在生机。

  王文玲:我觉得王维诗的静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你在他的很多诗里面看不到人的踪影。比如《栾家濑》里的“跳波自相见,白鹭惊复下”,还有很典型的那首《辛夷坞》,芙蓉花在纯自然的环境中开放凋落,完成它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但给人的是安静的感觉。这是王维静赏自然的表现,是有意淡化人的踪影,少了人的喧嚣,自然本身就呈现一种静的状态。

  杜老师:这确实是王维诗的一个典型倾向。中国的诗书画自古都讲究一个“人”字,而王维却故意把人隐去,有时候虽然有人,比如“但闻人语响”,但在那样的情境中仿佛被物化了,成为景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和自然融合了。这是受到他的禅学观的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从这一个层面,我们再来看今天研修的这首诗。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销忧”的主观意图,是带着这种情绪走进自然的,这和王维大多数的典型作品不同。尽管如此,从后面的写景我们可以看到,王维还是走进了自然,这和中唐很多诗人,比如韦应物、刘长卿不同,他们往往自我情绪太浓烈,以至无法真正走进自然,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二、

一丛花

[宋]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王文玲串讲后,由杜老师详细讲解:

  把握这首词的构思应该从首尾入手。开头先定下“伤高怀远”的调子,然后通过后一句来落实这种情感,是因为世间没有比真挚的爱情更浓烈的了。起一个好的调子对一首词的成败很关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应该找到这种感觉。接下来两层展开“怀远”背后的离愁和故事,把第一层的“伤高怀远”的情绪具体化了。下片从回忆的思绪里抽离出来,又回到眼前一个人的孤独情景。她所看到的“双鸳”等景象未直接挑明,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远人无言的情感指向。还要注意“小桡”“梯子”的媒介功能,它们本来是能沟通彼此的,但在远人离去后,它们也无法联系双方了。末尾是神来之笔,反用李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用桃杏、东风之间的关系来反衬自己和“远人”的关系。这是偶然得来的奇妙灵感,靠的是诗人的积累和一种敏感。

  董晓:张先这首词是一开始就把情感亮出来的直抒胸臆的写法,而南宋以后到清代的词往往回避这种直抒,而是把情感隐藏在句子背后。这是一个不同之处。

  杜老师:这首词确实有比较直率的一面,这也涉及到一个相关的问题,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不要警惕这种直率?这种直率有没有别的解释?

  卢丽婷:我觉得张先是因为有那样的才力和自信,他虽然一开始就直接写出情感,但他也能在后面恰如其分地往深处发挥,而不会让人觉得不协调。

  董晓:有一个说法叫作抒情的自信。

  习文:也有不同时代不同技法的原因,在词最开始的阶段,大家都不觉得直抒情感有什么问题,随着后来诗歌批评的深入,词的写作技巧变得更加复杂,才发生了转变。这里面存在词的时代性差异问题。

  王文玲:关于时代性差异问题,还可以拿冯延巳的《鹊踏枝》对比来看,他和张先都算比较早期的,也都是一开始就直抒情感的写法。

  杜老师:这样对比来读确实是有价值的,除了细读文本,我们还可以注重用比较的方法来加深理解。但我想要提醒大家一点,这种起笔虽然显得比较直,但其中是有分寸的。当情感酝酿到一定的火候直接倾吐时,不会显得直白,而是情至之语,有一种情感的“痴”。我认为正是有这种“痴”才能写出最后那一句神来之笔。词在唐五代北宋时期,有很多情感没有被人表达过,他们出彩靠的是情感的深致。到后来,很多情感都已经被抒发过了,我们很难超越那种情绪,只好在选择同样的内容和情感时加深技法来弥补。

  王文玲:这首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通过最后一句,尤其是“沉恨细思”所反映出来的女主人公形象和我们常见的闺怨词中的是不同的。常见的比如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要么是不知,要么是其他人所写的感受到了愁绪,但她们仅仅停在感受的层面,而没有去反思自己的命运,张先这首词里的女主人公反而让我想到了《诗经·氓》里“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女主人公,她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对自己命运的反思。

  杜老师: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确实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光感受更浅薄一些,对自己处境多一分反思则比单纯的感受更深沉。但是张先又不是刻意加进去的,而是很自然地书写出来。这深处还涉及到情感哲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除了哲学本体,还有情本体。西方的哲学有排斥情感的一面,他们提防情感对思想的干扰,中国的哲学当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更根本的,我们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情感的珍视。人如果光有思维、理性而没有情感,生命是无聊的,只有具备情感才能成为一个可爱的人。这些都和文学相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形成知识的有机整体。

  

  以上就是此次研修的全部内容。

在线人数:1014今日访客数: 78077今日页面浏览量: 157047总页面浏览量: 78657576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