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诗词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可或缺。而且,随着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并且越变越好。中国诗词文化亦如此。从中国诗词的诞生、成长、成熟,到历代的改革、发展,以及各阶段的推陈出新,即诗词各阶段变化的全过程就构成了中华诗词文化的全部内容。
一、中国诗词文化的概念
中国诗词文化的概念出自于2014年出版的苏俊祎所著《中国诗词文化》一书:中国诗词的起源、发展及其诗词曲的各阶段的演变过程,构筑了中华诗词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 《中华通韵》是中国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
《中华通韵》简称《通韵》是由国家语委发起,由教育部和中华诗词学会共同组织研制的新中国语言体系中的新韵书。该书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于2019年3月审定通过。并于2019年11月1日,国家语委宣布正式实施。这就是当今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事件和巨大进步,更是中国诗词文化的重要事件和巨大进步。而且是中国公民的一大福音,并彰显了国家意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任何进步都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通韵》也是如此,也应该如此。这就注定了《通韵》具有的时代性、大众性、创造性、紧迫性、艰巨性和持久性。2025年1月16日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在王同兴唁函中曾说:《中华通韵》韵表是"一个法定韵表",这就是说《通韵》是中华诗词唯一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韵书。故,中华诗词学会指出:实施《通韵》,将推动中华诗词今声韵使用的规范化,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韵文需求,助力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1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作为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特性,但从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与一定社会相关,并且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产生,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这是必然的。《通韵》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而面世的送给全国人民的最好礼物!
2016年九月份国家语委在宁夏召开了推广普通话60周年宣传周活动。是年11月中旬,国家语委在京召开了2016年度重大科研项目“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会。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于2018年3月"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结束,并由国家教育部宣布试行!又通过国家语委一年多的审核,于2019年11月1日由国家语委郑重颁布,《通韵》隆重诞生了!这对中华诗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
从历史上看,很多名家毫不掩饰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如唐诗之祖陈子昂就强调:诗要有真实的思想情感,能反映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生活。换言之,就是要有时代性。明代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中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清代文史家,诗人赵翼在《诗论》中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什么是世运?世运就是社会的更迭变化,也就是时代性。因此,《通韵》就具有时代特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诗词文化,要求深化改革传统声韵的弊端,这是诗词界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诗词文化的活力,依据《通韵》多出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这就是他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
2.2深广的大众性
《通韵》具有最深广的大众性。自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机构贯彻了以普通话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凡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们,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学着普通话长大的,这就是最深广的大众性。因此,中华诗词文化已经走向了诗词大众化。
众所周知,当代诗词已走下神坛,并且普及到了广大农村,各级各类诗词学会、协会以及名目繁多的诗社、诗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草根诗人大量涌现。在中华诗词学会的组织和领导下,诗词之乡风生水起,日新月异,这就是诗词的大众化。因此《通韵》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谓之大众性。中华诗词学会高昌副会长曾说:"表现当代人思想情感的诗词作品,为什么非要在诗韵上脱离当代最大多数人的声韵环境呢?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就如同用一张昨天的旧船票来登今天的客船,本身就有着解释不清的悖论和怪圈。"选自高昌《我坚定地为新韵点赞》一文。
2.3发展的创造性
《通韵》是新中国现代语言系统的产物,具有革新性和创造性。此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诗词文化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
因此,在继承传统格律的情况下,只有改掉那些不符合语音规律的声韵调,才能使诗词文化更加繁荣昌盛,更加接地气,更好地为特色社会主义服务。那些羁绊诗词发展、并与现代语音相违背的古声韵,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她的舞台生涯,理应也必须退出历史舞台。笔者在《<平水韵>考》和《<词林正韵>考》中已经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和改进的必要性。在此不作赘述。而《通韵》的诞生,就足以证明诗词文化发展的创造性。
2.4 实施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中华诗词文化在今天,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就目前而言,能说普通话的人口应该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因为从56年起即开始推广普通话,教育界是从58年实施普通话拼音教学。然,近七十年的普通话推广,虽然成绩卓著。但是,绝大部分人不用普通话,仍以方言为主,南腔北调,无法沟通。
这就是推进实施《通韵》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好在中华诗词学会的杂志《中华诗词》早在2018年就取消了标注今韵的做法,而且在2021年《中华诗词》杂志上开辟了新韵通韵栏目,这无疑是中华诗词的福音,也是今韵的福音。
2.5实施的严峻性和持久性
就目前来看,诗界古韵的盛行势头虽有所大大减弱,而且逐渐唤醒了不少高学历者和青少年。中华诗词学会高昌副会长曾说:"旧韵早已被现实生活所淘汰,其艺术思维也仅仅保存在汗牛充栋的古代书卷里,成为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护的文化遗产。而旧韵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很容易束缚诗人的艺术想象,新韵则洋溢着崭新的与古人不同的艺术活力。只有大力提倡新韵,直面现实人生,抒发家国情怀,捕捉时代意象,才能为当代诗词催生出新鲜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创造。"(出处同上)这就是实施《通韵》的严峻性和持久性。
三《中华通韵》和《中华新韵》的异同
《通韵》的诞生不仅是现代国家语言系统的产物,同时参考了《中华新韵》。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韵》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韵部划分上,i和-i的合并。韵部的划分应遵循发音原理,把二者合并为一个韵部有偏颇之嫌,因二者发音原理完全不同。-i是整体拼读音节,而i是个体拼读音节。因此,笔者认为稍有不足。另外有争议的地方是e和0的拆分,以及e和ie的合并,笔者认为按发音原理而言是完全可以的,并非是走了回头路。两种新声韵比较后发现,相同之处在于都取消了入声字,纠正了混乱韵部,合并了相同韵。她们的区别在于《通韵》进行了细分,增加了两个韵部,而《新韵》则只有14个韵部,用韵较宽。但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通韵》严格按照韵母的书写形态划分,更加细化了,却忽视了合理性。对《新韵》而言分开了i 和ü,e和uo,ong(iong)和eng(ueng、ing),-i和er。合并了e和ie(ue),i和-i。《通韵》用韵e宽了,uo、ong、eng虽减少了但也不算太窄。这些联系与区别在实际应用中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灵活应用。譬如,用i韵时,不用-i韵。用e韵时,不用uo韵。用ie韵时,不用e韵。这样就避免了新韵和通韵的冲突,而且既符合通韵,也符合新韵。何乐而不为呢!
一言以蔽之,《通韵》就是当前新中国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实施《通韵》是国家的意志,马虎不得。既使存在不足也绝不是反对实施的借口。任何事物都不会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要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公布实施《通韵》,为诗词界的发展和兴隆带来了福音,即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兴隆带来了福音。数十年的声韵改革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笔者的愿望实现了,大众的愿望实现了!
参考资料:
1、《中国诗词文化》苏俊祎 时事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2、《中华诗词学会沉痛悼念王同兴主席唁函》周文彰2025 1月16日
3、《我坚定地为新韵点赞》选自高昌《我爱写诗词》一书。
2019年12月5日初稿,2021年10月6日二稿,2025年2月22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