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精品标准刍议
作者:李福祥
周文彰会长《在中华诗词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的讲话》强调,创作筛选推介精品必须明确精品的评价尺度。也就是说,必须有衡量精品的具体标准。什么是衡量评价诗词的标准?古往今来,有许多志士仁人积极探讨这个问题。南朝钟嵘在《诗品》中主张“风力丹彩”论,清代袁枚提出“性灵说”。周文彰会长提出“主题好、很顺畅、有意境、感动人、时代性”标准。杨逸明老师提出“眼睛一亮、心中一颤、喉头一热”的观点。他们讲的都很有启发性。坚持什么标准,是我们精品委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讨,表达自己的拙见。
一、诗词精品的特征
诗词精品的特征,既具有一般诗词共性特征,又具有当代精品的特别要求,是诗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寓于其共性之中。
首先,诗词是有标准的。《尚书·尧典》讲:“诗言志,歌咏言”,一般广告、口号不是诗。钟嵘《诗品》将汉魏至齐梁122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当然有他的标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可说是白居易的标准。《文心雕龙·知音》提出:“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这不就是刘勰的诗标理论吗?
其次,诗词标准从语言艺术中寻求。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艺术,是有别于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它不是直接看到、听到、摸到、闻到的物质形式,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的。因此,它必须是人们能够看得懂的文字形式,如果你使用的不是文字形式,或者你写的自认为很好,但却没有人能看懂,也不能成为精品。
第三,它是具有相对性的特点。钟嵘说过:“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所谓诗词标准,不过是特定时代文化观念的折射。我们说的精品,是代表我们时代、现今诗坛、堪称一流的作品,但又不是绝对的,不是一定达到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不是苏轼、辛弃疾那样的词,不是关汉卿、马致远那样的曲,不是陆基、潘岳那样的赋,不是岳飞、蒲松龄以及名楼、名塔的联。也许,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古人的样子,我们不是与古人比,也不是拿古人做标准,而是从现在实际出发,根据现在的情况,评选出我们时代的诗词精品。
二、评价的标准
自古以来,各个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判定精品作品,要坚持科学的、正确的标准。这个标准的遵旨和要义,就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好的作品要达到“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思想、艺术、内容、形式诸方面加以衡量,并且做到从整体上看、全面的看,综合的把握和衡量,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结合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我试提出“八看”的标准:
一看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作品通过作品的描绘的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彻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部作品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21页)。杜甫诗云:“诗清立意新”,即诗要有好的“立意”、好的主题。通常来讲,作者总是通过对某些生活现象描写,以表达某种见解、某种感情或某种态度,任何诗词作品都不可能没有主题。一篇作品,如果没有主题,就会脉络不清,杂乱无序,不知所云。窃以为,诗词的主题应做到三点:
一是主题要鲜明。作者用各种文学技巧来创造情节和人物形象,以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主题,所以作者不管是描写风景、人物、事件、历史、现实,都要有鲜明的主题,尽量不要隐晦、朦胧、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和理解。二是主题要正确。主题是作品组织和描写的纲领,是作品内容的统帅和灵魂,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流露。这种思想感情应是正确的,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而不应该是消极颓废、落后谬误的。其三主题要有新意。要反映新生活、新变化、新思路、新景象,“紧随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的创作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322页),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二看立场
所谓立场,就是作者通过形象塑造、情节描写、人物行为语言等形式,表达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观点、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的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们,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诗概》载:“诗者,民之情性也”。历史证明,许多立得住、有影响的作品,都是有家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的。坚持人民的立场,就是要坚持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理念,把人民作为文学成长的滋养库,作为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就是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去学习,去表现,去服务。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歌颂的主角,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就是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三看时代
说到看时代,有的诗友有异议,认为诗词创作,无须刻意追求时代。现在改革开放,认识多元,有各种认识、观点,无需大惊小怪。但我还是认为应看时代。
一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讲:“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清楚地阐述了文随时变的原理。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白老的主张,鲜明地强调时代性的特征。
二是时代的呼唤。在新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复兴大业的脚步,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热烈召唤和需要我们,适应新时代,融入新时代,反映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新时代人民的奋斗耕耘擂鼓打气,为新时代的发展进步助力加油,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置若罔闻。
三是诗词本身的需要。诗人在新时代生活成长,诗词在新环境中发展,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吸取营养、强筋壮骨;必须在追随时代、反映时代、记录时代中获取力量,必须在歌颂时代、服务时代、推动时代发展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尽管我们所写的一些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得幼稚、不足、落伍,但那也是时代的痕迹、历史的光泽,无愧于心。所以,我们要大胆支持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诗词,大胆写新时代的诗词,认真的评出具有时代性的精品,努力提高新时代诗词的水平,使其成为我们时代的靓丽风景。
四看真实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虽然文学的审美化的真实,有别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艺术真实也不是自然主义的真实,但它必须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要真实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刘熙载在《艺概·诗概》说:“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吟诗、填词、写曲、作赋、拟联,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应当真实可信。
首先,思想情感的真实。袁枚说:“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强调直接、真实的表达性情和情感,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怨恨情仇,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即能感同身受,感受到作者情感的饱满和真实。其次,反映生活的真实。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要深入人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正了解人们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的本质,领悟人民的心声,使作品有深沉的力量和魅力。再次,描写情节的真实。作者要对真实生活进行学习、选择、发掘、提炼、集中、概括,使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不违背生活逻辑。我们可以称为艺术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如杜甫“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用以形容古柏的粗壮高大。再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艺术夸张、艺术真实,燕山雪花是不会有席子那么大的,但是这里这么讲是可以的,但如讲“海南雪花大如席”就荒谬了,就违反科学,失去真实了。
五是看形象
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化身,是具有感染力的载体。毛主席在《致陈毅》信中说: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图画,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因此,文学形象的应该是具体、生动、可感的,如果只是写出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描画出一幅活生生的图画,那他还不能成为文学形象。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形象塑造,如《七律.长征》,颔联采用“比喻法”,叙述红军把“五岭”当作细浪、把“乌蒙”当作泥丸的壮举。颈联采用“烘托法”,通过“水拍云崖暖”,“桥横铁索寒”描述,展现红军遭遇重重艰难险阻。尾联采用“反衬法”,讲红军面对“千里雪山”不是惧怕,而是“更喜”,表明红军志高于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翻过雪山,即见到曙光的远见卓识。诗文巧妙构思、从容叙述、流畅韵律,把红军的形象鲜明生动的描画出来,给人以深刻久远的印象。
文学形象既有生活的痕迹和影字,寄托和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遵循“美”的原则,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憧憬、美的享受。如山东作者张明新的五绝《独归三月又别》,诗曰:“红色门关锁,白头人别家;已将楼带院,租与燕和花。”此诗表达诗人打工回家三月又被迫离开,熟悉的红门,满头的白发,又要分离,把小楼和院子“租”给自由的燕子和随意开放的花,此诗营造的意境和形象是多么浪漫、诙谐、幽默和唯美,这就是诗人的襟怀。
六看意境
诗词的意境,是指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创造出一种深沉、抽象、富有情感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和意象。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明人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讲:“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云:“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今人蔡厚示先生认为:“‘意境说’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歌理论。它比西方‘形象说’的诗歌理论有更深的要求,它不仅只要求作品形象地反映出一幅具体的、同时也是综合的社会生活画面,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和如闻其声的感觉。”(《诗论选》232页)。这也正如刘征先生盛赞毛主席诗的意境,他说:“《沁园春·雪》构成的意境是超绝古今的。诗人居高临下,纵览九州,傲视千古,创造出一幅无比宏大的瑞雪图。不论是系马阗风的屈原还是挥斥八极的李白,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图画”。因此,我们要向伟人学习,向那些创造出美好意境的大家学习,努力运用艺术手段,积极创造各种意境,去愉悦和感染读者。
七看语言
语言对于诗词特别重要,语言是它的衣冠、它的形质。古人讲,诗词“要辞采华茂、情系雅怨、体被文质、桀溢今古、卓尔不群”(钟嵘评曹植语)。语言的优劣是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赋比兴兼用,有精美的语言。
首先,诗词语言是形象性的语言。它具有马良式的笔触,浮雕式的刻刀,能把事物、人格、情景等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如《诗经.卫风.碩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其语言简洁凝练,文辞优美,寥寥数语,就把齐候女儿、卫候新娘、一个古代美女活脱脱的勾画出来。
其次,诗词语言要精准恰切。要经过仔细推敲,精心提炼,能恰到好处的表现某一事物的形质、状态、情感和色彩,而有的字达到“唯一”的程度,不可更换、不可挪动,是从千百吨的语言矿藏中选择、提炼、发掘出来的。
其三,诗词语言是富有感情温度的语言。诗词必须熔铸作者的情感,必须满怀激情,饱蘸感情,倾情而作。比如《天安门诗抄》的语言,集中反映了亿万人民沉痛悼念、热情赞颂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和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怒之情。
其四,诗词语言还应具有音乐性。诗词的音乐性,主要是由声调、韵律、节奏形成的,其形式讲究平仄、对仗、复沓、四声等,读起来产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效果。比如《诗经》以四言为主,复沓章法,《关雎》诗共五章,重复“窈窕淑女”四次;重复“参差荇菜”三次。这种重章叠句,来自民间,源于生活,虽历史遥远,现在读起来仍朗朗上口,新鲜亲切。
八看词律
我们评选诗词曲赋联精品,尽管不是专门挑作品的毛病和瑕疵,但是,我们还是应该遵守诗词曲赋联的相关词律规定。
一是敬畏古人、遵守词律。不管是诗词还是曲赋联,要遵守相关词律规定,特别是普遍的、公认的、比较稳定、约定成俗的规定,应认真坚持,谨慎对待。
二是坚持守正容变。对一些似是而非、尚有争议的规定,坚持冷静、全面、总体分析,以经典作品、经典作家为标准,不机械行事。具体在诗词方面,要坚持诗律词律,遵守平仄、押韵、对仗、粘对、孤平、拗救、格调、起承转合等有关规定;要遵守曲赋文体要求,尤其韵律、体式、格调等要求;要遵循《联律通则》的相关规定和历史约定成俗的规矩,等等。
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有了可操作的标准,还应有有效的保障机制。我以为应坚持四条:
一是公平的参评机制。周会长多次强调,凡是中华诗词举行的评奖,中华诗词学会领导、机关工作人员不能参加,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建议建立评选专家库,每次抽选部分专家,不公布姓名,防止暗箱操作。
二是集体决定的机制。凡是作品精品入选决定等事务,一定要集体研究,集思广益,不允许个人说了算,不允许独断专行。
三是公开透明的机制。精品的条件公开,要求公开,评选活动公开,评出的结果网上公示,没有意见的,大家公认、拥护的才做定论。
四是及时纠错机制。凡有举报假冒抄袭、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对待,认真调查,如问题确实,要及时纠正。
另外,我们要把社会反映作为评选精品的条件,充分考虑社会的共识,把社会产生的优秀成果纳入精品评选进程。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各省市诗词学会,以及其他系统诗词组织,积极开展征诗评奖活动,产生数量可观的获奖作品。对这些组织严密,工作细致,公正公平,主题健康的评选活动,经过严格评选产生的获奖诗词,可以、也因该纳入我们评选视野和范围。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许多诗词组织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评诗活动,有的网站阅读量很大,产生许多受众广、名气大、影响好的诗词组织、诗词名人、好的诗词,我们可以、也应当把互联网产生的优秀诗词纳入视野范围。总之,我们要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努力通过各种办法、各种形式、各种通道,把好的作品评选出来,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原文转发,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北京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