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墨涵五色 心照一丹”高昌诗词书法作品展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清而厚质,简而能温。裕乎其无自满之色,淡乎其有不尽之味。”此乃余心之所向,格调之所崇。于芬芳墨香与铿锵诗韵间,沛然乎见书、诗、人之无尽哲思也。

兹展之成,承蒙中和圆融会客厅诸书法名家倾心挥毫,以笔墨诠释拙作。余怀赤诚,谨向诸君致以崇高谢忱。正是诸君深厚之书艺造诣与独特之艺术感悟,使拙诗焕发异彩,于笔锋墨韵间展现别样气象。

“墨分五色”,于干、湿、浓、淡、黑中,营造万千风流。诗虽无色相之变幻,然以心中丹忱为一色,以凝练之文字勾勒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心头千绪。二者相赏相鉴,实则相融相生。

古人论书,多有至理名言,亦揭示书法与为人、作诗之共通处。“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语,道尽书法与品德修养之关联。作书如此,作诗、做人亦然。唯其心正,方能在诗中吐露真情,于脚下坚守正道。蔡邕言“书肇于自然”,书法源于对自然之感悟与提炼,诗亦如是。诗人从自然万物、生活点滴中汲取灵感,方能写出触人心弦之佳作。米芾云:“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又言“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论书法中字之形态宜骨肉均匀、刚柔并济。作诗亦需刚柔相济,既有豪情壮志,亦有细腻柔情。做人更是如此,于生活中当刚柔并施,方能应对自如。苏轼曰:“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书法之不同字体各有其难,正如作诗,不同题材、风格亦有独特之创作难度。然则,正是在不断挑战此等难题之过程中,书法与诗词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升华。

     回望沧桑烟云,诗词与书法相伴走过悠悠岁月,留下无数经典。展望锦绣前程,诗词与书法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依然交相辉映,光华绚烂。此次诗与书之合作,亦是心与人之链接。愿此小小艺术火种,点燃更多人对诗词与书法之热爱,开启诗意与墨香之更美好明天。


       乙巳正月十九于蓟门静安居/高昌



作者简介:高昌,现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华辞赋》编委、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我爱写诗词》(1、2)、《人间至味淡于诗》、《祝福所有的孩子》等四十余部。



江油留句

——诵《静夜思》有感

九州山水到江油,千古乡愁滚滚流。

举首依然那轮月,伤心最是一低头。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吴明礼


送立东入藏

直上云程西复西,昂扬生气与天齐。

囊中应蓄风雷句,且向珠峰雪顶题。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吴晓冬


欢迎处寒和尔雅降生

兄妹呱呱到眼前,欣然重任负双肩。

蔚蓝岁月犹堪醉,清白诗书正可传。

人羡两张甜蜜脸,家添万贯吉祥钱。

汗珠泪点排星座,喜照抬头一片天。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黄 海


试作老干体

锵锵壮志上拿云,呜呃当年感慨亲。

陈迹几翻随鼠辈,豪歌一唱起牛人。

登高不惧足音寂,望远方开眼界新。

热血燃来尤火烈,熊熊光焰曜青春。

烟云舒卷待重书,苦泪凝如记事珠。

曾有阴霾遮丽日,每从暗夜走长途。

思来浅笑留深爱,换去新桃覆旧符。

欸乃声中天幕仄,挑开一角绘春图。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崔 伟


《中华诗词》杂志创刊卅年志感

绵绵远道在行行,满目金秋惟力耕。

不坠青云留古意,何妨红豆照今生。

有诗定拨心弦响,于梦来听雏凤鸣。

一路风雷露头角,卅年气象看峥嵘。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张 凯


白露诗

飘然节序蓦然更,暖渐萧疏寒暂轻。

天下露从今夜白,囊中诗比古人清。

岁流星月一帆远,秋染蒹葭两鬓惊。

倔立风前喷怒绿,大松镗鞳涌心声。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朱绍俭


喜贺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成立

2022年12月7日,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在京成立,忝列副会长。愿竭所能,借效绵薄。聊吟一律为贺。

大翼扶摇大笔扬,九垓汗漫大鹏翔。

竹深碧岸流觞曲,松偃苍岩驻韵长。

清节自珍诗照雪,荣名为宝墨生光。

临池苦洗三江水,茧纸凝来兰蕙香。

注:荣宝斋:取荣名为宝之意,前身为“松竹斋”。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张成银


咏玉兰

白雪抟来香未寒,春风捧出水晶盘。

素裙误认姮娥下,清影欣看舞玉兰。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卢文举


咏牡丹

迟开元为掩风流,偏占风流最上头。

百瓣柔情自难抿,嫣然一笑众芳羞。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范丽华


咏竹

万竿拔地碧云飘,借得阳和抽翠条。

风去穿枝看袅袅,雨来打叶听潇潇。

含情有梦萦山谷,即兴随春过板桥。

最喜清辉摇素影,几回明月立中宵。

诗作者:高  昌


书法家:王晓鹏


转自北京诗词楹联艺术中心网


在线人数:1306今日访客数: 39698今日页面浏览量: 53552总页面浏览量: 12250166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