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一九三):元·王士元《过司马温公故居》诗(续四)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93)·王士元《过司马温公故居》诗(续四)


       过司马温公故居

[元]王士元

力扶洙泗绝荆舒,卧久周南返故庐。

向使诸公歌不哭,调停人似汉唐初。


网友雁南飞问:钟先生好!求教先生,王士元这首诗该如何理解? 

(接上期)

钟振振答:6)宋·朱光庭等记述、朱熹编《二程外书》卷一一载:“温公薨,朝廷命伊川先生主其丧事。是日也,祀明堂,礼成,而二苏往哭温公。道遇朱公掞,问之。公掞曰:‘往哭温公,而程先生以为庆、吊不同日’。”二苏怅然而反,曰:‘鏖糟陂里叔孙通也。’自是,时时谑伊川。”大意是说,司马光去世,朝廷命程颐主持丧事。那一天,明堂大享,典礼结束后,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去哭奠司马光。路上遇见朱光庭(字公掞),朱光庭说他也是去哭奠司马光的,但程颐认为庆贺、吊唁不可以在同一天,故未能哭奠得成。于是,苏轼、苏辙兄弟遂怅然而返,说:(程颐)真是个鏖糟陂里的叔孙通啊。”从此以后,他们就经常嘲谑程颐。

7)宋·李心传《道命录》卷一《孔文仲劾伊川先生疏》条载:“温公之薨也,上方祀明堂。礼成肆赦,百官称贺。而两省官欲往奠温公,先生止之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有贺赦甫毕,乃往吊丧?’坐客有曰:‘闻“哭则不歌”,不闻“歌则不哭”。’苏公遂以鄙语戏先生。”大意是说,司马光去世,皇上正举行明堂大享的典礼。典礼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肆赦”完成,百官称贺,大典结束。门下、中书两省官员打算去祭奠司马光。程颐阻止道:“《论语》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哪有刚庆贺完皇上大赦天下,紧接着就去吊丧的道理?”当时在座有人说:“只听说孔子‘哭则不歌’,没听说过他‘歌则不哭’。”苏轼还用鄙俗之语嘲弄了程颐。

以上各条记载,对比着读,便会发现,细节方面此出彼入,有不少歧异,但大的脉络是清晰、一致的:朝臣们在明堂大享典礼结束后拟去司马光家吊丧,而主持丧事的程颐以孔子参加丧礼“哭则不歌”为依据,坚决反对。苏轼对此颇不以为然,于是便用辛辣、好笑但不那么文雅的语言,对程颐加以讥讽。

关于这场公案,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了自己的看法。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七载:“鲁叔问:‘温公薨背,程子以郊礼成,贺而不吊,如何?’曰:‘这也可疑。’或问:‘贺则不吊,而国家事体又重,则不吊似无可疑。’曰:‘便是不恁地。所以东坡谓:“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即不闻歌则不哭。”盖由哀而乐则难,由乐而哀则甚易。且如早作乐而暮闻亲属缌麻之戚,不成道既歌则不哭?这个是一脚长一脚短,不解得平。……这所在,以某观之,也是伊川有些过处。’”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是站在苏轼那一边的。他认为,由悲哀骤然转变到欢乐,比较困难;而由欢乐骤然转变到悲哀,则比较容易。比如说,早上还在作乐,晚上突然听说亲人去世,难道也“歌则不哭”——今天既然欢乐了,就不可以再悲哀了吗?因此,程颐的说法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站不住的,有点过头了。

当然,这场公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也不像其表面上所具体呈现的那样简单。它是在较深刻的政治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折射了旧党内部以苏轼为领袖的“蜀党”“蜀学”,与以程颐为领袖的“洛党”“洛学”之争。鉴于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是一首诗,具体的文学作品,偏于微观;因此,涉及政治历史、思想文化背景等宏观方面的内容,点到为止,就不展开去说了。

既然在朝“诸公”都不,至少不都赞同程颐“歌则不哭”的意见,那么,他们当日应该是到司马光家里去“哭”了的。当日不去,隔天也会去的。连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和年幼的娃娃皇上哲宗都“临丧”了嘛。王士元是知道这个事实的,因此他在诗里用的是“让步”语气——“向使诸公歌不哭”。就算在朝诸公都因为“歌则不哭”而不去吊唁司马光,那又如何呢?

这一句是反问,于是顺理成章地逗引出了全诗的结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调停人似汉唐初”。

这个结句,不那么容易看得懂的。关键问题在于,什么叫作“调停”?“调停人”是个语词呢还是一个短语?“汉唐初”又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还得逐字逐词来探讨。

(未完待续)

在线人数:1093今日访客数: 36829今日页面浏览量: 74501总页面浏览量: 79721155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