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长青大讲堂》:刘志祥副社长谈AI诗词写作的优劣及当代诗人之应对观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以DeepSeek为例

刘志祥


作 者 简 介

刘志祥,1977年10月生,湖南新邵人,笔名风尘儒侠,高级编辑。2000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曾担任《第一现场》栏目采访部主任、《早安深圳》《直播深圳》栏目制片人。深圳市长青诗社副社长、《深圳长青诗存》《深圳长青诗话》《深圳长青诗教》丛书执行主编、《长青咏史》主编,发表论文多篇,著有《谢希德传》《儒侠次韵集》,主编《复旦大学百年纪事》(1978—2005),参与编辑《复旦的星空》《养拙诗钞》等。


导 语


2025年2月9日上午,《长青大讲堂》第一讲《诗词创作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正式开讲,约60多名诗友到深圳长青诗社参加了讲座活动。长青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姜晓玮围绕“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诗词创作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这两个话题进行了探讨分析。长青诗社副社长刘志祥在听完讲座以后,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并整理成文以为商榷。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诗词写作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写作工具,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数据储备,在诗词创作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AI诗词写作的优劣,并初步探讨当代诗人在面对AI冲击时应正确持有的应对观念,旨在为古典诗词之发展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

AI诗词写作 DeepSeek 优势 劣势 当代诗人 应对观 人机协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诗词写作便是其中之一。DeepSeek作为一款更具有代表性的AI写作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诗词作品,其创作速度和效率令人惊叹。这一现象引发人们对AI诗词写作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AI诗词写作究竟有何优劣?它会对传统诗词创作和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代诗人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未来走向,也涉及到国学的传承与创新,甚至影响到人类的文化自信。


一、AI诗词写作的优势

开宗明义,我不反对甚至赞成用AI写作,但仅仅作为工具,更多用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大约在去年下半年参与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队友见我被大量而繁琐的文件处理工作困扰,便先后推荐了豆包和文心一言,极大地解放了我。期间,偶尔尝试用其修改或者评点诗词,我感觉效果一直不佳。而近期DeepSeek的出现,则进一步把AI写作推向风口浪尖,引发了诗人职业威胁论、诗词创作伦理道德问题、如何应对AI诗词作品参赛等等问题,其实这些论争大多是没有必要的。

下面首先来探讨一下DeepSeek等AI写作工具的优势。

1.1 基于大数据的高效创作

DeepSeek等AI写作工具依托于庞大的数据库和越来越廉价的算力,涵盖了从古至今海量的诗词作品、文学资料以及各种语言信息。这使得AI在进行诗词创作时,能够快速检索和分析相关数据,从众多优秀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创作元素。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模仿,AI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诗词的格律、韵律、词汇运用等技巧,从而高效地生成诗词作品。相比之下,人类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知识、寻找灵感,创作效率相对较低。AI的这种高效创作能力,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诗词作品的数量,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创作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写作,或者只能说是整合,其实它超越80%甚至更多的人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家也没有必要引发恐慌。很多时候,它的这种功能,很显然仅仅是给一些水平低下之诗词爱好者“投机取巧”,“快速”达到中上水平的可能。至于那些文学皇冠上的顶级高手,或者说能青史留名的作家,它肯定是无法超越的,这一点后面再详细论及。

1.2 清晰呈现创作思维过程

与人类诗人的创作思维过程往往难以捉摸不同,与其他AI写作的直接生成也不同,DeepSeek诗词写作能够清晰地显示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它能在短时间引起轰动,最牛逼的地方也在这里。

DeepSeek在生成诗词时,其算法会按照既定的规则和逻辑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每一步的决策都有迹可循。这一特点为研究诗词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诗人和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AI的创作过程,了解其如何运用数据、如何构建诗句、如何组织篇章结构等,从而从中获得启发,改进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此外,对于诗词教学来说,AI清晰的创作思维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

1.3 快速提供诗词创作灵感

对于当代诗人而言,AI创作诗词可以作为一种灵感的来源,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创作方式,实现人机协作。通过阅读AI作品,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新的表达方式或主题,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从而为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特色。

进而言之,AI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储备,能生成“陌生化”的意象组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风格各异、主题多样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组合和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诗词创作的固有模式和思维定式,比如AI可能会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境。同样在主题挖掘方面,AI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各种各样的主题,无论是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亦或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能为当代诗人提供丰富的灵感,生成与之相关的诗词作品。这使得诗人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创作题材,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从新的维度去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创新性的作品,而且快速形成自己的诗词创作风格。

总之,从积极的角度来说,AI作为诗词写作工具,在提升写作效率、普及格律知识、激发创作灵感、推动国学传承等方面,都是具有极大便利的。


二、AI诗词写作的劣势

DeepSeek诗词写作,虽然快速高效,但是它毕竟不是人,只能按照人的指示进行创作,而且更致命的是它缺乏生活体验、情感温度、创新意识,它始终是机械的、被动的、冰冷的,只能写共性的东西,不能主动完成诗言志、缘情之个性功能。

下面试略举一例,长青诗社小兄弟杨帅在某群发了一首七律:

姜博士归鹏城

鹏城春早报佳音,万里归帆载誉临。

科创园中星斗灿,云衢陌上凤凰吟。

高怀已共鲲鹏举,大业还期虎兕忱。

最是湾区潮起处,同挥椽笔绘丹心。

我当时看了,这首诗整体四平八稳,格律工整,很明显AI肯定是参与了的,于是也一时兴起,用DeepSeek尝试次韵。

第一次给的命令是这样的:请按照七律,次韵一首,要求加入写诗、掼蛋元素作为一联。

DeepSeek用时17秒,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次韵《迎姜博士归鹏城》

南国春归喜讯音,鹏城花簇待君临。

科创潮头争破浪,云衢天际待登临。

掼蛋敲诗成妙趣,围炉煮酒助豪吟。

大业初开龙虎志,高怀更寄海天忱。

湾区风劲催人进,椽笔同挥赤子心。

很明显,虽然完成了次韵,但多了一联,同时与原作意思差别不大,而且我的本意是写诗、掼蛋是作为上下联的,于是又下了一道命令:意思太近了,掼蛋心通成妙趣,敲诗兴起共雄吟,按照这一句重新次韵。

结果DeepSeek用时21秒,又给了一个这样的答案:

次韵《迎姜博士归鹏城》

南国春归报好音,扶摇九万待鹏临。

潮掀科海千帆竞,星探云衢一箭深。

掼蛋心通成妙趣,敲诗兴起共雄吟。

湾区自有屠龙手,岂止挥毫写赤忱?

不知道是DeepSeek对次韵的规则理解有误,还是我的命令不对,总之是连基本的成句放在哪个位置都没弄明白,次韵自然不成功。

最后我自己次韵了一首:

次韵《迎姜博士归鹏城》

风和岭外听春音,客约园中意气临。

掼蛋心通成雅趣,敲诗兴起作雄吟。

每逢好景一年始,最是知音万里忱。

灯暖海门齐论道,金樽共举寄初心。

至少在我看来,一些特殊性的词汇或者意象,譬如岭外、寄趣园、海门等等,如果作者不提供信息,DeepSeek显然是无法主动创作的。

由此言之,我认为AI诗词创作,包括DeepSeek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 情感表达的缺失

尽管AI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但它本质上是基于算法和数据运行的程序,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和感知能力。诗词作为一种高度情感化的文学体裁,情感是其灵魂所在。人类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是有感而发,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AI创作的诗词,虽然在语言形式上可能符合诗词的规范,但由于缺乏情感温度,往往显得空洞、生硬,甚至落入俗套,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例如DeepSeek生成的一些诗词,虽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但读起来却感觉像是机械拼凑的文字组合,缺乏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

2.2 人生体验的匮乏

诗词创作是主客观的相互关照,需要融合主观之情感与客观之景物等,才能形成诗词之“境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是诗人创作的重要源泉。人类诗人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诗词作品。而AI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它只能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模仿和组合,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见解。因此,AI作为“诗词的精巧拼贴”,其创作往往缺乏个性和特色,甚至缺乏“境界”。因此,无论DeepSeek生成多少首诗词,都很难展现出像李白、苏轼那样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难以传递“雪泥鸿爪”般的人生哲思。也许未来AI一直会进化,在诗词技巧上可以达到甚至超越,但个人认为它始终是无法超越李白、苏轼之独特性的。

2.3 创新能力的不足

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人类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尝试新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为诗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AI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它的创作主要依赖于已有的数据和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变形,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所谓“炒现饭”“新瓶装旧酒”而已。因此,DeepSeek生成的诗词往往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和借鉴,缺乏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遑论其主动的创新性。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和读者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时,AI诗词写作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更加凸显。

2.4 逻辑连贯性的欠缺

虽然AI在生成诗词时能够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逻辑结构,但在一些情况下,其作品的逻辑连贯性仍然存在问题。由于AI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深入理解和认知能力,它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义模糊、逻辑混乱的情况。例如DeepSeek生成的某些诗词中,前后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紧密,意象的组合显得突兀,导致整首诗的意境不够连贯、完整。这种逻辑连贯性的欠缺,影响了AI诗词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AI毕竟是人工智能不是生命,缺乏情感广度、深度和温度,一切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写作都是空洞的,不鲜活的。更重要的是,AI的过度参与,势必会削弱诗人的主体性,导致作者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下降,进而失去自身的创作风格和个性。


三、AI诗词写作对传统诗词创作的颠覆性改变

3.1构思阶段:从“灵感驱动”到“指令驱动”

传统诗词创作依赖诗人的灵感迸发、人生体悟和文化积淀,需经历选题、意象筛选、情感酝酿等过程。而DeepSeek通过用户输入的指令,如主题、体裁、情感基调、文化符号等,直接调用海量数据库中的意象和修辞模板,快速生成符合要求的诗词。

3.2 创作阶段:格律校验的自动化与即时修正

传统诗词创作需严格遵循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诗人需长期积累或查阅工具书,逐字逐句推敲格律、遣词造句、组合意象。DeepSeek则可以通过算法模型自动生成符合格律的文本,并能即时修正用户指出的瑕疵,或者在作者的作品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3.3创作效率:以分秒计的快速迭代革命

传统诗词需反复推敲字句,耗时数日甚至数年。AI则通过“生成—反馈—优化”的循环,实现分秒级迭代,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要求AI针对同一主题生成多个版本,完成“工业产品化”的作品。

同时,作为诗词创作的主体,作者完全可以实现从“诗人独舞”到“人机协作”的重构,让技术的归技术,思想情感的归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指令,指导AI生成初稿,再注入个人经验进行二次创作,并不断细化指令提升作品质量。

3.4作者分化:从弱者恒弱到强者恒强

当AI作为快速、便捷的诗词写作工具出现之后,一定会出现两类持不同观点的诗词作者:一类是拒绝用AI 写作的,坚持自己的思想灵魂阵地;一类是拥抱并大势利用AI进行创作的,这里又一分为二,一种是本身水平不高,通过AI投机取巧,成为思想的“懒人”而停滞不前,一种是高水平诗词作者,通过人机协作,不断打磨并提升自身水平,真正实现强者恒强。

总之,无论怎么变化,个人认为AI生成的诗词只能超过80%甚至更多一点的作者,尤其在应景诗、应酬诗方面,人类面临“被替代”的压力。但诗人永远不会失业,毕竟为自己写诗永远不会被替代,AI的出现反而会倒逼诗人回归创作本身。


四、当代诗人的应对观念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DeepSeek诗词创作建立在过去那么多诗词大家的基础上,依靠大数据分析,加上一定的组合分析技术手段,其水平肯定要超过绝大多数人的,当然也会包括我本人,这也是之前围棋顶尖高手下不过计算机的原因。

而且,随着AI数据分析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可以预想在将来某个时候,DeepSeek可以按照人的情感要求,写出符合作者心境的独特的东西,当然这也就失去了诗人在创作中那种独有的创作、推敲等乐趣。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诗人在这种人机协作的思维和创作过程中,应明确AI的定位,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了自身的创作主体性。个人对AI写诗词,持有乐观主义态度,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但肯定不会放弃独立创作诗词的乐趣,人始终是其中的主宰者。

4.1 秉持工具论观点

面对AI诗词写作的兴起,当代诗人应秉持工具论的观点,将AI视为一种辅助创作的工具,而非竞争对手。AI的出现只是改变了诗词创作的流程,它可以帮助诗人快速获取信息、激发灵感、进行初步的创作构思等,而不需要作者再一个字一个字去写,一个意境一个意境去创作组合,但最终决定诗词作品质量和价值的,仍然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正如试管婴儿技术虽然改变了人类生育的方式,但并没有改变生命的本质一样,AI诗词写作只是一种创作手段的创新,并不会取代人类诗人的地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AI的作用,合理利用这一工具,为自己的创作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AI诗词写作的研究价值在于技术路径而非艺术价值,在于真正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4.2 坚守文化自信

尽管AI在诗词写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永远无法超越像李白、苏轼的成就。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人生智慧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诗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应该坚守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诗词的创作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代诗人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展现出人类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与AI相比,人类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这是诗词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当代诗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要深入生活、感悟人生,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同时,诗人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感染力的诗词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时代保持自己的独特地位,推动当代诗词乃至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4.3合理利用AI提升创作质量

这一点前文已经有所论及,虽然AI诗词写作存在诸多问题,但当代诗人也可以合理利用AI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创作质量。例如诗人可以借助等AI写作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和整理,快速获取大量的诗词资料和创作灵感;利用AI的数据分析功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估和改进,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与AI的互动和交流,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视野等等,不再赘述。但在利用AI的过程中,诗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掌握创作的主导权,避免被AI所左右。

4.4 如何面对AI作品参赛

面对当下AI诗词写作的发展态势,它完全有可能被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利用,参与诗词楹联大赛。这,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难度。对此,我觉得没有必要担忧,更没有必要恐惧——狼并没有来。

首先,正如前文所论及的AI诗词创作,远没有好到人类不可企及的高度。

其次,诗词的评判便于在于情感、在于境界,那么作品的好坏,大家心中会有杆秤的,一旦出现AI作品获得大奖,那只能说是大赛评审的失败。

再有退而言之,强者恒强,真正的诗人利用人机协作写出的好作品,哪怕是获得最高奖,只要符合“情感+境界”两条,而不是前文论述的低劣出品,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乐观其成的,这正如试管婴儿一样可以高质量,不过是非自然受精而已。

因此,DeepSeek等AI写作工具对传统诗词的冲击,本质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碰撞,它既解构了“闭门觅句”的古典创作范式,又为诗词注入新的可能性。然而,诗词的核心价值仍在于人类对生命经验的独特表达,未来的诗词创作,或将在人机协作共生中走向“守正”与“创新”的新平衡。

综上所述,AI是个好东西,但它不应该仅仅用来处理文字,甚至文学创作,应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而具有针对诗词界,真正的诗人是不可替代的,AI只是改变了诗词创作的纯粹性,并没有影响其根本性,而未来人机协作的诗词写作应该就是“人类提供灵魂,AI提供骨架”的深度模式。至于AI诗词写作的兴起带来的伦理问题,例如AI生成的作品是否具有版权,如何界定AI与人类诗人的贡献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很显然,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是需要拥抱的,是需要为人所用的。我们应秉持工具论观点,坚守文化自信,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AI提升创作质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在AI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不断发展和创新,为诗词等文学创作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转自《长青文史》公众号



在线人数:1351今日访客数: 39418今日页面浏览量: 53135总页面浏览量: 122501245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