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新批评】高昌:重叠诗法细说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新批评

重 叠 诗 法 细 说

高 昌


重叠作为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对一首诗的内容、结构、节奏、韵律、传播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诗人们的相关探索也较多,本文略作分析。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花影》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重重叠叠”,故意选用了重字和叠字的重复使用,读来流畅自然,句式上不仅增添了一份活泼灵动,而且还跌宕有神,收放有致。诗人巧妙地借助了两个重复的形容词,生动描写了花影的动态变化,让静态的花影有了调皮的性格和活泼的形象,留下了悠远的余韵和含蓄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本文想重点探讨的“重叠诗法”。这种重叠诗法,简单说,就是故意重复字词、句子和片段,以达到强化表达效果的作用。


一、叠字


叠字,就是在诗词中重复特定的字和词。比如汉代古诗《青青陵上柏》的开头: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里反复出现的青和磊,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重字技巧。

这种手法多用在单句或者相同位置的对句处。可以提高诗词的情感力度,增加内涵表现力。比如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比较平淡,王维分别加上两个表示状态和程度的叠字,点化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反而成了名句。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评价说,这两个叠字的好处,“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漠漠”有湿润和朦胧的语义,“阴阴”有幽静和清凉的语义,加上这两个形容作用的叠字,确实使原来的句子更多了一层清寂的境界。

这种重复有的是某些词谱、曲牌直接约定俗成的,比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的“秦楼月”“音尘绝”就各重复一次,这种重复一般是音乐性的要求,另外也确实使得内在情感更加饱满和充沛。

除了重叠字,重叠词也可以在作品中反复多次,比如宋代贺怜怜的《长相思》:


朝相思,暮相思。朝暮相思无尽时,奉君断肠词。

生相思,死相思。生死相思两处辞,何由得见之。


相思二字重复六次,把情感的波澜一直推向最高潮。

崔颢的《黄鹤楼》在运用叠字上也很有技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重复出现的“黄鹤”使这首诗的重点意象更加鲜明,“悠悠”“历历”“萋萋”的重复运用,也使这首乡愁诗增加了明快和流畅。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愁苦的情绪,但是语感上却并不显得沉闷和滞涩,读起来节奏性非常强,跳跃感十足。


二、叠句


就是在诗词中重复特定的句子。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里的“知否”“知否”就是典型的叠句。除了加强音乐性,同时使作品情感也进一步推进。

叠句法可以改换个别字词进行重叠。比如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采莲歌谣的最后四句基本都是在重复,只是换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字。诗中的重复让我们想到采莲女的轻盈袅娜和鱼儿的调皮活泼,一波三折,余韵悠悠。后人借鉴这种手法的作品很多。

叠句不仅在语言上可以使作品添彩,也可以直接用在章法结构的组合运用上。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在运用叠句技法来结构章法方面就很有特色: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重复的“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把情感的跌宕表现得非常高明,从低昂到高亢,从清澈到深沉,构成两个层次的巧妙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上、下阕开头的句式重复,支撑起了这篇作品的基础结构框架,两种状态的互相对比,收到不言而言的弦外之音。

当代旧体诗词中,这种结构重叠技巧的应用也很广泛。比如周啸天先生的《苏幕遮·上青藏》


及良辰,将胜友。与子偕行,与子偕行久。小别重逢一握手。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口。

镜湖平,阴岭秀。雪积云端,雪积云端厚。好客人家处处有。熟了青稞,熟了青稞酒。


《苏幕遮》词牌中的重叠结构比较少见,周先生这篇作品中的几处重叠根据自然语感形成流畅的情感波澜,结构上颇具创意,形式上也特别出彩。


三、顶针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唐寅《桃花诗》


唐寅这首写桃花的诗歌非常有名,传诵很广。开头三句的首尾互相重叠,两两相连,读起来语感流畅,语义连绵,如同串珠跃盘一般响亮干脆,殊为可爱。这种艺术手段,就是诗词曲创作中经常用到的“顶针”修辞手法。

顶针本身是指一种编织技艺,两个线针把毛线连挑在一起的意思。借用到诗词写作中来,就是指上一句的结尾和下一句的开头使用一段相同的文字,两段文字像毛线一样连接在一起,使语句组织结成循环往复的串联,从而使语气更加连贯,节奏更加明快,音乐感更加突出,感情更加充沛,内容更加丰富,结构上更加匀称,风格上也更加活泼和俏皮。

顶针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运用非常广泛,这种顶针方式一共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一)字顶。就是首尾重复特定的字。比如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二)词顶。就是首尾重复特定的词。比如蔡邕《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三)句顶。就是上一个整句是下一个整句的开头。比如贯云石《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四)篇顶。就是一首诗的结尾构成另一首诗的开头,语义相连,形断神连,构成一个组诗场域。比如公木先生的《赠桂友兼悼张海同志》(选二):


清凉刹下扫石窟,粤海滩头饮画庐。

四十年间新世运,八千里路故人书。

难为穿浪鱼翔水,不屑爬坡马识途。

闻道老张成契阔,几回惊梦到沉珠。


几回惊梦到沉珠,张啊临风嘶唤呼。

江上青光隐又现,日边黑影有耶无。

谁云窃火遭雷殛,实为缝天触电殂。

君有游魂招不得,悠悠天地任驰驱。


这组诗每段首尾用同一句诗,第一首开头和第四首结尾用同一句诗,采用的就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章法,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顶针中的每段文字各自独立成章,同时又互相连缀,互为转折,环环紧扣,蝉联而落,使整组诗具有民歌的复沓流畅,又有旧体诗的沉郁凝重,在结构上音乐性更强,内心的深厚情感也得到连绵曲折的有力抒写。


四、重章


重章叠句在古今诗词创作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更多更好的阅读效果。在《诗经》的《国风》和《小雅》作品中,重章叠句的形式感特别突出。比如《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基本上都是每段改变几个名词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和几个动作词“同仇、同泽、偕行”,就构成一唱三叹的整篇作品。后人借鉴这种句法的作品很多,比如《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每段的前两句按照相同的句式结构变化,最后两句则完全重叠。

今人的诗词作品在运用重章叠句技巧时,也有不少让我记忆很深的探索性作品。请看曾少立先生的《皂罗特髻·罐笼在井》:


罐笼在井,有四月繁花,大山无际。罐笼在井,有灶烟摇曳。扶门望,罐笼在井,有红绳,放在窑衣内。罐笼在井,有矿灯迢递。

今日罐笼在井,有新坟三四。却依旧,罐笼在井,却依旧,四月花如沸。罐笼在井,有女儿三岁。


此词前后对比,大胆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技巧,让文字也有了痛感,更增添了悲凉、悲悯的感叹之情。


总而言之,重章叠句的使用要警惕烂和滥。其反复重叠的最终目的,是为抒情和达意服务,一则以加重语气,以示强调;二则以掘构意境,以示深化;三则以渲染氛围,以示拓延;四则以凸显格韵,以示隽永。

在线人数:806今日访客数: 1433今日页面浏览量: 3968总页面浏览量: 112031306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