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简介
李建春,字向聃,号缶皮、问梅亭,中华诗词学会诗教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院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家评委、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获2015“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中华书局出版《诗以言志》(与沈鹏先生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建春书法论文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书谱古代部分毛公鼎》等著作。
张存寿先生简介
张存寿,张存寿,男,中华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军休干部。大校军衔。研究生学历。曾任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国防大学联勤学院党委常委、全军政工网诗词编辑组长、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篇(首)。合著《铁军传奇》《共和国海军传奇》《新编三十六计》《法学概论》《六味集》《中华诗词十二家》等书12部。中华诗词学会十大导师之一。
寄言《李建春评曲·散曲“三味”》
凌泽欣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讲“诗教”是以温和善良的态度、宽厚仁德的品质待人。所以千百年来,中华诗词自《诗经》开始,经唐诗、宋词、元曲的演进,诗词曲都在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春风化雨般地滋养教化百姓。
我是三年前,在“千年夔州诗城奉节”上认识李建春的。但真正地深入了解他的诗词创作与评论文章是从今年年初《李建春诗话·“我眼中”三部曲》,即:《我眼中的诗词大赛“一等奖”》《我眼中的“十大导师”诗词曲作品》《我眼中的“年轻诗人”审美取向》开始的。我打电话与他沟通,希望他为《瞿塘潮诗评》撰稿,他痛快地答应,我们也在艺术交流中成为好友。他的多篇评论文章在《瞿塘潮诗评》刊登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还被多家融媒体转载,有些省份诗词组织还作为培训材料。由此可见,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对于“诗教”的作用不可小觑。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具有丰厚“诗教”传统的国度。《尚书·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使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我认为,对中国古代诗教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型,使之服务于当代文艺发展与文化建设事业,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尤其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升自身修养水平,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诗中告诉我们,不管人生道路多么坎坷,都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乐观进取,这就是“诗教”的启发作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得人们在登楼观景时,自然流露出俊爽豪迈的哲理诗情,从而激发人们不断攀登高峰,这也是“诗教”的感化作用。因此,“温柔敦厚”已成为“诗教”的主旨与主线。
最近,得知李建春又陆续创作《李建春评曲·散曲“三味”》,即:《张存寿散曲之“兵味”》《南广勋散曲之“京味”》《张四喜散曲之“醋味”》。我读后非常高兴,我为他在诗词曲艺术研究上深耕细作而高兴,我为他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学问而高兴。在此我愿意将美文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使得“诗教”的作用在字里行间散发温馨,感化人心。也希望更多的评论家为《瞿塘潮诗评》撰稿。
2024年11月7日于重庆
张存寿散曲之“兵味”
——《寅子军旅散曲选》艺术审美赏析
李建春
张存寿先生属虎,其雅号“寅子”,较好地诠释了这位文武兼备“虎将”的军旅人生。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有句:“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谓只看到老虎的一点斑纹,不可能知道老虎的威猛。读张存寿先生《寅子军旅散曲》逐步对这条经典句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张存寿先生这位外表看去粗犷耿直的军人,内心却有着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多彩的笔墨情感。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其斐然的文采,通过作品还可以看到了当代军人甘于吃亏、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论认为,文学具有独立的品格,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散曲这种“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文学体裁,经张存寿先生粲然妙笔承载了“言志”“抒怀”“寄思”之功能。其中哲学蕴涵、文化意味和认识价值极高,我个人觉得他的散曲是一部展现1980、1990年代中国军人精神风貌史。
我从军早于张存寿先生,读《寅子军旅散曲选》后,令我惊叹不已几次泪目:写的太感人了,太有趣了!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约他聊个通宵,拿“绿茶缸”,斟满酒,先在他肩头狠劲捶两拳,老兵口吻自居一番:“新兵蛋子,你是怎么做到的!”而后俩人咕咚咕咚把酒干完。接下来,听他喋喋不休的讲述。(注:“新兵蛋子”为昵称,如红军时称小战士为“小鬼”)
曲和词一样属音乐文学,是配合乐调歌唱的长短句。曲词是按照曲调的节拍、长短来写的。古人作曲要选择宫调,是因为不同的宫调往往有有不同的“声情”。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尝云:“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仙侣调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醖藉。小石唱,旖旎妩媚……
燕南芝庵《唱论》将“正宫”的声调定义为“惆怅雄壮”,正宫按现代音乐论是G调,G大调音色呈现欢快、轻松;G小调则略带忧郁和阴沉。我认为此种格调最适合表达军旅情感。
关于“惆怅雄壮”的概念:“惆怅”通常是指因失意或失望而感到伤感、懊恼。这种情绪状态不会特别强烈,但会因持续存在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力感;“雄壮”通常形容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感和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元代散曲“惆怅雄壮”的代表作品,如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张可久《塞鸿秋·春情》、赵莹《塞鸿秋·题情》、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薛昂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等等,均是这种格调。
中国古典美学,一般把美分为阴柔与阳刚两大类。大多称婉约柔和之美为阴柔之美,豪放雄浑之美为阳刚之美。而在西方古典美学中,一般把美和崇高(壮美)视为对立,认为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则是理性内容冲破感性形式。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这种诠释反映出他对中西美学的兼取和糅合。刘勰《文心雕龙》亦云:“人文之始,肇自太极。”《易传·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张存寿先生《寅子军旅散曲》两章十四支曲均选用表达“惆怅雄壮”审美情调的【正宫·塞鸿秋】曲牌,完全契合军人“壮美”与“优美”的两仪。军人有血性,是“刚毅”的一面;亦有丰富的情感,是“柔软”的一面。这正是张存寿先生军旅散曲表现出来的字之朴、句之趣、味之厚、音之美的内涵之所在。
第一回:军旅婚恋篇
【正宫·塞鸿秋】《军旅婚恋篇》五支曲子,深得元曲精髓,其中三个催泪细节,五个动心瞬间,幽默含蓄地讲述了军人之爱恨情愁,可谓曲短而情长矣。
其一:【正宫·塞鸿秋】相亲
相亲多了心烦乱,不相又怕爹娘怨,痴心早被她心占,窝边芳草偷偷恋。转眼又开春,老兵提成干,双双去把爹娘见。
此曲为一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军旅爱情喜剧。全曲围绕一个“情”字,带有戏剧化色彩,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为相亲空间注入了鲜活和生动。
相亲本为喜事,开篇两句“主人翁”却“阴着脸”以“纠结”面孔亮相,这正是曲家充分借鉴戏曲中“悬念”高妙之处,一下子把读者胃口吊起来。通过“一烦”“一怕”,将士兵相亲的矛盾冲突呈现读者面前。
“一烦”在于当时部队规定“士兵不允许在驻地找对象”。相亲对象大概率靠亲友牵线搭桥,相见后不“中意”者居多,故相亲次数越多心里越烦;“一怕”,即怕错失良机,在当时“当兵吃香”,穿着军装相亲是通往爱情彼岸的一张“头等船票”。
我读到“不相又怕爹娘怨”句顿时泪目,从中体会到“天下父母心”蕴含的深意。我有切身体会,我在家行三,母亲五十多岁生我,父亲在我七岁时仙逝。参军离家当天,一贯在耳边唠叨“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娘亲,却含泪拉着我的手不放。当运兵车启动后,她“三寸金莲”的小脚一直追在车后,弱小的身影直到在我模糊的泪水中消失。当兵不到半年,娘亲已四处张罗帮我找对象,她担心在她有生之年看不到我成家。
“窝边芳草偷偷恋”句,是故事之转机。曲家反其道妙化“兔子不吃窝边草”俗语道出原委,他的“痴心”早被“窝边”的“她”占有,只因部队严规“秘而不宣”。“开春”两字揭开“喜报”,老兵“提干”了!而且双喜临门。曲终,以大家期盼的美好结局,“圆满”落下帷幕。
古人强调,制曲“少引圣籍,多发天然”。此曲得体处在于易晓,绝无一毫“书本气”,正如明朝徐渭《南词叙录》所云:“夫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
其二:【正宫·塞鸿秋】探亲(回家乡)
三年盼个囫囵假,夫妻甜美如初嫁,拉着粗手说情话,娇儿眼瞪铜铃大。小手拽娘衣,出口人羞煞:叔叔你快回家吧。
曲中夫妻娇儿三人出场。最为出彩乃娇儿。全曲情调婉转幽默,令人冁然而笑。
首句“三年盼个囫囵假”些些不尽如人意。军人两地分居,探亲如牛郎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是军人夫妻最盼望的团圆时刻。然而,也许刚下车、或刚到家、或刚休几天,因部队担负特殊任务,被一封加急电报催回(当时长途电话还未普及)。
俗语有“小别胜新婚、大别赛初恋”句,相反经不起时间煎熬则会“大别生距离”。眼前“拉着粗手说情话”乃“大别赛初恋”之态。一双军训的粗糙大手与一双操持家务的粗糙小手拉在一起说情话。引起娇儿诧异“眼瞪铜铃大”。这让“刷屏时代”年轻人觉得“傻萌”。军人夫妻两地分居,懵懂的娇儿把“父亲”误叫“叔叔”并不意外。
“小手拽娘衣,出口人羞煞:叔叔你快回家吧”,一个“拽”字极为传神,尤其“叔叔你快回家吧”一语戳我的痛处,我的眼睛湿润了。曲中故事绝非个例。我的儿子出生,我请假探亲,然而算好临盆期至小家伙躲着我不肯露面。此时部队正值备战国庆安全警卫任务,我犹豫是否续假,妻子隆着大肚子劝我按时归队。事过不久,我又接到两位哥哥来信:“母亲去世已安葬,人死不能复生,忠孝不能两全,请你安心部队工作。”至亲一生一死,我均不在身边。隔年与儿子见面他会跑了,初见时囧境可知。那个年代社会上有些人戏称军人为“傻大兵”,而我透过这个“傻”字,体会到军人使命的崇高与神圣。此曲以小论大,不露声色地揭示了军人无私之奉献精神。
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特别强调“诗头曲尾”,此曲起如凤头,收如豹尾。尤其响尾般“叔叔你快回家吧”一句,妙趣横生,将“萌娃”憨态可爱的艺术形象刻画的出神入化。
其三:【正宫·塞鸿秋】探亲(来部队)
火车摇晃三轮蹦,军营再续新婚梦。恼人的乡友常来蹭,起床的哨子催人命。旱涝怎能均,老小都安定,回回她走他生病。
从《诗经·关雎》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我从中得出一条结论,最好看的文学题材无非男女相爱,此曲如是。
首两句描写妻带儿来队探亲的心情,肩背手提“家乡特产”,才别摇晃火车,又搭颠簸“三轮”,但她不知疲倦“鹊桥会”再续“新婚梦”。我仿佛听到她愉悦地哼着歌曲:“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恼人”句含蓄而韵丰。按照部队规定军人夫妻一年探亲一次(夫回家一次,妻来队一次)。久别重逢,故家属来队与战友看望似乎存有埋怨,实乃两小口一年亲密时间嫌短。尤其战友“蹭饭”,喝点小酒,聊着媳妇、聊着对象,熄灯哨不吹不回,无形中挤占了夫妻俩独处时间。一个“恼”字丝丝情意暗含其中。
“起床的哨子催人命”直指军人。送走“蹭饭”的战友,哄下“闹腾”的孩子,夫妻俩没说上两句情话便困倒床上。突然,一阵阵“嘟嘟”的起床哨声,强硬地将他从睡梦中扯醒。
尾三句采取隐喻手法,初看荒谬,说“她走,他生病”,甚个球逻辑?回头看,结论在前边:“旱涝怎能均”。曲家一语双关,巧化庄稼成长喻之,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处。
读罢张存寿先生【正宫·塞鸿秋】《探亲(来部队)》,使我联想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曲词【正宫·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支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曲中刻画了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时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出两人真挚爱情。
古今两曲比较,均写爱情与爱人,一个写相见;一个写送别;一个风风火火,一个娇娇滴滴。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从情感与艺术审美上看,有异曲同工之妙耳。另外,此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清而不淡,柔和隽永。显示出曲家不仅善制拙朴粗狂之美,亦可作宛转绵丽之美。
其四:【正宫·塞鸿秋】随军生活
全军比武他称最,育儿敬老她真累。他回家一倒鼾如醉,她怨声恨语无人对。年终评奖时,专请她开会,功章各半夫妻佩。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曰:“事类者……援古以证今者也”。意味用典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此曲引典《十五的月亮》。
首两句,一个“称最”,一个“真累”,均是军人夫妻奉献的缩影。如《十五的月亮》所唱:“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你在保卫国家安全。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次两句最为得趣,“他回家”与“她怨声”的对立矛盾将戏份写足。“他”全军比武称最,训练强度大,回家自然“一倒鼾如醉”;“她”育儿敬老辛苦一天,想找“他”唠叨,却“恨语无人对”。短短四言将女主角心理活动刻画的细腻入微。
末了三句,艺术形象生气灌注,血肉饱满。在年终表彰大会上她受邀参加,这是对她日常辛苦的最大褒奖,意味着军功章“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可以联想她在主席台上,望着目光炯炯有神,脸庞黝黑粗糙的丈夫一点怨声也没了,少女一般略带羞涩的脸颊露出了按耐不住的笑容。
清人黄图珌《看山阁全集·闲笔》云:“曲贵乎口头言语,亦不宜过于高远,恐失词旨;又不可过于鄙陋,恐类乎俚下之谈也。”此曲贵乎清真,请入本色,纯口头语,存元人白描之妙也。
其五:【正宫·塞鸿秋】重逢
三十年战友重相认,佳人失色男还俊,当初缘有偏无份,而今难摆鸳鸯阵。她曾是天鹅,他未当牛粪,谁该吃甚还吃甚。
此曲为上品,以夸张、诙谐手法,精准刻画出“他”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十年后战友重逢相认,昔日美若天鹅的“她”,如今容颜老去,一副“黄脸婆”模样。此刻当他想起当年那场“鸳鸯阵”与青涩爱情,心头仍似“小鹿”碰撞。如今他混的不错,自觉“还俊”;她混的一般完全“失色”。我仿佛听到他得意地唱明人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曲子《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韶自怜……”
“当初缘有偏无份”话里有话,许有父母干涉,许纯属“单相思”未果。但一句“他未当牛粪”,仿佛是他在埋怨她当年没主见。如今落得个“佳人失色”,命该如此,引出下句“谁该吃甚还吃甚”。
我看出她仿佛用唐人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回应他:“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该吃甚还吃甚”句似有宿命论影子。考“民以食为天”较早载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故国人对“吃”泛指“饭碗”,如“公家饭”或“铁饭碗”。然而,从正话反说“他未当牛粪”那股劲看,又分明未将命运归集到“宿命论”上。“牛粪”典引“鲜花插在牛粪上”俗语,喻漂亮姑娘嫁给了丑男子不般配决,此处则多少反衬他“还俊”。
这段初恋留下遗憾,我只能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一句话作出解释:“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清人陈栋《北泾草堂曲论》强调“本色语不可离趣,矜丽语不可入深。”此曲“牛粪”“吃甚”可谓本色语;“鸳鸯”“天鹅”可谓矜丽语。然而,清而不淡,秀而不媚。
第二章:连队生活篇
观【正宫·塞鸿秋】《连队生活篇》九支曲,既可独立成篇,又可组合成阵。曲中反映连队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讲的全是普通兵,说的全是平常事,论的全是平常理,而曲家描述的一个个有趣的人与事,鲜活生动,令人拍案叫绝。
其一:军装
衬衣白亮是老兵的范,领章板正是新兵的面。被服几套知年限,衣兜几个分兵干。新兵挨个穿,班长难得换,相亲时一色新装扮。
“衬衣白亮是老兵的范”,一个“范”字足见老兵风采。军人摸爬滚打,衣服脏兮兮是练兵使然。而穿上“白亮”的衬衣,不仅体现衣物的整洁,更是岁月沉淀后沉稳和干练的象征。我记得当时连队时兴用漂白粉加蓝墨水浸泡白床单和白衬衣,其效果即是白亮略带浅浅的天蓝。
“领章板正是新兵的面”,一个“面”字亦显新兵的单纯与青涩。新兵刚入伍,不仅“领章板正”,连走路都“板正”。特别是刚学“齐步走”,认真与拘谨都能造成“顺拐”走。
“被服几套”是军龄的见证。“衣兜几个”是官兵的区别。我军取消军衔制后,为体现官兵一致,只体现官兵。不体现级别。上衣“四个兜”为干部服装;上衣“两个兜”为战士服装。
“相亲时一色新装扮”句为曲中之眼,最为靓丽。一位老兵穿着崭新军装,面带微笑地去见心上人。女孩子见军人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增加了爱慕,从而定下了终身。因此,每次老兵回乡相亲,就要把攒着的那套新军装穿上。班长一般为老兵,衣服退色“难得换”便不言而喻。
老兵相亲归队,是新兵“起哄”的时刻,问嫂子长,嫂子短,老兵则会煞有介事地“分享成果”,传授“爱情秘诀”。“新兵挨个穿”和“班长难得换”一组对比,写出了军营生活的小智慧、小经验。许多新兵下连后后有新鲜感,头年发的军装都要先穿一遍过过瘾,老兵就知道留一套新的“关键时候”穿。
此曲通过衬衣、领章、被服、衣兜等意象,展现了军装背后所蕴含的意味和情境。字里行间看似平常,然字法讲究。如周德清《曲律·论字法第十八》所言:“虚句用实字铺衬,实句用虚字点缀。”如曲中“范”“面”“穿”“扮”有虚有实,读来妙不可言。
其二:打饭(中华新韵)
新兵打饭如奔命,头回打个尖尖碰;老兵打饭真文静,先来半碗填填空。新兵再想盛,锅里嘛没剩,回头看着那老兵愣。
七八十年代有从军经历的人看过此曲定会会心一笑。打菜是排队,排队有保障;主食随意打,随意含玄机。军训大量耗费体力,因此大家对每餐饭菜都抱有极大期待。尤其遇到“佳肴”,老兵则显得“胸有成竹”,新兵则显得“有勇无谋”。
“新兵打饭如奔命”是盲目上阵“不留余地”,头回碗里盛的“尖尖碰”,吃完再打锅里已空空。主食只能吃一碗。回头看老兵从容淡定,不禁心头犯一愣。怎“奔命”倒不如“文静”?
“老兵打饭真文静”,是运用《孙子兵法》“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之策略,先盛半碗“填填空”,再盛一碗“尖尖碰”,不紧不慢,主食可吃一碗半。
事后,新兵诚心讨教,老兵暗传“妙招”。一顿饭,明白了诸葛“善神算”,在司马懿兵临城下之际,以“空城计”解围;又懂得项羽好勇,战场上纵横吟啸,却难成大事的一串串兵法智慧。新兵服了,老兵笑了。
通观此曲,如苏轼《与苏辙书》中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通过新兵的急切和老兵的从容做对比,看似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美丽丰满。
其三:病号饭(中华新韵)
老兵最盼能生病,面条卧蛋床前送;新兵一见馋虫动,早操不起装懵怔。军医问怎啦?红脸轻声应:浑身上下都眯瞪。
此曲为上品,以幽默的笔触,将新兵的那点“小心思”刻画的生动有趣。
十八九的小战士,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连队平时难得吃上面条加鸡蛋,见老兵生病时的特殊“待遇”,也拙蹩效仿。但军医问询时,回答憨态可掬:“红脸轻声应:浑身上下都眯瞪。”尤其“眯瞪”两字可圈可点,说脑子“眯瞪”尚可,而“浑身上下都眯瞪”显然“假话”,正是这句假话,平添情趣,从中揭示新兵涉世未深的天真、质朴与可爱。如果还在家,他还是一个父母疼爱的孩子。
清人刘熙载《艺慨·词曲概》中云:“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馀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然此曲“馀味”十足,如含橄榄,酸中含甜,回味无穷。
其四:外训
野营拉练鞋忒费,射击对抗枪真累,野炊生火柴真贵,宿营人挤多出被。四起打呼声,一处如雷坠,那连排干部门边睡。
开篇一连用了“费”“累”“贵”三个形容词,以近乎调侃式口吻拉开硝烟弥漫、对抗激烈、张驰有序的拉练战训场面。而曲家重点选取野外生存之片断,小中可见大也。
让人忍俊不禁当属“宿营人挤多出被,四起打呼声,一处如雷坠”之场景,短短三句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野外宿营”的“奇葩场面”。时维秋冬之际,宿营于废弃厂房,由于空间受限与御寒所需,打地铺人挨人,熟睡后只要有人翻身就会有人被挤出被窝,而睡在门边的连排干部则多少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
此刻,我仿佛值守在门外的哨兵,一边望着寒光逼人的星斗,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动静,从心底升起一股暖流,情不自禁地向战友们敬了一个军礼。
无可置疑,因为有了子弟兵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保家卫国,才有同龄社会青年在花前月下谈亲说爱,或在歌厅饮醉放喉,如元好问【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下阙所唱:“念良辰美景,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从教二轮,来往如梭……”
明代王骥德《曲律》在讲制曲妙处时云:“其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字句之外。又须烟波浩渺,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摩欢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曲动人处,正是“妙处在字句之外”,其景其情,含蓄地将人民子弟兵献身国防事业的高尚情操展现出来。
其五:军营假日
红星帽子吹圆了晒,棉花被子叠成个块,喂猪割草浇白菜,男人成对谈“啥爱”。营里乐呵呵,看傻营房外,说当兵的小伙还真怪。
“红星帽子”即“解放帽”,乃京剧《智取威虎山》所唱:“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那种帽子。在我军军帽史上由“解放帽”换“大檐帽”,又从“大檐帽”到“解放帽”再到现在的“大檐帽”,“解放帽”前后历经近40年,才在我军制式服装中退出历史舞台。
“红星帽子吹圆了晒”句,使我想到刚入伍时老兵所讲“单帽靠吹”“棉帽靠蒸”经验,一下子把我拉回当时的军营周末,连队晒衣场上,床单、衣裤如万国旗飘扬,最热闹的是晒帽子,战士们将洗好的“解放帽”拿在手中,双手里外一扽(dèn),再鼓起腮帮将帽子吹圆,于是“一边绿(面)一边白(里)”如灯笼般悬挂起来,随风飘动,蔚为壮观。而棉帽刚发下来皱皱巴巴,特别是绒毛高低不平,口噙水“噗噗”喷湿,蒸笼里一蒸,用手一扒拉,平整了,一晒,美的哩。一些调皮的战士借机嬉笑打闹。周末休息,洗衣成为战士们最开心的时刻。
“棉花被子叠成个块”句,“块”亦称“豆腐块”,成为官兵整齐划一,作风养成的日常规范。“喂猪割草浇白菜”句,割草是为养猪,白菜是当家菜,均为连队自给自足,改善生活。“男人成对谈‘啥爱’”乃“一帮一、一对红”,谈文论武,促膝谈心,其模样如社会上男女青年在小树林里谈恋爱那般亲热。“啥爱”二字幽默地刻画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融洽场景与纯真友谊。
“营里乐呵呵,看傻营房外,说当兵的小伙还真怪”承接上句,故出起营房外老百姓惊讶又好奇的样子。若战争年月“战友”情谊更深,这种“情谊”经历生死考验,并与祖国的命运休戚与共。此曲理中含情,语俏意真,耐人寻味。
其六:新兵想家
下连过了新鲜劲,周天乡党来相认,乡言土语龙门阵,惹他心乱难安分。夜半叫文书,窗下悄悄问:我家来信没来信。
此曲,描绘了新兵心路“炼狱”里程,从刚入伍时的“新鲜”到下连后的“心乱”,正是实现一位青年从老百姓到军人转变的过程,故军队有“大熔炉”“大学校”美誉,绝非虚名。
新兵如同刚入幼儿园的孩子,从开始的新鲜到稍后不适,又到快乐再到心定,需要适应周期。下连后最初的新鲜劲逐渐淡去,周末成为期盼,在家自由散慢的他,经历一周有序、紧张、劳累的学习训练后,终于可以放松一下。
而老乡相认是最温馨的事情,常说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汪汪”让他亲身上演了一回。尤其是乡音方言如同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他思乡的闸门,聊起家人,聊起女友,他不由的心乱难安。这时他懂了杜甫“家书抵万金”诗句的分量。
当晚,熄灯号过后,躺在床上的他竟辗转反侧。轮到他三更值岗,交班回宿室途中他到文书窗下忐忑不安地询问:“我家来信没来信?”,将新兵的急切与期盼揭示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心头产生共鸣,不由眼眶湿润,这是在写我吗?
清人黄周星《制曲枝语》云:“制曲之妙无他,不过三字尽之,曰‘能感人’”。此曲看似新兵想家这一常见的情感主题,曲家却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军旅生活中最温情一面,读后感人至深。
其七:新兵连紧急集合
连声短哨如催命,抓枪系弹背包拧。点名跑步如雷应,有人两腿颠着蹦。连长喊一声,队伍齐发愣:“那谁谁裤子怎门朝腚”。
“嘟——嘟——嘟——嘟—嘟—”,三长两短哨音划破夜空。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令》,该信号表示部队遭到敌袭或发生紧急情况需要集合应对。这是新兵入伍后必备的训练科目,即紧急集合演练。
开篇“连声短哨如催命”,瞬间营造出紧张急促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尖锐的哨声就在耳旁。新兵们手忙脚乱地“抓枪系弹背包拧”,展现出新兵初次面对紧急情况时的慌乱与紧张。“点名跑步如雷应”有排山倒海之势:“王小武”“到——!”“张大江”“到——”“李越山”“到——!”点名声,回答声,此起彼伏,声势如雷鸣。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
慌乱之中,狼狈相迭出。“有人两腿颠着蹦”即是典型一例。而高潮部分在于“连长喊一声,队伍齐发愣:‘那谁谁裤子怎门朝腚’”!这一戏剧性的情节将紧急集合时产生的混乱与搞笑推向极致。原来是那位“两腿颠着蹦”的战士,因紧张过度,慌乱中将裤子穿反所致。
黑格尔说过,“人们常将可笑性与喜剧性混淆起来……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可笑的。”此曲达到了这种艺术效果。在语言运用上,曲家体认俗语,风趣幽默,融化不涩。尤其“门朝腚”,意新语俊,字响调圆,浅至儇俏,将新兵的可爱与纯真刻画的惟妙惟肖。
其八:饭前一支歌
集合时队列些些乱,歌声调子低一半,食堂近日招埋怨,逼得连长王牌现:晚餐大肉包!放映《庐山恋》!再听那歌吼如雷颤。
明代曲论家云:作曲须“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此曲既“事佳”又“关目”,曲家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军营生活中一个有趣的场景。首两句以灰色调入场,描述饭前集合队列稍许混乱及歌声低沉之态,暗示士兵状态不佳或积极性不高。“食堂近日招埋怨”徐徐道出了原因,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逼”字最为出彩,连长“王牌”亮出:解馋的“大肉包”,张瑜、郭凯敏出演的爱情电影《庐山恋》最为诱人,果然,连长话音刚落,瞬间成为转机:“再听那歌吼如雷颤”。
整曲除充满生活趣味外,蕴含着高超的处世哲理和优秀的带兵方法。形象地描绘出士兵们的单纯可爱,而连长在紧要关扭转乾坤的智慧形象也随着凸显出来。
其九:“三防”训练(中华新韵)
“三防”训练要求硬,全身封密不留逢,冲锋百米如狼竞,毒烟过后歇歇腚。一脱“水鬼”服,靴子难拔动,汗沉脚底三斤重。
“三防”训练,包括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此曲生动地展现了“三防”这一特殊训练的紧张与艰辛。此曲以情格理,惊心动魄,无境不新,尤其第三句,谓之曲中“词眼”。
曲中强调“三防”训练要求全身密封,战士们必须做到毫无破绽地防护。“冲锋百米如狼竞”,刻画了全体官兵面对危险的“三防”条件,如狼性团结协助,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毒烟过后歇歇腚”以诙谐的口吻,描述训练间隙官兵们的短暂放松,使紧张的氛围稍有缓和。而“一脱‘水鬼’服,靴子难拔动,汗沉脚底三斤重”,则真实地描绘出“三防”训练的高强度和艰苦性。
清人黄周星《制曲枝语》讲:“余见新旧传奇中,多有填砌汇书,堆垛典故,及琢炼四六句,以示博丽精工者。望之若饾饤牲筵,触目可憎。”此谓制曲之通病。而观此曲真情实感,行云流水,没有一丝扭怩作态。曲中“如狼竞”“歇歇腚”“水鬼”等词组,更是生活化、通俗化和人性化,实亲切感人者也。
要想体会张存寿先生曲中之美,蕴含之义,就首先要知道他制曲师法脉胳与审美取向。
明代曲学家吕天成在其《曲品》中对“当行”与“本色”作了精辟论述:“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果其本色,则境态必是当行!”谓创作一支好的曲,内行要晓得在强烈的戏剧性中体现风致与诗意,做到文质、雅俗的统一。
回顾元曲的发展史,首先必须明确“曲与诗”“曲与词”的本质特征。元曲发展初期,当它被引入文坛,特别是经过一些上层文人染指以后,元代九十多年,集一时之盛况。如张可久等官位显达或宿儒名士强调声律谐协,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他们在美学观点上对俚俗小曲抱着旧成见,追求所谓清丽、典雅为高,并用诗家之意境或词家之婉约,运用到作曲上,故语言、情韵,在曲中呈现出“玉笛横秋”或“瑶天笙鹤”之韵味,但是,曲的俚俗本色与白描手法以及泼辣风格已丧失殆尽,远离了曲的本色和曲的正脉。追求清丽,典雅为高,虽有一定艺术价值,但多数脱离了曲的本色,以致僵化,失去生命力,走上形式主义和格律派之道路。
而作为接近下层社会的“书会才人”,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保留着民间俗曲的质朴自然风格,反映较多的社会内容,意思浅露,完全用口语写成,风格泼辣、诙谐,充分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特色,故广大下层大众所喜爱。关汉卿著名代表作《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完全是“市民文学”“街市小令”的通俗文学形式,不避方言俚语,更加通俗浅近,宜于上口传唱。张存寿先生深谙制曲中“当行”与“本色”的辩证关系。我浅解,他散曲审美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突出元曲“本色”主旨。对于散曲“本色”审美观,我推崇明代《曲律》作者王骥德与吴江派曲坛领袖沈璟《南九宫词谱》观点。他们主张“本色”,力抵明初邵灿等人作品中骈四骊六,绮绣满眼的“头巾气”。沈璟心中的“本色”,多指不事雕琢、浅显质朴而明白如话的曲辞,就是指民间俗言俚语的运用。王骥德认为“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他不是单纯反对戏曲语言之文采,而是认为“文词之病,每苦太文”;也不是片面地理解本色,指出“本色之弊,易流俚腐”。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汤显祖)一人,其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这种认识应该又比沈璟高出一筹。
我个人浅解,张存寿先生散曲创作审美取向倾向于王骥德曲论,其才情恪守儒家之“中庸”思想,浅深、浓淡、雅俗兼得,或以曲代言,或以曲言志,或以曲抒情,可谓小体裁大舞台,小人物大作为,小情节大背景。纵观史上,曲坛大家无不如是。如马致远之曲通过自己的怀才不遇,揭示当时社会的悲凉与悲哀;关汉卿之曲通过自己的感怀,反映当时书会才人的积极乐观情绪和顽强斗争精神;张养浩之曲则直击现实,积极为民代言。
二是将个体生产活动与家国情怀相结合。文学除了体现作者个人色彩的个体生产活动外,创作并非纯粹的个人行为。必须与时代同频共脉搏,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百姓生活。军旅文学首先应当是文学。文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把军旅文学只记得反映军事题材,却忘了是文学,其作品就不可能打动人心。张存寿先生散曲作品,注重以文学形式反映军事题材,以史笔为曲,以曲体记史,他用粲然妙笔“醒世”“范俗”,他在反映官兵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开创了军旅散曲的新生面。
三是注意“文采又好,又协韵律”,探索散曲“吟”“听”“唱”三美兼融。如元代音韵学家、散曲家周德清在其【双调】《蟾宫曲·送客之武昌》描述自己的一次作曲过程:“吟能既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我观察张存寿先生制曲,始终将吟、唱、听三者巧妙融合,每制一曲,他反复吟,自唱,请人听,这正是他的散曲受人欢迎的原因之所在。我已经形成习惯,当凡授课时,聚餐时、喝美时他便不由自主地先吟后唱。有时为了热场,先来一曲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铺垫,紧接着便是他的【中吕·山坡羊】《大暑日登娄山关》……
四是注意从戏剧中汲取艺术营养。剧曲与散曲相互依存。张存寿先生十分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的散曲中善于借鉴剧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剧曲是戏曲中使用的套曲,通常由四组套曲构成,每套曲子只限用一种宫调,以表现戏剧的情绪、情调的起伏变化。散曲分为小令、套数和带过曲,是一种长短句诗歌形式,具有格律严格但灵活多变的特点。张存寿先生充分利用散曲形式结构的灵活多变,又注意借鉴剧曲中人物的情绪、情调的起伏变化。故他笔下既有以塑造人物、编织故事见长的,如《相亲》《新兵连紧急集合》;也有通过瑰丽奇谲的描写寄寓情覃思的,如;《军营假日》《重逢》;既有以磅礴大气舒卷历史风云的,如《三防训练》《随军生活》;也有以鲜活细腻刻画当代军人风貌的《探亲(回家乡)》《探亲(来部队)》等。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对韵律、语言、技巧的锤炼,又对意境、情韵、格调的追求。
综上所述,张存寿先生散曲创作的审美,暗合明代曲学家王骥德《曲律》中所倡导:“倘能守词隐先生(沈璟)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汤显祖)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大意是说制曲要尽量做到文采又好,又协韵律,岂不是两全其美。读张存寿先生散曲我有这种感觉,他在“两美”上正做着孜孜不懈的探索。张存寿先生的这组散曲大部分写于2014年前后,是按当时中华诗词学会制定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写的,用韵上和现行的《中华通韵》略有区别,请读者自鉴。我对其散曲创作的未来充满期待。
甲辰之霜降日于问梅亭月下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