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李建春‖南广勋散曲之“京味”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李建春简介

李建春,字向聃,号缶皮、问梅亭。中华诗词学会诗教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院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家评委、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获2015“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中华书局出版《诗以言志》(与沈鹏先生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建春书法论文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书谱古代部分毛公鼎》等著作。


南广勋先生简介


南广勋,网名长堤老树,生于1948年,祖籍河北巨鹿县,居北京。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十大导师高级研学班导师。



寄言《李建春评曲·”散曲“三味”》

凌泽欣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讲“诗教”是以温和善良的态度、宽厚仁德的品质待人。所以千百年来,中华诗词自《诗经》开始,经唐诗、宋词、元曲的演进,诗词曲都在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春风化雨般地滋养教化百姓。

我是三年前,在“千年夔州诗城奉节”上认识李建春的。但真正地深入了解他的诗词创作与评论文章是从今年年初《李建春诗话·“我眼中”三部曲》,即:《我眼中的诗词大赛“一等奖”》《我眼中的“十大导师”诗词曲作品》《我眼中的“年轻诗人”审美取向》开始的。我打电话与他沟通,希望他为《瞿塘潮诗评》撰稿,他痛快地答应,我们也在艺术交流中成为好友。他的多篇评论文章在《瞿塘潮诗评》刊登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还被多家融媒体转载,有些省份诗词组织还作为培训材料。由此可见,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对于“诗教”的作用不可小觑。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具有丰厚“诗教”传统的国度。《尚书·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使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我认为,对中国古代诗教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型,使之服务于当代文艺发展与文化建设事业,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尤其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升自身修养水平,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诗中告诉我们,不管人生道路多么坎坷,都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乐观进取,这就是“诗教”的启发作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得人们在登楼观景时,自然流露出俊爽豪迈的哲理诗情,从而激发人们不断攀登高峰,这也是“诗教”的感化作用。因此,“温柔敦厚”已成为“诗教”的主旨与主线。

最近,得知李建春又陆续创作《李建春评曲·散曲“三味”》,即:《张存寿散曲之“兵味”》《南广勋散曲之“京味”》《张四喜散曲之“醋味”》。我读后非常高兴,我为他在诗词曲艺术研究上深耕细作而高兴,我为他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学问而高兴。在此我愿意将美文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使得“诗教”的作用在字里行间散发温馨,感化人心。也希望更多的评论家为《瞿塘潮诗评》撰稿。

2024年11月7日于重庆



南广勋散曲之“京味”

——《长堤老树京城小人物》品鉴

李建春


每天上班,总被东四八条叶圣陶故居对面房顶欢快的鸽哨所吸引,它常常让我联想起老北京纪录片中鼓楼上空的鸽哨声,以及背景音乐中响起的“京味儿”大鼓戏唱腔……

最近读南广勋先生散曲《长堤老树京城小人物》让我品尝到了“京味儿”文学特有的风情,联想到“京味文学”代表老舍作品中“老北京”小人物的艺术形象:骆驼祥子、虎妞、祁老人、李四爷、王大妈……

所谓“京味”,应包括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我理解“京味儿”文学作品主要特征体现着“幽默”与“局气(或局器)”,尤其是北京人血脉里流淌的根深蒂固的“皇城根儿”优越感。引申到“京味儿”散曲,其构成因素应为三点:

—曰乡土味。即老北京的地域特色,如小胡同、大杂院、四合院、古城墙、庙会、京剧、小吃等。二曰市井味。即“小市民”色彩,如小职员、小商贩、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出租车司机等,他们既有勤劳善良的一面,又有自私虚荣的一面。三曰传统味。即老北京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如交往中重礼节、讲规矩,既善于自我解嘲,又重视文化素养等。

上述特质,在南广勋先生散曲作品都能找到。南广勋先生绝对称的上“京味儿”散曲大家。其散曲作品多以情动人、以景吸人、以理服人,以势夺人而闻名于世。由于他才华卓著,鹤立鸡群,亦称得上“京味儿”散曲之“旗帜”。

目前“京味儿”散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已久,艺术流派业已形成,因曲家人寡与曲作不丰,尚需蓄势、培植与孵化。然而,北京绝对不乏产生“京味儿”散曲流派的土壤。期待着“京味儿”散曲流派早日能形成气候。

南广勋先生,给我留下“烟妻酒曲”四美合璧之印象。为应景,我制曲【落梅风·简笔画南老】:“堂灯黯,烟斗明。小几旁,妻柔霞映。风情似刘伶醉酩,赋比疑相如纵横。”其爱烟、爱酒、爱妻、爱曲,故活得真实、潇洒,如神仙一般。

下面,以南广勋先生《长堤老树京城小人物》为线索,对“京味儿”散曲作粗浅赏析。


1.围绕“老汤”巧注“新料”,在“味”与“鲜”上找出路。

纵观元曲之要诀,既“要耸观”,更“要耸听”,使“雅人俗子,同闻共见”“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快意”。当下就“京味儿”散曲之创作,如何将老北京“京味儿”与新时代“大都市文化”融合极易形成新旧轩轾,俗称“两张皮”。南广勋先生制曲可贵之处在于正视“旧”与“新”,调和“味”与“鲜”,在遵循“散曲范式”条件下,将两者有机融合,在“烹”的火候上精心拿捏,实现老子所谓“道法自然”之境。表现有三:



“鲜”在写新景象:“英文法语京城话”。如《【正宫·醉太平】胡同“板儿爷*”》:

号衣马甲,礼帽插花,三轮儿轻跨走您哪,给钱就拉。王朝马汉黄天霸,英文法语京城话,名吃儿古刹帝王家,直侃得游人犯傻!

*板儿爷,京城蹬三轮车的被称为“板儿爷”。


曲家如画家,将胡同“板儿爷”模样,描绘的惟妙惟肖。其做派仿佛见到老舍笔下拉洋车的“骆驼祥子”;“英文法语”与“京腔”交迭轮番,彰显新时代京城人“大都市文化”的“范儿”。从“古刹”“名吃”到“帝王”“名胜”如数家珍;从“首都迁徙雄安”意义所在到“美国总统大选”预测谁胜,口若悬河,无所不晓!尤其是外地首次来京者,听后能不“犯傻”才怪!

同样一个“行当”,“板儿爷”与“祥子”本质上都是拉车,但心态与心境不可同日而语。如比,此曲描写的人物端的与“祥子”同出一辙,均以“拉车”业,然“碗子”(或曰内心感受)大不相同,它散发出的是时代的“鲜味”。人们熟悉的京腔“走您哪”悠扬声,带着自信,揣着自豪,穿梭于古今,回荡于街巷……

清代剧作家黄图珌《看山阁全集·闲笔》云:“曲贵乎口头语,化俗为雅。亦不宜过于高远,恐失词旨;又不可过于鄙陋,恐类乎俚下之淡也。其所贵乎清真,有元人白描本色之妙也。”此曲中“走您哪”“给钱就拉”“侃”“犯傻”“英文”“法语”等纯口头语,但经曲家巧妙融合,化俗为雅,观后令人惊喜。


“鲜”在写新概念:“绿的有机成分多”。如《【中吕·山坡羊】卖南瓜的“女汉子”》:

高高的个,黑黑的色,胸襟险被瓜撑破。袖高捋,眼踅摸,逮着一伙观光客:“色儿绿的有机成分多。瓜,先上车;钱,咱再说。”


曲家描写“女汉子”,巧借电影“先远观,布全景;后近察,给特写”的手法推进。“高高的个,黑黑的色”为“先远观,布全景”,仅六字即将“女汉子”外形特征勾勒出来。“胸襟”句用“比”的艺术手法描写,只可意会。为何?此“瓜”与彼“瓜”相撞,又时有两臂“袖高捋”,“双峰晃荡”确存“撑破”之险。

“袖高捋”,一个“捋”字极具神采,尽显干练。“眼踅摸”最为传神,乃字外意,是作为“小贩”惯有的“招术”与“心机”。

“逮着一伙观光客”,谓京郊乡村旅游点,一伙观光客被她那京腔大嗓门吸引围观。最叹一句“色儿绿的有机成分多”,不仅“语鲜”,而且“意深”,一张“健康加绿色”的王牌让她盘活。接着“瓜,先上车;钱,咱再说”京腔“吆喝声”一出,既表现出女子的豪爽大气,又带有几分京味调侃意味。其大胆泼辣之态,与老舍笔下“虎妞”有异曲同工之妙,北京人“局器”的形象让她演绎的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鲜”在写新生活:“老来要做丹青匠”。如《【中吕·山坡羊】画家老张》:

长桌支上,毛毡铺上,老来要做丹青匠。画螳螂,像蟑螂,痴心不改当初样。偶尔有人夸个奖,今,给一张,明,给一张。


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之魂。普通百姓从追求物质生活蜕变为追求精神生活。老张就是普通老百姓追求精神生活的杰出代表。

您瞧,他在大杂院紫藤树下,支起长桌铺上毛毡,丹青溢彩,乐此不疲。“画螳螂,像蟑螂”虽为邻居们对他画技不高的调侃和“戏言”,但老张头“痴心不改当初样”,画画成了他的“存在价值”。他自知画换不回“银两”,图的就是“乐在其中”。尤其“偶尔有人夸个奖”时,他跟“中大奖”似的,今儿一张,明儿一张,美颠颠地将“作品”分发给左邻右舍。此刻,我仿佛听到隔壁王奶奶掀起门帘说道:“老张的画儿,是越画越好噢!”对门陶大嫂却扯起嗓门调侃:“老张,您这螳螂多画了三条腿!”东屋老刘头插话道“老张,多给我画几张,我到潘家园卖了,好到怀柔买套别墅去养老!”在一旁玩手机的小陈也起哄:“张大爷,我娶媳妇还差50万呐,您老给我画两张齐白石的大虾,我去卖!”而曲家南老爷子则刁着大烟斗在一旁微笑着揣摩着每个人的心思……

街坊“画家老张”脾气好,他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日复一日地过着“画家”瘾,他在笔墨与宣纸的摩擦中找到了心中的快活。他是老北京小人物的“局气”活法儿的缩影。

有感南广勋先生散曲“老汤”巧注“新料”,在“味”与“鲜”上找出路。作律以赞:

巍峨皇城岁月迢,

清风漫兴入云霄。

旧情未许新潮没,

古意偏能老树昭。

一曲调和尊范式,

三声京味倚高标。

从来道法心中悟,

妙笔当随时代邀。


2.围绕“共性”突出“个性”,在“技”与“道”上辟新境。

“京味儿”散曲作品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在创作理念上,应从共性中寻找个性。所谓共性,即元人周德清所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之制曲“技”法;而个性则应该是所谓“贾桂技巧”,即常人“意中有,而语中无”的“话外之音”,是“道”的层面。《易经》云:“形而下者为器,形而上者为道。”理解了这两对关系,制曲方能抓住规律,切中要害。

从创作技法上,应突出赋比的功能。我从元曲中得出一点粗浅认识:元曲相对于宋词在艺术表现上,用赋用比多于兴。清人王季思《曲不曲》对词与曲做过比较:“词曲而曲直,词敛而曲散,词婉约而曲奔放,词凝重而曲骏快,词蕴藉含蓄而曲淋漓尽致。”

关于赋比,南宋朱熹《诗集传》云:“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如《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接表达感情。“比者”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通篇作比。

从创作主题或精神层面上讲,我认为元代散曲的三大主题之一“情爱”内容尤其生动,特别是小令中最灵动的一部分。光彩熠熠,美轮美奂,充满了梦幻色彩。它的通俗、简洁、明快、畅达,它的大胆泼辣,充分体现了元人小令的俗之蕴美。

南广勋先生深得元曲精髓,在他的散曲中,多见“显而直”的赋比,少见“曲而隐”的兴,这契合元曲创作之“本色”。选其写老妻三支曲赏之。



重在写心。如《【双调·水仙子】戏写老妻在庐山美庐梳妆镜前》:

当年三姐旧妆台,今日惊鸿照影来。古人不在今人在,鲜花依旧开。莫笑她脸皱头白,胸一挺,腰一歪,仍然像大腕名牌!


起笔“当年三姐旧妆台,今日惊鸿照影来”将老妻置于具有历史感的美庐梳妆镜前,以“惊鸿照影”的美妙意象,瞬间点亮了老妻的形象,仿佛时光交错,老妻仍有昔日之风姿。

“古人不在今人在,鲜花依旧开”进一步强调老妻历经岁月却依然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在他心中如同那岁岁盛开的鲜花。

而“莫笑她脸皱头白”则是直面老妻的衰老,然却毫无嫌弃之意,尤其“胸一挺,腰一歪,仍然像大腕名牌!”更是神来之笔,通过对老妻神态动作的捕捉,以一种俏皮的夸赞,将老妻的不凡与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禁。

此曲形象生动,尤其“胸一挺,腰一歪,仍然像大腕名牌!”一下子把人物写活了。女主人仿佛巴黎国际服装节“T型舞台”上,在荧光灯照射下款款走来的一位优雅“大腕”。

此刻,当曲家得意时,我莫名好生嫉妒:“南老,您也太有情调了吧”。帘外风动梅枝,令我自责起来,不由没头没脑地浅唱起张可久《【越调】寨儿今·春晚次韵红》:“有情窥宋玉,没兴撞王魁。呸,骂你个负心贼!”……


妙在写情。如《【正宫·双鸳鸯】老妻》:

老乖乖,小乖乖,满脸菊花次第开。臭美归来疯未够,耳环偏要我来摘。


读此曲,勾起我联想到明代兰楚芳《【南吕·四块玉】风情》:“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如此的恩恩爱爱,“只除天上有”也!需要说明南老与嫂夫人与丑无关,一个男才,一个女貌。就是觉得曲中“此味”与“彼味”相投。

起句美丽,称呼“老乖乖”与“小乖乖”叠用,瞬间传递出老夫对老妻的宠溺与怜爱,立刻打破了人们对老年夫妻相处模式的刻板印象。

中间浩荡,“满脸菊花”则以一种幽默且略带诗意的方式描绘出老妻脸上的皱纹。“次第开”可视为老夫笔下爱妻由妙龄少女到古稀老妪一路相伴的行吟诗行。

结尾响亮,如把“臭美归来疯未够,耳环偏要我来摘”两句单独看,似乎一对新婚恋人。“臭美”二字凸显了老妻的俏皮与撒娇。“我来摘”三字最得玩味,与京剧《法门寺》里小太监贾桂“站惯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细揣摸,“疯未够”表明了老妻的权威;“我来摘”反衬了老夫的情愿。故你情我愿,妻唱夫随,令老叟羡慕不已。

若细品,敢问南老此曲此情是不是元代姚燧《【越调】凭栏人》中的情调:“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呢?


贵在写趣。如《【中吕·山坡羊】雨天老俩午餐》:

天低云厚,花垂枝瘦,春风带雨薄寒透。俩馒头,一钵粥,盘中青菜些须肉。半碗酸甜家酿酒,你,抿一口,我,抿一口。


元曲之“趣”异彩纷呈:诙谐为美谓“谐趣”,自然真白称“天趣”,俚俗为尚曰“俚趣”“俗趣”,机锋凌厉言“机趣”,哲理隽永叫“理趣”……

此曲入魂处得一个“趣”字。时间设定午餐,因“天低云厚”,读到尾两拍“你一口”“我一口”时,令我立马进入元代徐再思《【折桂令】春情》描绘的“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剧情中,透过“花垂枝瘦”眼帘中一对翁媪“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似神仙般浪漫,我个乖乖,我竟“弄心”的也陷入“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之中。

再回味时“俩馒头,一钵粥,盘中青菜些须肉。半碗酸甜家酿酒”,简单至极的餐食,曲家却写出别样的韵味。“你,抿一口,我,抿一口”,这一细节犹如神来之笔。青春早已远去,此刻他俩温情互动宛如年轻恋人。南老夫妻均年近八十,我曾开他玩笑:“您与嫂夫人活的真实,所以您的曲子‘不装逼’!”他将大烟斗从嘴里取出,一串烟雾袅袅升腾后,不语,只点点头,尔后狡黠地笑了。

“趣味”是散曲的灵魂。关汉卿在《四块玉》中曾写:“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又“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也正是生活中的“快活”劲,让他的散曲不拘一格,活灵活现。

我浅见,元散曲在描写情爱上之大胆超过以住所有开放之民歌,泼辣恣肆,读后如夏日饮泉,好生痛快。读南广勋先生描写“情爱”的散曲,亦有同感。

有感于南广勋先生散曲围绕“共性”突出“个性”,在“技”与“道”上作文章。作律以赞:

国风巷子觅真魂,

共象殊形辩证存。

俗雅相谐遵古训,

纵横独运启新门。

贾生秘意弦音隐,

周易明文诗教敦。

心醉情长兼趣妙,

南公曲曲韵留痕。


3.围绕“乡土”着眼“精神”,在“形”与“质”上求突破。

“京味儿”散曲是“乡土文学”的一种。正如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都会涉及一些乡土风情,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乡土文学”。如鲁迅《阿Q正传》里虽然人物和环境是绍兴,但他塑造的人物,却是“杂取种种人,杂取种种话”,最终深刻地解剖“国民性”。沈从文小说虽然有浓厚的湘西色彩,但他的美学追求并非“湘西乡土文学”,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湘西的风俗和人物只是其文学的表象。南广勋先生散曲,可贵处是没有把“乡土化”作为追求本身,而是既追求乡土气息,又超越乡土束缚,从而追求到达纯精神的高度。

“京味儿”散曲,要充满市井“烟火气”。但是写市井“烟火气”,并不是要排除“大题材”,而是主张以“平常人”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事实上散曲是最易与时代结合的文体了,改革开放后北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迁,如今的北京城、北京人,已不再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城、北平人了。

我读过一些“京味儿”散曲,表达过于“耍贫嘴”,“京味儿”变味,成了“油北京”“痞北京”,而对新时代北京人精神深处的东西挖掘不够。什么是新时代北京人的精神,习主席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纵观南广勋先生的散曲,正可谓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发声。他通过以小人物反映大事件,我喻其“三借”:



“借花献佛”,以老父亲的一枚抗日勋章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国运昌隆。如《【正宫·塞鸿秋】 老父亲和他的抗日勋章》:

已经淡忘枪和炮,龙头拐杖当依靠。勋章成了还童药,胸前不舍轻摘掉。为因不染尘,致使金光耀,时常对镜悄悄照。


此曲借老父亲一枚抗日勋章,以独特视角深入挖掘情感内涵。起笔两拍描绘老父亲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如今淡忘枪炮,唯有龙头拐杖相伴的暮年状态。

三四句笔锋一转聚焦于那枚抗日勋章上,“勋章成了还童药,胸前不舍轻摘掉”意义非凡,极为精妙,它是唤起老父亲往昔热血与荣耀的神奇之物。后三拍既暗示了勋章所承载的纯洁高尚的抗战精神,又体现出老父亲对其珍视呵护。

古人制曲有“豹尾”之谓,尾句“时常对镜悄悄照”可称“豹尾之响”矣。其余音绕梁,将老父亲内心深处对那段抗战经历的自豪、怀念以对荣誉珍惜之情刻画的入木三分。

通过这枚小小的勋章,看到了曲家深刻地表达出对抗日先辈们的深切缅怀与敬意,也让读者从从一位个体生命中感受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读教的作用也将不言而喻。


借船出海,以“北京街头执勤志愿者”身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如《【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北京街头执勤志愿者》:

足蹬耐克牌,臂挂红绸带。墙边俩老头,树下仨阿太。 腰间步机揣,心里警觉埋。犬唤佯不识,人呼眼不歪。乖乖,一副庄严态。原来,高层会要开。


此曲摘取了奥运会、全国代表大会等国际性全国性盛会的瞬间,亦可谓小视角写大事件。明代吕天成在《曲品》“十要”中首两条就讲“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此曲既“事佳”,又“关目”,毫无雕琢痕迹,彰显天然本色,给人给境界高远的艺术审美享受。

前四拍巧妙地借北京街头执勤志愿者的形象,传达出深切的敬仰之意。让我联想“神一般存在的朝阳群众”。他们五六十岁年纪,慧眼如炬,察觉着任何风吹草动。白天戴着“首都治安志愿者”红袖标、穿着“朝阳群众”字样的红马甲。夜晚可能隐藏身份,但他们无处不在,可能是路边的大爷大妈、是保安、是清洁工、是外卖员、或是与你擦身而过的某一个人。

“腰间步机揣,心里警觉埋”是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重要会议,他们警惕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犬唤佯不识,人呼眼不歪。乖乖,一副庄严态”传神地将志愿者专注于任务、不被外界干扰的敬业精神刻画得惟妙惟肖。

“原来,高层会要开”点明主题,通过志愿者执勤一事,既巧妙地描绘出中国声音向世界传递的信号,又深刻地折射出新时代北京人的精神风貌,读后敬意油然而生。


借鸡下蛋,以“春运民工潮”揭示“中国崛起”中欣喜与思考。如《【正宫·塞鸿秋】看春运民工潮》:

被窝卷卷儿蛇皮罩,麻绳捆捆儿双肩套。兔毛护耳尖头帽,澎胶棉袄如发泡。手中拎着包,嘴角叼着票,翘足遥等车来到。


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极普通的俗话,既道出了千古百姓想说的道理,也给散曲如何“趋俗”做了注解。故“趋俗”绝不是简单地“入俗”,而是以“通俗”的语言,关注民生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

此曲以风趣诙谐的笔触,通过对一位民工画像,引出关注对“春运”斯间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生存的深刻思考。此曲既表达了对民工养家不易的同情,也分享了他们满载而归的喜悦,又暗喻了中国高铁的便捷。

全曲纯以“白描”手法,取北京西客站春运一景。前四拍以远景视角勾勒轮廓,通过“被窝卷”“蛇皮罩”“麻绳捆”“双肩套”“兔毛护耳”“尖头帽”“澎胶棉袄”等外在表象,展现出这位民工的勤劳与质朴。

“手中拎着包”应该是一年的收益或为家中老小买得礼物。“嘴角叼着票”看似粗俗,而是负荷前行不得已生出来的“妙招”。

“翘足遥等车来到”则精准地捕捉到民工们归心似箭的神态。在我看来“翘足遥等”不仅仅是等待即将开来的高铁,暗喻更多的许是期盼美好的未来。

此曲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崛起”进程中的欣喜与期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情感力量。有感于南广勋先生散曲围绕“乡土”着眼“精神”,在“形”与“质”求突破。作律以赞:

杂取众多人与话,

兼收几许雨和烟。

鲁文深刻诠民性,

沈笔清幽绘梦田。

敢弃油腔图正道,

为寻雅趣向高天。

最叹本色写新曲,

京味甘醇胜玉泉。



链接:

缶皮李建春与长堤老树南广勋之画缘:《佛寿无量图》

2024年7月11日,午饭后画兴起,想画一幅“佛寿无量”图。因画前读南广勋先生散曲【中吕·山坡羊】《陪老婆逛公园》,落笔后“长老”似乎面熟……啊“长堤老树”南广勋先生者也,因有佛缘,既是天意,索性赠“长堤老树”纪念。


【中吕·山坡羊】赠南老《佛寿无量图》

缶 皮

纸薄情厚,禅机天就,慈佛妙相由心构。意难收,墨香流,熟悉面孔眸中透。尘世喧嚣皆忘否?涂,笔畅游;成,韵未休。

2024.7.11



【双调·水仙子】《今日得缶皮兄赠画,戏写一曲致谢》

长堤老树

得君赠画喜之极,拱手隔屏谢缶皮。观图细想其中意,忽觉有问题。这图中缺个婆姨:一个秃和尚,身边没老尼,过日子不太孤凄?

2024.07.11


转自《瞿塘潮诗评》公众号

在线人数:626今日访客数: 2927今日页面浏览量: 6760总页面浏览量: 112034100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