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10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送别叶嘉莹先生。
哀乐声中,叶先生的灵车被徐徐推入,安放在紫色雏菊和白色百合簇拥着的美丽莲形花台的中间。灵台的前面是由红玫瑰花瓣组成的巨大的心形图案。此时我胸中也如低回的哀乐,一样澎湃着,一样翻卷着,泛起深深的情感涟漪。主持人在哀伤地诵读告别词,我的心也随着她悲凉的声音,一起追忆那颗芬芳而热烈的诗心,一起追溯那纯净而淡泊的百年人生长路……
告别厅的正中悬挂着叶嘉莹先生的遗照。脸上还是带着大家熟悉的那种优雅温和的浅浅笑靥,眼睛里还是散发着那种温润净洁的淡淡光辉,身上也还是穿着大家在镜头里常见的那件蓝色衣服,外面罩着淡蓝色的披肩,披肩上是洁白的花朵图案。遗照上方,悬挂着“叶嘉莹先生安息”七个大字。自此以后,叶先生就魂归天国,回到杜甫苏轼李清照们共同的诗情画境中去了。
我跟随主持人的声音给叶先生深深地三鞠躬,然后迈着沉重的脚步,随着吊唁人群慢慢向前走。走得近些,再近些,仔细凝视叶先生一眼。先生头戴棕色花帽,神情安然,静静沉睡。我也和大家一样,把紫色纱网包裹着的两粒莲子,郑重地放在叶先生左侧的百合丛中。
这两粒莲子,像是晶莹的泪珠,凝结着洁白的哀思;像是沉静的琥珀,闪耀着沧桑的豁达;也像是一串饱含深情的省略号,牵引着美丽的想象,蕴藏着悠长的情愫……一百年起承转合的淡雅人生,如同一首隽永通透的动人诗篇。这诗篇结尾的标点不是决绝的句号,而是一粒粒莲子组成的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先生的词句。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小雪薄寒节气,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莲花想来已经凋落了。可是莲子在,芬芳就还在,丰盈就还在,明年还会有新的莲花悠然盛开。美丽的生命如一朵花开,又如一朵花谢。叶先生飘然而去了,留下的诗还在,光也还在。
叶先生身上盖着今年母亲节时女儿赵言慧送她的毯子,毯子上印着她的家人们的温馨照片。同样的毯子一共有三条,另外两条给了叶先生喜爱的曾外孙和曾外孙女。叶先生在爱的包围中、在花的记忆里酣然长眠。此时此刻,在地球的另一边,在加拿大的两个城市里,叶先生的亲人通过视频同步参与这边的告别仪式,并一起含着眼泪吃冰淇淋。因为叶先生生前曾经答应,要请孩子们吃冰淇淋,她的亲人选择这种特别的方式,在这样特别的时刻为她送行。冰淇淋里有甜蜜的怀念,也有细腻的悲凉,正如爱融化在心里,也如诗感动着人间。
走出告别厅,我看到前来送别的人群。其中有胸佩白花的长者,更多的则是面带悲戚的青春面孔。静静地,大家排成蜿蜒的长龙,队伍越来越长……
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我们对叶先生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叶先生受业于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顾随,而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女婿许桂良也是我上大学时候的老师,所以从个人感情来讲,我对叶嘉莹先生还有着一份特殊的敬重和亲切。2017年,叶嘉莹先生主编、我赏析的《给孩子们的诗园·古诗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也使我有机会感悟叶先生传递的中华诗词之美,并留下一份关于叶先生的难忘回想与情思。叶先生一路辛勤耕耘,弦歌不辍,清荷卓立,芬芳万里,她是一位学者、诗人、教育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耕耘者、劳动者。诗词经典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文化魅力,正如重新开花的古莲子一样,在她身上焕发出晶莹璀璨的生命光彩。
2021年5月16日,97岁的叶嘉莹先生在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成立时,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诗词里,古代诗人的精神、理想、人格、品质是普遍影响我们后世的,“每一个人,无论你身体上有任何疾病,但是,这种精神是永远都存在,永远给我们鼓舞的,这就是我们中国诗词最了不起的地方。”她还勉励大家一同学习诗词,“在精神修养上都有进步”。虽然叶先生多次提到“弱德之美”,但她本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坚守,她内心的通透和自信,却又有着一份异乎寻常的坚韧和刚强。她的性灵境界高洁清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
叶先生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又有坚实的新旧诗学底蕴和宽广的中西方文化视野。她本人是众所周知的古典诗词传承者,但并不狭隘地排斥新诗,而且还发表过谈新旧诗歌的比较文章,可见其学术胸襟和理论气度。她讲课时从不囿于一家之言,每每能从一点常见的词章,生发出许多不常见的奇思妙想,而且还能把放出去的思绪之马再在课堂上重新拉回来。这种游刃有余的发散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和分析能力,给学子们带来更多新鲜的营养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叶先生从“兴发感动”入手,带领听众和读者一起进入瑰丽丰盈的诗词境界,也以其人格魅力让大家感受到那“以生命为诗、以生活实践诗”的诗意人生。
11月30日下午3点,我参加了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的叶嘉莹先生追思会。大家对叶先生“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的赤子丹忱和家国情怀进行了更多追述和回望。叶先生的女儿赵言慧含泪感谢大家对叶先生的爱与关心,祝愿大家“在未来,活出每个人的精彩”。
乘车离开天津时夜色已深,415.2米高的天津广播电视塔正用灯光展示着叶嘉莹先生的画面,表达着深切的缅怀之情。叶嘉莹先生传记《讲诗的女先生》的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江胜信女士恰好与我同车回京,她曾受邀在迦陵学舍讲学,也对叶先生有着更多的研究和更深的理解。听她回忆叶先生的最后时光,我的心里又涌起更多的感动和波澜。江胜信把叶先生称作“摆渡人”,“摆渡”这个词令我心头一动。的确,叶先生把古代的诗词之美摆渡到今天,把殿堂里的诗词之美摆渡到民间,把东方的诗词之美摆渡到西方,也把西方的研究方法摆渡到中华……她不仅自己感发和陶醉于中华诗词之美,而且还致力于把自己在诗词中体味到的美好和高洁,无私地传播和摆渡给世界上的其他人。
砚田溉甘澍,冰心曜晶莹。惠风穆桃李,蹊径滋欣荣。大家赞赏作为教育家的叶嘉莹先生,但我想,叶先生本质上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温暖、透明、真诚的本色诗人。她的诗词清雅深挚,她的诗学理论精深宏阔,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华诗词的温暖和光明代代传承,叶先生也在我们的心中永生。
挽沧海起,看春潮来。沐东风暖,醉晚梅香。周文彰先生在听到叶嘉莹先生仙逝之时写了一首七律,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叶落根深枝更茂,先生遗梦后生圆。”我们对叶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正是薪火相传,传光传暖,传真传美,继续为中华诗词事业一倾丹忱,尽献绵薄之力。诗讯播花讯,诗境化世境,岁岁东风绿,代代荐赤诚。我们把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这莲子也象征着我们的誓言和责任。莲子在,花魂在,清荷的芬芳在,中华诗词之美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