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周文彰:中华诗词创新发展十题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中华诗词创新发展十题

——在“中华诗词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24年11月20日)

周文彰

2020年11月30日就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4年来,我根据中华诗词学会自身及全国诗词界的实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展开了系列思考,形成了关于诗词组织队伍建设、思想作风转变、诗词活动开展、诗词作用发挥及诗词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思路,激发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成效。这些思路记录在我的《会长的使命——源自中华诗词学会的感悟》和《会长可以这样做——中华诗词学会工作实录》两本书中。这里就中华诗词创新发展方面的思考,择其要者集中作一汇报,请各位领导专家诗友指正。


题一:中华诗词需要守正但更要创新

中华诗词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有一套严格的格律要求,即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严格限定,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诗词创作和吟唱过程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如果不合格律,就不是中华诗词了。因此,我们必须守正;守正才能继承传统,守正才能不偏离正道。然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也是中华经典诗词发展史的主线,正是不断创新,才形成《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词→魏晋南北朝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现代诗词这样的行进链。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精神贯穿诗词创作全过程,在题材、语言、手法、意境等方面努力创新。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当然,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是方向正确的创新、有价值的创新。


题二:对诗词的称谓应从“旧体诗”改为“格律诗”

中华诗词,专指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诗词为代表,包括古风,自由体诗引进后被称为“旧诗”或“旧体诗”,自由体诗则被称为“新诗”或“新体诗”。提倡新体诗的目的是要打倒旧体诗并取而代之,因此,二者的称谓是作为对立面而出现的。但是,自那时以来,旧体诗不但没有被打倒,生命力反而越来越强劲了,今天再沿用“旧诗”和“新诗”的说法,就很不合适了。因为当“新”“旧”并列时,“旧”字往往含有贬义,加之“破旧立新”概念深入人心,容易诱发人们对两种诗体的不当评价,容易感到“旧”字是对古典诗歌的贬称,尽管说者内心并无此意。所以,当今诗歌的两种体裁,不能用“新”“旧”相称,而应代之以“自由诗”和“格律诗”(或“自由体诗”和“格律体诗”)。虽然古风不是严格的格律诗,但它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字数和押韵的规定,与自由体相比,把它纳入格律诗也说得过去。当今诗人所写的“自由诗”和“格律诗”,是当今中国诗歌的两大主体构成,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诗”。


题三:诗词创作要在题材上求新

诗词写什么?这便是题材问题。自古以来,山水田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花前月下、迎来送往、爱恨情仇,甚至节日节气、酱醋茶酒等等,都被无数诗人写成了诗词,且产生了许多不朽之作。题材求新,是说当今诗词除了可以继续写以上题材外,要更多地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象作为诗词创作的主题,比如现代交通、通讯,当今生产、生活,眼下都市、乡村……。古老的题材,如果依然存在,便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题材,但要放在我们这个时代背景下去观察和抒写。比如,今天的敬亭山、桃花潭,已经不是李白时代的敬亭山、桃花潭,如果我们来写,应该写出具有时代底色的诗词。题材问题,也就是诗词反映什么、讴歌什么、鞭笞什么的问题,这是诗词创作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个号召,我们应尽力遵循,体现在诗词创作中。


题四:诗词创作要善于使用时代新词

当今诗词要反映和体现时代,就必须使用时代特点鲜明的词。但是一用这些词,例如高铁、快递、互联网,就有可能被认为不是诗的语言,于是主张“诗化”处理。这个主张是中华诗词的传统规则还是我们的主观认定呢?我请助手用“搜韵”网搜索了古代交通、古代兵器、古代四大发明等等,得到一个惊喜的发现:所有这些都写在诗词中,而且直接使用物件的本名,没有作任何“诗化”处理。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古诗不要拘泥于它们用过哪些具体词语,而是要总结它们用词的共性特点或一般规律,那就是用词要有时代特色;不能以古诗的用词为标准来判定当今词语是不是诗的语言。古诗能用“骡驮车”,今诗为什么不能用“电动车”?古诗能用“指南针”,今诗为什么不能用“定位图”?古诗能用“云梯”,今诗为什么不能用“塔吊”?但对时代新词一定要善用,用得自然,切忌堆砌。


题五:把创作筛选推介精品作为中华诗词界的共同行动

现在全国每天产生的诗词数以十万计,大量一般性诗词淹没了诗词精品;同时,这些诗词基本上是在诗人之间循环,诗词鉴赏课也是以鉴赏古人诗词为主;我们很少推介当今诗词精品和当代著名诗人……这些做法强化了人们的印象:“当今没好诗”。因此,几乎没有多少人朗诵、背诵、书写当今诗词。可以说,当今诗词在社会生活中严重缺位。原因何在?主要在我们诗词界自己。因此,我们把今明两年确定为“中华诗词精品年”,把创作、筛选、推介诗词精品作为诗词工作的重中之重。诗词精品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全国有全国范围内的精品,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精品,一个诗社有一个诗社的精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品。通过每个人、每个组织、各层各级来抓精品,从而形成一种追求精品的新诗风,告别随意而作,告别粗制滥造,告别只求写作数量,从而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精品作为诗词创作的普遍追求和共同行动。


题六:把时代特色作为评价当下诗词的首要尺度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诗词精品),判断标准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明代有人主张诗必以盛唐之诗为标准,有人则坚决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明代学者谢榛提出“四好”标准,即“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王国维推崇“境界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当今有人主张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去判断;有的说好诗是立足现实、情感真挚和语言简约三个方面的统一;有的提出好诗的“四动”标准,好诗能让人感动、撼动、挑动、惊动……由于对好诗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有人认为,好诗实际上没有标准,只有好诗。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都值得参考,我则补充一点:具有时代性或具有时代底色,应当成为当今好诗词的第一尺度;没有时代印记的好诗,属于好的古诗。


题七:发挥和拓展中华诗词的服务功能

中华诗词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是她经久不衰、枝繁叶茂的内在禀赋。这些功能,从主体即作者方面说,诗词能够抒情、言志、喻理、议政,我称之为“表达功能”;从客体即诗词所抒写的对象方面说,诗词能够情感地描述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诗词的“反映功能”;从读者方面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是诗词的“感发功能”;从诗词被应用的角度看,诗词常被人们用于道德教化、训导励志,常被人们用于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常被人们用于装饰厅堂、美化环境、推介景点、塑造城市形象等,这便是诗词的“服务功能”在起作用。与诗词的表达功能、反映功能、感发功能相比,诗词的服务功能发挥得还远远不够,这不要抱怨政府或者社会不重视诗词,而是我们长期把诗词当作一个自我表达、自我欣赏的私藏珍品或“圈子文化”,缺乏诗词服务意识,没有在发掘和发挥诗词服务功能上狠下功夫。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发挥诗词的服务功能,走出自我的圈子,走出诗词界的圈子,努力让诗词服务于时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只有诗词重视社会,社会才会重视诗词。


题八:把传播作为诗词的生命

诗词的生命在传播,传播范围越大,生命力就越强。诗词保存在手机里、抽屉里,诗词的生命就在手机里、抽屉里;诗词传播在群里,其生命就在群里。诗人之间当然可以交流,也需要交流,但诗词不能只在诗友中交流,而要设法向社会和大众传播——小说不是写给作家看的,歌曲不是写给音乐家听的,小品不是演给演员看的,同理,诗词不是写给诗人看的,或者加两个字:“主要”不是写给诗人看的。因此,诗词传播要“破圈”:第一,除了用好和办好诗词专业媒体外,要尽量吸引和寻求大众传媒宣传和推广当今诗词;第二,诗人和诗词专业媒体除了面向诗人群体外,要尽量面向社会大众传播。当今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播媒介多了、传播速度快了、传播面广了,诗词传播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办报刊要抓发行,办电视要抓收视率,同理,写诗词要重视传播,把诗词传播作为一项硬任务。


题九:把提高自身素养作为诗词创新发展的根本

素养是诗人各方面修养或素质的综合统一。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对人的素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诗人的素养要求具有特殊性;没有特殊的素养,一个人就成不了诗人。而作为新时代的诗人,与以往时代比,具有新的素养要求。“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当然也包括对诗人的要求。我们要落实在自己身上,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题十:中华诗词创新发展依赖于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中华诗词喜逢盛世,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例如,浙江省以各级政府之力推动“四条诗路”建设;江西启动了“诗旅江西”工作;以本地历史上著名诗人命名的诗词旅游文化活动在持续举办;越来越多的地方邀请诗人,以诗词推介本地;郑州市聘请著名诗词教学和研究专家担任城市形象代言人。本次论坛被纳入2024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由中华诗词学会、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河南省诗歌学会、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去年这个论坛是在河南巩义市举办的,《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六个主旨发言……正因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诗词,诗词活动才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和融入社会生活。对我们诗词界来说,在“有为才能有位”以及“有位才能更好地有为”两个方面,正在形成越来越好的互动互推局面。但中华诗词的创新发展仍然需要从物质条件到思想重视等多方面的进一步支持,因为有条件才能有为,有阳光才会灿烂。中华诗词期待得到全社会更大力度的重视和支持。


在线人数:1038今日访客数: 5980今日页面浏览量: 9764总页面浏览量: 113203647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