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正出新,民本情怀
——浅谈李树喜先生的诗词风格
蒋淑玉
在当代中国诗词界,李树喜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还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创作成果,在诗词领域享有盛誉。他的诗词作品,既承袭了古典诗词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字里行间透着“丰厚的学养,高远的识见,睿智的思辨,飞扬的文采”,展现出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的艺术风格。
一、深邃的历史感
作为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人才学与历史学者,李树喜先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历史感。他的诗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或个人情感的描绘,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反思,具有“力透纸背的苍凉,穿越古今的浩翰”。
“历史感”分两个层面理解。一是树喜先生擅长写历史题材,借古咏今,溯史抒怀,有很多雄浑豪迈、沉郁浩翰的诗作。二是树喜先生以史学家的睿智和思辨入诗,目光高远,写法独到,作品中常常有别具一格的哲理思考。
在《咏史诗自嘲》中,树喜先生有“试解风流千古案,拆翻史海几层波”的雄句,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峰老师评论说:“‘拆翻史海几层波’,出句何其胆大,又何其振奋。史海千年,波深云诡。借问今日诗坛,谁具如此胆识……故读树喜先生咏史诸作,先有诗词赏心之乐,后有史书启智之快也”。树喜先生的咏史诗在当今诗词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秦皇汉武俱成灰/故垒疑踪没草堆/军陷迷沙马识路/使留绝地雁招回/由来权势涂青史/宜向民心辨是非/帐外西风花下酒/诗心已共彩云飞”,《塞上》这首诗意象丰富,结构紧凑,起承转合自然,集中体现了树喜先生咏史诗的特点。作者通过秦皇汉武的兴衰反映权力与民心的关系,以及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荣辱得失,既是对过往英雄的缅怀,也是对社会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辨,纵横捭阖,思路宽广,直击人心。
“泉冷秋深花事微/五公遭际使人悲/议和皇党倚秦桧/主战臣民哭岳飞/胡马北来勒不住/汉旌南渡迥难为/且从分合说趋势/莫以功名论是非”,《海口五公祠》通过参观五公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忠臣义士的崇敬、对他们人生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历史评价标准的思考。
二、鲜明的时代特征
李树喜先生的诗词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又跳出了传统文化的桎梏,善于将现代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念融入到诗词之中,使得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遵循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反映时代、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所以,他的作品或讴歌发展,或针砭时弊,与时代的脉搏同呼吸,共跳动。
在疫期间,他写“阴霾连月盖清氛,坚壁城乡痛煞人。任尔妖魔多变幻,中华定海有神针”,表达祖国强大、抗疫必胜的信心;他写“白衣更是多情使,汗水揩干拭泪花”,赞扬白衣战士的奉献精神。
已故著名诗人赵京战先生曾说:“树喜诗词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时代特色。他的诗里所体现、所反映的时代色彩,是非常鲜明生动的,而且还透视着作者深沉的思考。”这种思考决定了树喜先生的诗不只是时代的传声筒,更多的是诗人“见微知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寒风来了又离京/假道儋州环岛行/礁屿似随风摆动/堆沙总被浪推平/几番樯橹成追忆/多少鱼龙困网绳/我有田园归不得/天涯海角亦人生。”(《环岛行》),这首诗以海南岛之旅为背景,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有田园归不得,天涯海角亦人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虽然心中向往家乡的田园,但迫于生计,难以真正回归田园。这种变化使得“田园”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乡村,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安宁和自由。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只要心灵得到了安放,就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
树喜先生的这首诗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独秀文苑、无门客栈、文社等民间社团相约以此为题,倡议广大诗友以意相和,开展诗词联欢活动,得到了全国诗友的大力支持,创作了几千首唱和诗词,掀起“田园”诗词热潮。
《爱情天河山》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赞扬坚贞不渝的爱情理想,表达了对现代爱情观的反思和批判。“惯见新欢替旧爱,更凭豪富买婵娟”,这两句诗词锋棱锐,一针见血,旗帜鲜明地抨击了当下社会某些不良风气。
《虞美人?题虎年邮票蓝图》通过对虎年邮票的设计和新冠疫情的背景描写,展现了当前社会面临的多重困境,包括经济压力、人口结构变化和疫情带来的生活限制。“寅年较比往年瘦,应是缺些肉。”这里的“瘦”不仅是形容虎的形象,也隐喻了当前社会经济的疲软和人们的生计困难。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词中仍有亮色,通过“添了二三崽”这一细节,表达了即使在困难时期,仍有新的生命带来希望和活力。
三、广泛的生活题材
李树喜先生的诗词题材十分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情怀、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壮丽的山川河流,还是细小的花草鸟虫;无论是壮怀激烈的战争还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使得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身世芭蕉一叶/年年夏用冬藏/虽然单薄如纸/此物最知炎凉”(《暑日题扇》),他借一把小扇子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世态炎凉的哲理性思考。
“谁把春心室内藏/满城行色走慌张/ 腊梅不管人来否/依旧含苞又送香”,他写疫情期间的腊梅,告诉读者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海滨清洁工》既有对劳动者辛劳的赞美,也有对环保问题的关切,揭示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穷巷烟尘少,豪门废物多。”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鞭笞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歌吹擂鼓入云天/十万人车踏草原/世上不须千里马/只能赛场转圈圈”(《草原观赛马》),诗中通过描绘草原赛马的盛大场景,隐喻了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不良现象。“世上不须千里马”这一句,表达了对“千里马”的怜悯,揭示了现行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的弊端,批评了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呼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作为曾担任过中华诗词学会分管青年与人才工作的副会长,树喜先生乐做“伯乐”,甘为人梯,不少崭露头角的中青年诗人都是在他的鼓励和扶植下崛起于诗坛的。
“换骨脱胎不是虫/临风抱树向天鸣/炎凉难改君旋律/直去直来一个声”(《新秋咏蝉》),这首直抒胸臆的咏蝉诗,与其说是写蝉,不如说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正直忠厚,高风亮节,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展现了“君子坦荡荡”的人格魅力。
四、细腻的情感表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又说:“情者文之神,辞者文之骨”。情感是诗词的灵魂。李树喜先生的作品,率性真诚,文如其人,情感表达尤为细腻。无论是对家乡的思念,还是对亲人的牵挂,亦或是对友情的珍视,他都能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雨日探视冠英老友》记录了作者在雨天探访生病的老友王冠英的情景。“故人一执手,清泪湿双眸”抒发了见到老友时的感动与伤感,表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溯史锖铜版,说诗唐宋俦”回顾了两人共同研究历史与文学的美好时光,展示了共同的兴趣与学识。全诗感情真挚,亲切自然。
《悼袁隆平老人》深情缅怀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四体不勤识孔圣,五洲有米念袁公”借用孔子的典故,反衬出袁隆平先生的辛勤付出和全球人民对他的感激之情。“天堂若设蟠桃会,先向此君颁大红”,以浪漫的想象,表达了对袁隆平先生的崇高敬意。全诗语言朴实而庄重,情感真切而深沉,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的伟大人格和不朽功绩。
《清明之乡愁》通过清明节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环境污染、权贵冷漠等问题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潸然洒泪乾坤里,半为乡愁半为民。”面对无奈的现实,诗人因情感波动而流泪,浓郁的乡愁和深厚的悲悯情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全诗的核心。
五、独特的语言艺术
诗圣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代诗人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由此可见,语言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树喜先生的诗词语言凝炼、生动、传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树喜先生也非常注重音韵美,很多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作品妙句、警句比比皆是,看似顺手拈来,实则很见功力。这些诗句或质朴自然,或凝重典雅,或清新洗炼,或诙谐幽默,读来让人过目难忘。
“街市无眠夜/居家囚闭身/轻柔风一缕/削瘦月三分/树影摇疏密/莺声啼浅深/缘何不肯睡/诗句正磨人”,这首《诗之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夜晚创作时的心境。“瘦”不仅仅形容月亮的细长和狭小,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暗示了一种凄清和寂寥的氛围。“诗句正磨人”很形象,很妥贴。这种内心的煎熬和不宁,正是许多创作者的真实写照,容易使读者共情。全诗语言优美,意象清奇,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树喜先生的学问精深邃密,遣名造句常有“点石成金”的妙招。“世间多少园丁剪,不许群芳展性情”(《惜梅》),这里的“园丁剪”最出彩。诗人用“园丁剪”比喻那些对自然和人性进行干预和限制的力量,惜梅乃惜人也。“至此时光颠倒了,易安原比我年轻”(《题易安塑像》),这句诗鲜活生动,清新如清晨晶莹的露珠,让人眼睛一亮。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李清照才华的羡慕,也传达了对文化和艺术永恒魅力的赞叹,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六、平易朴直的布衣情怀
树喜先生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才生,师承了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文风,他的诗词不但题材广泛,而且立足现实,关注民生。他自称“草根诗人”,诗词以深厚的悲悯情怀和民本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伯农先生在评价树喜先生《诗树之秋》诗词集中说:“他以至诚之心,诗家慧眼,观潮流,怀大众,写性情。兴观群怨,实话诗说。豪婉兼容,深于思考,形成了鲜明浓重的特色。”
“街头只占半平方/满面沧桑须发长/ 铆铆钉钉整新旧/风风雨雨忘炎凉/每来城管知规避/几度疫情不肯“阳”/ 走线飞针无一字/胜他多少烂文章。”(《街头缝鞋匠老章》 ),这首诗从多个维度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即关注民生、尊重劳动、倡导公平、弘扬人文关怀。诗中描述的老章,是一个典型的底层劳动者,诗人通过对老章生活和工作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了对所有默默奉献、辛勤工作的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它传达了一个观点:真正的价值往往蕴含在平凡的劳动之中,而非华丽的辞藻或表面的成就。
树喜先生的民本思想,是骨子里流淌的血,是生命里深扎的根,是诗词里不变的魂。在《秋之兴》中,他写道:“市面诗文同菜贱,城乡房价比天高”揭示了文化贬值和房价虚高的社会现象;在《阅兵》中他写道:“不忘烽烟事/人心向太平/演兵非好战/至重是民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强调国家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阅兵虽然是军事活动,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此外还有“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题鹳雀楼》),“股票腰包说贬扁,粮油价码看腾升”(《旅次过邯郸》),“贯古通今国之宝,人间至重是粮仓”(《淮安清江古码头》)等许多诗词,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大众的创作理念。
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树喜先生是个“老顽童”,热爱生活,热情开朗,因此,贯穿于他诗词作品中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即便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也能保持平和的心境,用诗歌传递正能量。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作者本人,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鼓舞与启示。
“目力渐衰诗性在,直将缺月看成圆”(《望七夕》),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视力下降,但内心的诗性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依然存在,表现了乐观的心态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
“曾经沧海飘零客,踏遍青山不老郎”(《秋不老》),诗人虽然历经世事变迁,却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探索和追求。“瑟瑟秋声谁寂寞,夕阳那面是朝阳”,尽管秋天的声音让人感到孤独,但只要心中有希望,就能看到前方的光明。
在与周文彰会长的唱和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滔滔,唐宋风华事已遥。盛世诗词非小众,何妨我辈弄新潮。”(《赠文彰会长》)表达了对新时期诗词创作的信心和热情,极富感染力。“新年虎势乘雄风, 振过西来又振东。最爱朝霞当此际, 深冬时节伴诗红。”这首《元旦辞》以新年为背景,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祝愿,激情奋发,令人振奋。
综上所述,李树喜先生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胸襟开阔,率性自然,不拘一格。具有“刚劲朴直的汉魏风骨,持正出新的时代气息,昂扬奋发的少年精神,平和淳厚的民本情怀”,成为当代中国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者简介:蒋淑玉,广西桂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桂林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桂林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散文选刊》《人民文学》《美文》《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等刊物,有散文被选为高考模拟题,著有散文集《遥远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