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苦少年 经历人生“四连跳”
“书是比糌粑更珍贵的粮食。”
1957年,白庚胜出生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村庄。七岁那年,久病的父亲离世,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帮着母亲扛起养家的重担,上山砍柴、烧火做饭、喂猪放牛。生活的重负填满了时间,却未磨灭他对读书的热忱。
玉龙雪山脚下的村庄(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读书,每天到山上砍松脂,晒干后点着,借助微弱的灯光读着借来的书,第二天还要还给人家”。飘忽的火苗和烧焦的眉毛,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也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基。
19岁那年白庚胜离开了家乡云南省丽江,踏上了近30年的求学、治学之旅。
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攻读著名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马学良先生的文化语言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接着取得了日本的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在日本留学期间,校方曾多次向白庚胜发出了高薪留校邀请,他坦诚回答,“归国是我不二的选择”,于是,在日本取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后,白庚胜毅然选择回国从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做博士后研究。
从丽江到北京,从北京到日本,再从日本回归故土,白庚胜完成了人生的“四连跳”。
书页铺就的路
1977年高考恢复,白庚胜背着羊皮笔记走出大山。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他第一次触摸到完整的《东巴经》——那些曾散落于故乡火塘边的象形文字,在学术殿堂中拼凑出文明的密码。
东巴古籍文献(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年,丽江筹建新中学,因普通话标准,白庚胜被选派到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学习。这一机遇,让他从雪山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天地。
留学日本时,他省下饭费淘旧书,扛回20公斤重的《纳西族民俗志》手稿。“每本书都是一块故乡的土,垫在脚下才站得稳。”他在学术著作《云贵高原文化》中写道:“纳西孩子的文化启蒙,是火把节的书页声与柴火噼啪声的交响。”
笔尖上的故乡
白庚胜的文学世界,始终缠绕着“读书”与“还乡”的双生藤蔓。
在《玉龙山宣言》中,文字化作雪线之上的经幡——东巴经残页在书脊间舒展,星图符号流淌成汉语里的纳西月光。他用诗行丈量故土,让典籍凝成雪水,既冲刷文化河床,又浇灌出"以墨色重建祭坛"的根系。"每本书都是写给故乡的情书"的宣言,最终让每个字符都成为招魂的路标,驮着离散的乡魂踏雪归乡。
“我们读过的每本书,都是写给故乡的情书。” 他在创作谈中写道。
书房的马灯
如今的白庚胜,仍每日晨读东巴经文。北京的书房里,3000余册民族典籍堆叠成山,最高处摆着父亲留下的马灯。“当年它照着我刻字入心,现在该用它照亮更多人回家的路。”
他始终践行“阅读是返乡之路”的理念。作为“阅读阅中国”公益项目的文化推广大使,他在世界读书日向乡村儿童捐赠《白庚胜文集》手稿复印件与民族经典读物,并留下寄语:“每一本书都是祖先留下的脚印,跟着它们,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秋季开学季,他再次投身公益活动,为云南、四川等地的山区学校送去双语版《玉璧金川》及其他民族文化书籍,鼓励孩子们:“用书本丈量世界的宽广,也用文字记住故乡的温度。”
开学季公益活动(图片来源于阅读阅中国)
这一年,他还向丽江捐赠了《白庚胜文集》首批成果18卷。这位学者在捐赠仪式上感慨:"我的手过去是放牛的手、割草的手,后来变成拿粉笔、钢笔的手。今天,我要让这双手化作传递文化的手,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起桥梁。"
《白庚胜文集》捐赠仪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呼吁:“真正的阅读应像雪山融水,悄然滋养心田。迷茫时翻开一本书,它会告诉你,祖先如何将答案写进山河。”
阅读,一场永恒的返乡
从放牛娃到文化守灯人,白庚胜用一生诠释:阅读不仅是向上的天梯,更是寻根的指南针。
“文化守灯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在火塘边、洞窟中、讲坛上被摩挲的书页,最终化作一个民族对知识的叩拜------如经幡飘扬,似清泉长流。
来源:阅读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