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郭培友:当代诗词如何传世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当代诗词如何传世

郭培友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的指引下,创作者达到了几百万人,每天创作的诗篇数以万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良好的功用。

但是,诗词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比如当代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等。社会上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收费培训班数不胜数,儿童、青少年学员数以亿计,而诗词培训班,即使是公益的也没有多少人学。我在线上办了个公益的“中国文苑诗词学院”,每期招学员不到两百多人,且基本没有年轻人。诗词创作队伍出现了断层的危险,“可怜百万作诗者,尽是公交免费人”(郭培友),加之诗词少精品,缺乏足以使之传承的生命力,欲传之后世也就令人堪忧。

诗词欲传世,必须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增强当代诗词的生命力,让其传承后世呢?

一、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注重时代性

时代性是诗词的特性,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如:古风、唐诗宋词、元曲、近代诗词等,无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不具有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无不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繁荣并传承中华诗词,需要紧跟时代、切入生活,祖国建设的新成就,书写祖国山水的新风貌,书写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具体地说,就是创作诗词应涉及当代社会的新领域,如高科技产品、网络生活、虚拟世界、智能机器人、IT行业、金融股市、旅游动漫等等入诗词,以展现时代特征。

因为当代诗词作品的读者是今人或后人。如再一味模仿古人,创作“赝品”,什么“野渡扁舟”“牧童横笛”“长亭送别”等都是“纸花”,有色无香,何以传承。

要充分认识当代环境对人思维的影响,写自己熟悉的环境,创作当代环境下的当代诗词。我们不能模唐仿宋,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早已与唐宋时期大相径庭了。

写田园诗就不要再写“一夜连枷响到明”,而应写“不驾黄牛驾铁牛”“双手能收天下秋”的当代的田园生活。

写边塞军旅诗就不要再写“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而应写“持峰捧海登航母,已把山河安两舷”“万里硝烟图上起,三维烽火网中生”当代的军旅生活。

二、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注重吸收新语汇并避僻词僻典

要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词、新语、新典引入诗词,以增强诗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也是当代诗词创作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古人的独特优势。因为不用新词,当代出现的新事物,比如新发现、新发明、新现象、新生活等等,就只能在诗词描写对象之外了。这肯定不合乎诗词的本性和发展要求。

唐宋诗词里不可能用今天的词汇创作,而我们恰恰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对新词入诗,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同时,应避免僻词僻典,努力达到作品要让大多数人读得懂,感受得到,这样才会有认同感,才能喜闻乐见。如果一篇诗词,只有极少数人读得懂,这篇诗词的生命力将大打折扣。

三、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注重诗词教育

加强诗词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扎实抓好教育培训办班工作,多方式组织诗词诗教活动。

创新推动诗词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扩展其文化内涵和活动方式,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诗词教育的投入,培养专业的诗词教师,提升诗词教育的质量。

此外,各级诗词学会也应积极参与诗词教育,举办诗词讲座、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热爱诗词。

四、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注重诗词传播

传播是保持诗词生命力的关键。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将优秀的当代诗词作品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等电视、网络、多媒体等进行广泛传播,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欣赏和学习。

此外,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那样,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的诗词朗诵会、组织竞赛、展览等活动、在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诗词墙、诗词雕塑等多种形式传播。

各种形式的传播,当代精品诗词要占一定比例。如书法比赛倡导书写当代诗词,歌咏比赛倡导朗诵当代诗词等。

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传播,当代诗词、学生创作的诗词也要占一定的比例。诗词教材、理论文章尽量使用当代佳作来举例,来说明问题。

让诗词的美丽与智慧随处可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诗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有效形成一个能够真正在全社会各系统“读诗、诵诗、写诗、用诗”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五、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注重诗有精品、文有精句

诗词的传播历史就是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当代诗人只有创作精品,才能传至后代,“如此掌中精品在,何愁青史不存名。”

古诗词中的很多名篇为什么流传至今而不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有精句,推陈出新。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从诗词鉴赏角度看,陈词滥调、语言堆砌, 没有出彩的语句,是读者难以接受的,更谈不上有传承生命力了。

六、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推动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稿所记载的都是小说、散文、新诗、戏剧等,唯独没有诗词。

各级学生教材也有许多现、当代的小说、散文、新诗、古代诗词,唯独没有现、当代诗词。

语文试卷作文题,总是“诗歌除外”,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没有诗词。

可以说,现、当代诗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无立锥之地,在当今教材中无立锥之地,在当今试卷中也无立锥之地。

因此,要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呼吁全社会各阶层,积极推动当代诗词入史、当代诗词入教材、当代诗词入试卷的工作并形成声潮。

近年来,国家宣传教育部门已将许多优秀的传统诗词相继纳入了各类教材,增大了古典诗词的比例,增设诗词背诵、朗读和创作等方面的课程,这对传承古典诗词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代诗词欲传承,就应筛选、推介反映时代、讴歌时代,歌颂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优秀作品入教材、入课本,以润泽教化人们的心灵。

关于诗词入试卷,可在适当的年级语文试卷中,设置两道作文题,其一为诗词题。如作文占五十分的分值,传统的作文题可占45分,诗词题可占5分,也可以附加题、附加分的形式入试卷。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增强诗词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使其当代诗词精品得以传承后世。


作者简介



郭培友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泰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评论委员会主任,泰安诗词“五老”之一。《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等【五刊一院】的创办人。著有《郭培友语句录》《郭培友诗歌创作谈》。

在线人数:1225今日访客数: 68641今日页面浏览量: 113114总页面浏览量: 111999292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