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周文彰:在首届嘉陵江历史文化与中华词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在首届嘉陵江历史文化与中华词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5年4月12日)

周文彰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

南充我来过多次,南充的仪陇县是朱德和张思德的故乡,当初仪陇创办张思德干部学院时,我出过意见;张思德干部学院举办“宗旨论坛”,我几次应邀来作主旨演讲。我与南充还有另一层关系:我当海南日报社社长时,引进一位人才,名叫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由于他工作杰出,被中宣部命名为“新时期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成为“双百”英雄人物之一。他原是南充日报记者,毫无疑问是南充的骄傲。所以,南充至少有两个国家表彰的“双百”英雄人物:革命战争年代是张思德,新中国成立后是甘远志。

虽然我多次来南充,但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应赵义山教授邀请,和张存寿副会长一起来参加首届中国嘉陵江历史文化与中华词曲学术研讨会,这是第一次。首先我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嘉陵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不仅是一条滋养万物的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之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嘉陵江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更能够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次提交的论文,研究范围很广,如嘉陵江乌木和乌木艺术、石刻、古镇,嘉陵江别称、嘉陵江水灾、嘉陵江民俗、嘉陵江流域盐业与社会,状元陈尧咨、张澜文集,从《蜀道难》词语感受蜀道之难,蜀道和蜀道文学、蜀道景观、号子,高丽文人的蜀道之旅,米仓道、荔枝道栈道、松茂古道……研究对象广泛、资料发掘精细、论述有理有据,令我由衷钦佩,也让我学到了过去没有关注过的东西。

中华词曲,是中国韵文的重要体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当代,中华词曲的创作日益繁荣,有人估算,当今诗词作者有300万之众,每天产生的诗词数以10万计,被称为“现象级”的文学存在,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然而,对当代词曲的研究却严重匮乏;学界普遍重视研究古代词曲,而鲜有研究当代词曲的。这次会议论文,也是研究古代词曲居多。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古代词曲的整理、注释和解读上,而对当代词曲的创作和发展关注较少。因此,我特别期待,学术界在研究古代词曲的同时,关注当代词曲的创作实践,加强对当代词曲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探讨当代词曲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当代词曲的创作提供理论指导。由湘潭大学雷磊教授负责主编的《中国韵文学刊》(中国韵文学会会刊)新辟“当代韵文研究”专栏,要我写几句开栏的话,我高兴不已。我写道:“在高等学府主办的学术刊物开辟“当代韵文研究”专栏,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意义!如果学术界像研究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自由体诗那样研究当今诗词,那么一定会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璀璨的诗词新时代!愿专栏办出影响、办出品牌!”今天这次研讨会,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特别多,因此,我再次呼吁:当代词曲研究应当尽快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成为一股浓厚的学术新风。据说,一些博士论文作者不愿把当代词曲作为研究对象,因为高校特别是文学院不开展当代词曲的教学和研究,因此研究当代词曲的博士生就很难找到工作。如果高校特别是在文学院把当代词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起来,那么研究当代词曲的博士论文就会日益增多,因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也就有希望了!

此外,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当代词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它应该包括当代文学的各个领域和各种体裁。当代词曲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多数没有当代词曲的篇章,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当代词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将其纳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通过对当代词曲的研究和梳理,丰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内容,完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体系,为后人留下一部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受中华诗词学会和山东省诗词学会的委托,正在研究和编写《当代中华诗词史》,今年可望见到成果。我鼓励他们把当代诗词研究作为未来的优长学科来建设,学校领导非常支持他们,中华诗词学会号召全国诗词作者给他们捐书。如果他们从此远航,相信他们可以在全国文学院中独树一帜。

最后, 祝愿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工作顺利!

在线人数:1428今日访客数: 9249今日页面浏览量: 16236总页面浏览量: 131059937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