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一片青云任卷舒:以七律测试《刘义军诗词百首》的酱香浓度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导读

一、章法:清晰的历史哲学肌理

二、背景:浓重的湖湘文化底色

三、尺度:精准的中共党史边界

四、原点:私藏的口述历史珠玑

 

刘义军简介

刘义军,祖籍江西省泰和县,19658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先后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早年供职多家企业,1997年考入党政机关,曾任深圳市福田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主任、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党和政府政策理论研究,主要负责区委区政府综合性文稿工作。2012年转任福田区委党校副校长,2021年当选为福田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目前还同时兼任福田区党建研究会会长和福田区委讲师团副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顾问、福田区作家协会会员。诗词作品常发表于《诗词中国》《长青中国》等平台。


刘义军是一位对历史充满敬畏的学者型诗人。他的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工科,却积累了深厚的文史学养。最近阅读即将付梓的《刘义军诗词百首》(《长青诗刊》2022年增刊),竟有七八十首与历史有关,都可以看作是咏史诗。而且这本自选集在编辑体例上也颇具匠心,它用一根红线由远及近地链接起了《千年回望》《百年辉煌》《卅年况味》三串人文珍珠,激发提振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刘义军深得大历史观之要领,他一定在前辈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系列著作中汲取过智慧,因为他们同为长沙人,以刘义军涉猎领域之广,不可能阙如这位同乡史学巨擘。

自古以来,具有人文情怀的士大夫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鉴古知今的咏史诗,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几千年来,咏史诗一直是文人们置身宦海或行走江/湖的标准佩剑,常常让人刮目相看。

咏史诗始于先秦,兴于六朝,定型于唐代。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胡曾胡曾不是指胡林翼和曾国藩,尽管这两位湘军统帅也写过不少咏史诗,但胡曾另有其人,当然也是湖南人,他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诗人,史载胡曾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作咏史诗三卷,现存作品一百余首。他的咏史绝句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里不妨欣赏几首。

《咏史诗 函谷关》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咏史诗 玉门关》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咏史诗 不周山》

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

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

机缘巧合的是,胡曾便是长青诗社理事胡红武的先祖,前不久他出版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大唐诗人胡曾传奇》,还上了文学新书热搜榜。其实胡曾最大的历史文化贡献是定义并创作了大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从此咏史诗成为诗词武库中的重型装备和诗学王冠上的耀眼明珠,他的作品也被历代士大夫们视为咏史诗的经典标本。

纵观咏史诗的流变史,胡曾之后,咏史诗的体裁逐渐向七律、古风、词倾斜,尤其是七律已经成为历代文人咏史的标配载体。

刘义军也沿袭了这一创作传统,他的咏史诗大部分都是七律。《刘义军诗词百首》中的咏史诗大致分为六类。其中古代史题材的11首,近现代史题材8首,当代史题材5首,红色党史题材有36首,反映深圳特区改///放史的有8首,还有8首属于私人史范畴。在这些咏史诗中,写历史人物的约占到二分之一,其余都是写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历史遗存的。

归纳起来,刘义军的咏史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特色。

一、章法:清晰的历史哲学肌理


刘义军对历史哲学有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感悟。

历史哲学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历史分析与表述的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具有鲜明思辨性、批判性(分析性)和叙事性,黑格尔就专门著有《历史哲学》一书,康德、马克思、汤因比也都是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代表人物。

但是在中国当代诗坛,主观上有意识的将历史哲学思维和方法论用于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人还十分罕见,在我有限的阅读时空内,刘义军的咏史诗创作则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个案,他在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值得诗词界同仁借鉴。

首先,刘义军的咏史诗具有条分缕析的思辨性,逻辑严谨,尺度拿捏不偏不倚,中规中矩,这是基于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儒家中庸文化的默认与坚守。他的七律《太平天国》就比较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紫水荆山黑雾腾,东南半壁欲天崩。

同耕劝世良言梦,独醉生香宝殿灯。

兄父通灵遗祸患,纲常历劫起胡曾。

金田竿木成灰烬,怎向金陵说废兴。

十九世纪中叶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军//义,一度被誉为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孙//山也自称是洪秀全第二,尽管民国时期的蒋廷黻、简又文等历史学家对此也有理性的评述,但后来对太平天国的负面历史影响却很少提及。

这首诗用逻辑递进的哲学演绎方法对太平天国//动做了思辨性的诊断。

首联两句用多重意象前后照应描述了这场革/命的破坏性,并巧妙地在历史思辨中揉进了形象思维。

颔联揭橥它的起因(受到西方///教小册子《劝世良言》影响)与蜕变(洪秀全入主南京后独享帝王生活),等于对这场运/动的革//性质提出了质疑,洪秀全借用外来基//教文化创建拜上帝教,啸聚农民大众,实现自己的帝王梦,与《天朝田亩制度》中朴素的均贫富思想背道而驰。

颈联继续揭示天父天兄的骗/局和洪杨革/命造成的祸害,诸如天京内讧,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摧残,人口巨量死亡,江南千里赤地抛荒等等,随着胡曾缔造的湘军的崛起,太平天国最终覆灭,这里的胡曾指的是胡林翼、曾国藩,他们阻止了历史进程的大倒/退,也间接地证明曾国藩是镇/压农民革//的刽子手的历史命题不能成立。

尾联刻意用金田竿木金陵废兴两个重字意象发出思辨性//叹,具有微言大义的结论性质。当年金田揭竿//义的往事已成灰烬,但是站在金陵城头,感叹六朝古都的兴废,岂能忘却这场长达十四年的空前浩劫所带来的历史性灾难?金陵天国的破灭其实早已经注定,因为金田起/义的初心早已被抛弃,这似乎也是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宿命和又一次兴亡更替的循环。

这首诗对于比兴手法的运用相当娴熟,再叠加历史哲学的手段,就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纵深感。

第二,历史哲学的批判性思维也贯穿在刘义军的咏史诗中,这里的批判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仅包含批评、否定、诘难的意思,更侧重于分析、解析、辨析和评析,这也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刘义军的咏史诗无疑遵循了这一法则。试以七律《鸦//战争》为例做一予以解读。

海上狼烟汽笛催,东南天险动惊雷。

千年牧曲田边梦,万庶尘氛幻里颓。

远塞孤臣空郁愤,长江大帅有余哀。

黍离麦秀前朝事,又与罂红一处开。

写鸦//战争的诗人多如牛毛,其作品大多表达一种浅薄雷同的爱国情怀,少有可取之处。刘义军的笔触与众不同,他解析出鸦//战争的本质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当时仍处在中世纪水平的中国农耕文明的空前冲击,梭镖长矛最终不敌坚船//炮,为二十年后勃兴的洋务//动找到了历史逻辑起点。

这首诗的颈联实际上嵌入了另外一个历/史特写镜头,即鸦//战争发生二十一年之后,当时担任湖北巡抚、正在奋力抗击太平军的湘军统帅胡林翼,站在长江岸边远远望见迅捷如风的西洋轮船东来西往,郁闷不已,内忧外患,急火攻心,不久咳血而亡,留下图强遗训,这一年是公元1861年,正是近代洋务运/动的肇始之年,胡林翼因此成为了大清王朝非中/央政府层面,或者说封疆大吏中推动自上而下的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第一人,从此古老的帝国走上了自强之路。

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储备,无法梳理出这一历史脉络,同样,没有一定历史常识,也读不出这首咏史诗的深刻内涵,这都需要诗外功夫,也是明清两代士大夫们的诗中魁首律诗作品很少在民间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阳春白雪不示下里巴人,只宜在士林圈子里传阅。

实际上,这首七律的尾联非常出彩,雅致的诗语,隽永的意象,寂寥的伤感,虚实的勾兑,严谨的哲思等等,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将一位读书人内心窖藏的人文情怀引流出来,如同一坛启封的酱香型老酒。

历史哲学的叙事性与文学的表达性不同,它必须用思辨的方法、分析的手段,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或者说还原其历史真/相,其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关联是不可或缺的。刘义军深谙此理,且读他的七律《遵义会议》。

苦战湘江血雨惊,崎岖通道转危兵。

徘徊百岭东黔险,翘望三军北斗明。

小屋灯前争抉择,高山楼外竞峥嵘。

如神赤水真龙出,万里雄关跃马迎。

无论从诗学角度鉴赏,还是从历史叙事角度考量,这都是一首高水平的七律,全诗八句没有一句直接写遵义会议,但句句都与遵义会议密切关联,此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首联用白描手法铺陈了湘江血战的惨烈和通道转兵的奇绝,暗示中国革/命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这就为遵义会议召开做了铺垫性安排。

颔联用比兴手法揭示党心所向,军心所向,遵义会议的召开已水到渠成,且迫在眉睫,历史的逻辑链条可谓环环相扣。

颈联虚写遵义会议,用小屋明灯、高山峥嵘等意象表达中国共//党人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尾联则揭启了中国革/命即将跃马雄关,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序幕,并与首联遵义会议召开前的铺垫或者说遵义会议的序曲做了逻辑上的呼应。

全诗虽然起伏跌宕,却是一气呵成,叙事铺排巧致,逻辑推演缜密,时空开阔,意象丰满,堪称佳律。

二、背景:浓重的湖湘文化底色


江西泰和是刘义军的祖籍地,但他却是地道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南长沙人,十七岁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这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因此他的血液里融入了与身俱来的湖湘文化基因,许多年以后,这抹文化底色都折射在了他的诗词创作中,成为一面厚重的人文背景。

湖湘文化的源头人物自然是屈贾,他们播下了最初的文化种子。唐宋时期一批贬谪湖南的士人又做了进一步的耕耘,例如刘禹锡、柳宗元、胡安国、朱熹、张栻等等,尤其是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性的建立了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湖湘学派,到了近代便衍生出了湖湘文化,终于厚积薄发,形成了一个人才井喷式涌现的历史奇观,先后崛起了引领历史潮流的经世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一个个此消彼长的顶级人才群体。所有这些,后来都成为刘义军咏史诗创作的私享题材。

什么是湖湘文化?如何展示湖湘文化的精髓?创作湖湘文化题材诗词的诉求是什么?《刘义军诗词百首》形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湖湘文化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经世致用,具体而言就是坐而论道起而行;二是敢为天下先;三是吃得苦、霸得蛮,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屡败屡战。

岳麓书院无疑是湖湘文化的渊薮,更是湖湘文化的高地,刘义军有一首七律《岳麓书院》,为理解湖湘文化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最佳参数和独特视角。

弦歌千载绕鸾坡,一脉濂溪汇巨河。

槐市赫曦升岳麓,书生热血赴干戈。

于斯幸得吾湘盛,近代何如翘楚多。

今古风流尽淘去,朱张渡口望余波。

创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有过朱张会讲的鼎盛时期,然而在两百多年后的1275年,蒙古帝国的南下大军席卷长沙城时,数百位书院学子走出书斋,挥戈上阵,最后大多数人为国捐躯,这便是湖湘文化的正统血脉与本土气质。

大约五六百年后,岳麓书院涌现出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刘坤一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顶尖人才,可谓灿若星辰。

刘义军之所以选取岳麓书院这段往往被人忽略的历史横断面,用律诗固有的厚重笔墨加以渲染,目的是形象地告诉读者,一千年来湖湘文化的纯正血统是亘古不变的,也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七律巧妙地植入了一些极具文化意象的典故,例如濂溪、岳麓槐市、赫曦台、朱张渡等,增添了作品的历史分量,还不着痕迹地化用了近代国学大/师王闿运的一副名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把另一位湖湘文化源头人物、正统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设置为了这首诗的第二人文背景。作者与身俱来的文化自信与驾驭咏史诗的娴熟技巧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刘义军最不吝笔墨的还是一批让人仰视的湖湘文化人物,他几乎为在中国近代史上独领风/骚的湘籍人物一一塑像:曾//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毛//东、彭//怀、贺/龙、罗荣桓等等,不一而足,这里赏析其中一首七律《咏嗣同》。

横刀一笑撼昆仑,热血头颅万世尊。

仁学佛光开境界,维新时务挽乾坤。

通眉奇骨神州泪,剑胆琴心易水魂。

燕市回天已无力,法华寺外月沉昏。

阅读这首诗须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否则很难进入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认知领地,因为这首诗的文化容量配置超大。

首联化用了谭嗣同的绝命诗《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颔联概括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两大成就,一是留下了融佛学与哲学于一体的学术著作《仁学》,二是推动光绪皇帝实施戊戌变法,功败垂成。

颈联两句,第二句容易理解,即用通俗古老的意象烘托全诗的悲情氛围,第一句则需要展开说明。

这要从谭嗣同写过的一首七律说开去,其诗《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倾情抒发了仁人志士血气方刚的英雄气概: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賸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其中奇骨,指非凡的形体相貌,一般比喻圣贤之人,典出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讲瑞》,唐代诗人张谓亦有诗为证: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通眉,指两眉相连,亦为非凡之相。唐代李商隐撰《李贺小传》,形容李贺有通眉相貌,后来通眉一般指李贺,谓其英气逼人,才气过人。刘义军也借用了这一典故,将谭嗣同喻为非凡之人。

刘义军诗的尾联中燕市指京城,法华寺在这里则有两重深意:一是戊戌政/变前夜,书生气十足的谭嗣同曾到法华寺专程拜访了表面上具有改良形象的清廷重臣袁世凯,以争取他对维新变法的支持,但老谋深算、见风使舵的袁世凯为了自保,最终投向了保守派代表人物荣禄,事后谭嗣同曾扼腕长叹;二是京师城内的法华寺距离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只有三公里左右,这里借用佛教意象,暗喻具有慧根与佛缘的谭嗣同引颈后的僧格升华与灵魂超度,已抵达月色昏沉的彼岸,虽回天无力,却升/天有道。

这首咏史诗的思想深度非比寻常,其艺术性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刘义军对近代湖湘文化的漫延与虚张也洞若观火。晚清的历史裱糊匠、曾长期担任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其实是深受湘军文化浸润的末世政/治家,他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成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的麦田守护者,然而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

刘义军的七律《叹鸿章》就诠释了这一历史逻辑,说明作者的历史观不是狭隘的、封闭的,而是放射性的,具有前瞻意识和反思气质。

百尺楼高意气飞,投师戎幕接玄晖。

捻兵烽起天兵扰,南战尘收北战归。

一炮功名洋雾散,半生心力马关微。

湘乡死后湘阴卒,糊裱河山剩合肥。

这首七律与其说通过勾兑稀释李鸿章的诗句,对其一生做了公允的评价,不如说是对湖湘文化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一次嘎然熄火的深刻检讨。

湘军曾一度救清廷于水火,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去世后,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湘淮联军的创建者)也步入残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清帝国覆/亡的历史程序亦无法更改,并进入了倒计时,其潜台词是洋务派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们即将谢幕,维新派和革/命派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一大批新时代的湖湘文化巨人已经出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现象,就是著名湘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定义的近代历史的新陈代谢规律。任何一种活跃的地域文化都具有自我扬弃、自我嬗变、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湖湘文化亦不例外,这也就是刘义军给出的标准答案。

三、尺度:精准的中共党史边界


放眼当代诗坛,红色党史题材入诗已成为创作常态,这是国情所决定的,对于许多体制内的诗人来说,这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一种文化责任。刘义军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刘义军诗词百首》中涉及党史题材的诗词至少有三四十首之多,但他的这类作品与众不同,在创作手法上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构筑了一道独特的红色诗词风景。

具体而言,刘义军找到了一条将红色党史与诗词艺术有机融合的创作路径,并且精准地界定了诗化红色党史的艺术边界。

首先,刘义军的这类作品与司空见惯的老干体咏史诗保持了理性距离,其实,党史题材的咏史诗距离老干体永远只有一步之遥,稍失分寸,略有偏差,就可能被贴上老干体口号诗的标签,显然刘义军比较恰当地把握好了这一分寸。例如他的七律《西柏坡》用丰/满的意象,磅礴的气势,饱满的抒情,诗化了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一个党史横断面。

太行西扼势如弓,自古滹沱水美丰。

黎庶喜分新土地,河山欲换旧时空。

纵横万里三棋局,经纬千秋两作风。

回首京门迎考路,百年犹不负初衷。

西柏坡是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东在这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主持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准备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这首七律颈联所表达的内容,用两句诗容纳如此丰厚的历史内涵,说明作者具有非同一般的史料提炼水平与概括能力,其中三棋局是借代,两作风是特指,比喻精当,对仗工稳;至于首联则用比兴手法展示了太行山的雄伟与滹沱河的丰盈两个独特的地理文化意象,喻示锦绣江山即将回到人民手中;颔联递进呼应首联,虚实结合,上联实写,下联虚写,说明古老的中国将迎来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尾联昭示中国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共//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赶考迎考,交出合格的答卷。

全诗景深宏阔,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全然没有诗坛流行的老干味。在这方面,刘义军无疑为众多的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创作党史题材诗词的参考模本。

其次,党史入诗既要避免老干味,又要善于处置敏//问题,这不仅仅需要较高的政策水平,更需要一种阅史说史的审视智慧。众所周知,红色党史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但也充满暗流与诡异,有些内容多说一句就可能触碰红线,因此尺度的拿捏,分寸的掌握尤其需要睿智,刘义军在这方面可称高手。

刘义军用独特的审美鉴史视角为十大元帅每人写了一首七律,至少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见过任何一位诗人做过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坦率地说,这十首作品不是无懈可击,亦存在瑕疵,但整体上可称佳构,是一组成功咏诵著名党史人物的诗词精品连环画。这里仅就刘义军诗化处理其中几位元帅与毛//东复杂的历史关系做一简略分析。

刘义军的高明之处,是善于在每首七律的尾联对主人翁在党内斗争中与毛//东的微妙关系做画龙点睛式的精道点评,是名副其实的点到为止,类似国画的留白手法,给读者留下相当大的思索空间。

《彭//怀》的最后两句是谁识庐山真面目,韶峰乌石两烟云,既有诗意,又有内涵,堪称佳句,前句用意象并化用苏轼的诗句,代指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怀因上万//书批评大//进而蒙/冤,后句则从庐山顺势过渡到另外两座山,即韶山与乌石山,韶峰代指毛//东,而乌石山距离韶峰仅十几公里,是彭//怀故里的一座山峰,近在咫尺,同属湘潭,山势相连,烟云与共,极具文学象征意义,让人陷入沉思。

 一代枭雄沉北漠,可堪残照识权奸这两句诗一看就是写林//的,历史镜头定格在1971913日的外///温都尔汗,家国之外,大漠之上,残阳之下,青史可鉴,均为画外之音,还不动声色地借用了柳永词的意境: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一个纵深的红色党史长镜头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林/彪是忠是佞的历史结论亦不言而喻。

《贺/龙》的尾联是长恨人间莫须有,忍看胡子旧音容。贺/龙是中国人/////的主要缔//者之一和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者。他早年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曾编入中小学教材,毛//东在延安时亲切地称他为贺胡子,可惜在文//中被迫/害致死,其罪名均为莫须有的不实之词。斯人不再,音貌长存,不着一个赞美之词,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出身绿林的党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西路茫茫夕阳望,将军有泪是祁连。这两句诗也是既有无尽的诗意,亦有无穷的韵味,还深藏着1937年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魂断祁连山下的一段悲壮、悲惨的悲情往事,但是这段历史的很多细节和局部真相在党史研究领域一直讳莫如深,难以展开,徐//前元帅是当年西路军的总指挥,由于背上了这一历史包袱,在以后的党内生活中极为低调,这种历史负重伴随了他的一生。西路、夕阳、泪痕、祁连,这四个意象浓缩了一位开国元勋泣血的心路历程。

以上用意象集群臧否重要党史人物的技法颇为高明,微言大义,实乃春秋笔法。

第三,刘义军之所以能够用文学的尺度精准地界定红色党史的叙事边界,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从毛///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诗中有不少意象、语言、句式和用典,都直接来源于毛///诗词,其实回望中国革命历史,毛//东的诗词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咏史诗,而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刘义军有一组七律《重读毛//东诗词》,就是他学习消化毛//东诗词精髓的心得之作,化用毛诗意象,重构党史景观,信手拈来,匠心独运。且看这组诗的《戎马倥偬》(之二):

青山踏遍马蹄轻,欲晓东方雪地行。

浩渺黄洋闻战角,奔腾赤水出奇兵。

六盘漫卷西风烈,万里长征北斗明。

看缚苍龙挥手处,红旗插上石头城。

诗中的每一句或每一联都间接引用了一首或几首毛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不是集句,胜似集句。

首联化用了毛///的《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与《忆秦娥·娄山关》中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及《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的三重意象,容量之大,镶嵌之巧,令人叫绝。

颔联植入了毛//东《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战争场面,并添加为全诗的初始历史背景。

颈联则嵌入了毛//东《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具有革//浪漫主义色彩的广角镜头,以及七律《长征》所展现的艰苦卓绝的历史情境。

尾联同样融入了毛//东的两首诗词,一是上面提到的《清平乐·六盘山》,为实化,二是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为虚化。

一言以蔽之,刘义军从毛///诗词中精心撷取了一组历史文化意象,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毛//东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和人民//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画卷,在这里波澜壮阔的党史与经典诗词的意象合成了一条清晰的红色艺术边界。

四、原点:私藏的口述历史珠玑


口述史亦称私人史或口碑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口述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热门学科,哥伦比亚大学当时成立的口述史研究室是其滥觞之地,主要职能就是收集整理、编辑出版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资料,也称之为回忆录,曾提出历史三峡观点的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可以视为中国口述历史的主要开创者,他在上个世纪中叶先后帮助顾维钧、胡适、李宗仁、张学良等历史人物,分别记录整理出版了口述史著作《顾维钧回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和《张学良口述史》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各级人民政协内设的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也是从事这一工作。

后来口述史逐渐走向民间,很多普通人也开始记录整理自己的重要经历(例如与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交集)和家族兴衰,以及自己的成长史,近年来很多人都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时代的变迁和微观历史的社会剖面。

其实,以诗词作为载体记录人生履历和心路历程,也是一种口述史、私人史,刘义军就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刘义军诗词百首》中约有四分之一是写个人经历的,都倾注了掏心的真情,并提炼出了切身的感悟,无疑是作者人生的宝贵收藏,其历史线索主要由四个履历原/点链接而成,即江西泰和(血脉起点)、湖南长沙(生命起点)、湖北武汉(求学起点)、广东深圳(事业起点),形成了诗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私人史的完整链条,在这条红线中,一个是虚点(泰和),三个为实点,可看作是作者私藏的一间精神三味书屋和一页袖珍的个人成长史。

刘义军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湖南长沙人,但他的祖籍地却是江西省泰和县沿溪镇仓岭村,寻根问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刘义军自然也有这种体验,他的七律《回泰和》就仿佛是一坛启封的酱香型陈酿,历久弥珍。

暮雨晨云赣水悠,卅年快阁再登楼。

望随仓岭归情怯,行到沿溪感物愁。

樟竹旧山人老去,江天新景我来游。

紫薇白凤风轻处,且就清茶蜀口洲。

以泰和当地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的意象集群,表达作者对祖籍地的深情眷恋,是这首七律的艺术特色。北宋诗人黄庭坚曾任泰和县令,在任上写过一首七律《登快阁》,其中有一句诗脍炙人口快阁东西倚晚晴,刘义军将其意境融入诗中,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浓度,接着以景寓情,借景抒情,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这是私藏在诗人骨子里的文化遗传基因与心中的精神图腾。

诗人对自己的出生地长沙有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因为这里是他生命的原/点,也是他走向更广阔人生舞台的起点,更是他的人文秉性的养成之地,当年考上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定格在了永恒的记忆里,《初别长沙》的依依不舍之情居然别致地融入了两篇著名散文的感人情境,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是台//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报喜邮车到院前,叮铃清脆正华年。

雏鹰自在追云去,老树殷勤挂肚牵。

二月樱纷花烁火,三湘枫落梦回田。

每逢目送催肠断,从此儿孙背影传。

对故乡的记忆不仅仅是城市的古老和繁华,还有最具乡愁文化意象的小吃,七律《橘子洲夜》既化用了毛//东诗词的丰富意境,也由衷地礼赞了星沙古城的现代化风貌,更巧妙地将长沙的两个知名小吃品牌文和友茶颜悦色嵌入诗中,将湘菜的色香味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便是诗人记忆里永远抹不掉的乡土文化味道。

浪接衡阳向岳阳,沉浮今又问苍茫。

金龙腾起中流水,红雨吹开万木霜。

两岸楼云追日月,一江灯火照沧桑。

茶颜悦色文和友,歌舞星城夜未央。

 刘义军是在武汉读的大学,在那里完成了本科学业,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是在他人生画板上留下的文化烙印却是深刻永恒的,他的七律《忆母校》便是注脚。

青葱跃上少年头,爱作登高望远游。

满眼朦胧湘水月,一怀萧瑟珞珈秋。

诗心有待乘黄鹤,铁塔无缘落白鸥。

四载东湖烟雨梦,樱花时节总回眸。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链接了楚文化的久远历史,因为在清代之前,湖南湖北都属于湖广行省,作者从长沙到武汉求学,并没有感到明显的文化隔膜与反差,相反的是,眼前的珞珈山、黄鹤楼、东湖、樱花等武汉的城市意象集群,仿佛都如梦如幻地浮现在朦胧的湘水秋月之上,不禁让人蓦然回首,南望湘云,居然水天一色,原来湘鄂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文化地理的分野,这分明是一幅具有意识流色彩的风物长卷。

这首诗的颈联典化了李白《江上吟》诗中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的辽阔情境,其中衍生的铁塔无缘落白鸥一句的深意值得玩味。铁塔这个特殊意象实际上是作者人生棋局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而振翅的白鸥是作者的一种自诩。

刘义军大学读的是电力系高压电专业,求学期间常会留意观察珞珈山畔、东湖岸边的高压线铁塔,流连徜徉、踟躇徘徊、沉思冥想,思考着专业的价值与文化的真谛,久而久之,做出了作者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那就是弃理从文,盘旋的白鸥最终没有落在母校的铁塔上,而是逐渐完成了一个工科男向人文知识分子的华丽转身。

深圳是大鸾腾飞、青云直上之地,更是人生圆梦之城,刘义军研究生毕业后也选择来到了深圳,为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贡献了青春,经过多年打拼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已把深圳视为第二故乡。《梅林山除夜书怀》便是作者人到中年创作的一首抒发了特殊乡情的七律,第一句就融进并悟出了苏轼名句月落庭空影许长的意境与况味,这是一种自在的心安,一种闲适的淡定,一种欣然的超逸。

月朗窗空束影徐,梅林八载隐书庐。

曾登秋岭惊鸿雁,每望春潮羡锦鱼。

白鬓催年情未了,丹心入夜岁难除。

欣闻山外东风发,一片青云任卷舒。

作者在深圳梅林居住工作多年,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寄托,与第一句一样,最后一句诗也借用了元代诗人胡衹遹的名句一片闲云任卷舒,只是把字改成了字,但一字之改,意境已全然不同,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所坚守的儒家文化的自信和对深圳这座造梦之城的拳拳服膺。

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均化用古诗名句表达传递作者的万千思绪与寄籍乡情,可谓别出心裁,因此将一片青云任卷舒作为这篇评论/文章的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总之,浏览《刘义军诗词百首》,既是品诗,也是阅史。诗可以载史,史可以凝诗。诗咏历史,不是美化,而是浓缩;史化诗词,并非勾兑,而是酿造。他用意象聚焦历史的精彩,用历史增添诗词的厚重,为咏史诗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创作标本。每个认真读完《刘义军诗词百首》的读者,都会从中获益,打开这扇窗口,你就可以尽情领略那道用诗词艺术、历史画面和思想感悟合成的独特人文风景。

 

202267日于深圳大梅沙听涛阁

 

作者简介:

高源:曾任湖南省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湖南文史》主编,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现任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湖湘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深圳市诗词学会顾问。

 

 

在线人数:1168今日访客数: 62775今日页面浏览量: 130698总页面浏览量: 104198812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