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秋国 1967年生,大学毕业,潍坊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兼学术委员,合编出版《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故障码解析》等专业书籍,合编新韵诗集《新花集》,出版个人新韵诗文集《足迹》(72万字)。诗词作品多发表在《中华诗词》《潍坊诗词》《小杜牧诗刊》《心心诗刊》等刊物和网络平台,获2022年度“盛世华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
古异韵字的探究任重而道远,反复比较这些异韵字古今音韵和用法,对理解、欣赏和吟咏古诗词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对新韵的普及也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前面,在《古韵论道之古异韵字诗例解析(一)》《古韵论道之古异韵字诗例解析(二)》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古异韵字中部分单音字音韵变化和古今使用方法的差异,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多音字古今音韵和用法的变化。
有些字,在今天是多音字,在平水韵中也是多音字,也有部分是单音字,它们大部分古今含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或者相似,但是,有些古多音字的含义或者使用方法已经不同,有的恰恰相反,现举部分例证并加以解析,供大家参考。
同样,因篇幅所限,针对每字的具体不同情况,仅仅示以几例,特此说明。
1、“那”字
那,今音有三种读法,分别读作nà(做代词、连词用,此用法最为广泛)、nèi(意思同nà,用于口语)、nā(用于姓氏)。
古拟音(同前,古代汉语的拟音比较复杂,因为古代音谱多已失传,当时许多字的准确读音已经无从考究,故,在古汉语研究中,各家拟音略有不同,从当代语言的大众化考虑,本文只能用现代汉语拼音来拟似读取古代汉字的读音,称谓“古拟音”,以下皆同),至少有四种读法。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入果攝部,泥母组,一等开口字;《唐韵》《广韵》标注有“诺何切”,《集韵》《韵会》标注有“囊何切”,《正韵》标注有“奴何切”,皆从音傩(nuó)。故,《平水韵》入下平五歌,读作nuó(并见王力先生之《王力谈诗词格律》64页),其意类似于现代的副词,用于加强语气和情感,唐代诗歌中多用此意,如本节例1、2、3等。也用于当时的地名,如《说文解字》中说:西夷国安定有朝那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也用于当时的姓氏,如《广韵》注有:西魏有那椿。
又《广韵》《正韵》标注有“奴可切”,《集韵》标注有“乃可切”,从音娜“nuǒ”,上声,皆标注:何也。故,入《平水韵》上声二十哿时,应读作“nuǒ”,常用于表示疑问,同现在的“哪”字,如本节例4、5等。用作此意时,宋朝中后期,“那”与“哪”逐渐通用。但是,翻阅学者们对历代韵书的研究和《康熙字典》的训释,在两宋及以前的官韵中,“那”字没有现代汉语“na”这种读音,甚至清代的官韵《佩文诗韵》也没有将“那”“哪”两字的现代汉语拼音“na”列入“六麻”韵,也没有列入“二十一马”韵和“二十二祃”韵,即使晚清戈载的《词林正韵》也没有说下平五歌能和九佳六麻通用、上声“二十哿”“二十一箇”与“二十一马”、“二十二祃”通用或者部分通用,却特别强调“五歌独用”。另一方面,由于宋词可以用方言和口语入韵,可能受赣语(nǎ)、粤语(naa5)、潮州语(ná)、客家话(nǎ/lǎ)等方言的影响,其读音也发生变化,“na”的读音逐渐普遍开来(见“哪”字解析),语音演变过程与“哪”类同,在民间已经广泛使用。元朝时由于中原及北方音韵的大范围普及,分化明显,《中原音韵》将其纳入“家麻”韵,标注为去声(nà)(读nuó时,将其列为十二哥戈韵),至明代,官韵《洪武正韵》将其纳入“十五马”韵,韵部同“麻”,标注为上声(nǎ)。至近代逐渐摒弃“nuo”的读音,现代汉语“那”“哪”的读音中已经完全摒弃这种读音,且“那”“哪”两字的字义明显不同,已经不能混用。
另,《广韵》标注有“奴箇切”,《集韵》《韵会》《正韵》标注有“乃箇切”,从音哪(nuò),语助也。故,《平水韵》入去声二十一箇时古拟音应读作“nuò”,作用类似与现代的代词和语气助词,用于指代或加强语气作用,多带有无可奈何的意味,如本节例6、7等。
在古代诗词中,尤其是在宋词中,本人意见,在不影响涵义和韵律的前提下,“那”也可以读作“na”,如本节例8、9等。
古音中,“那”字还有一种读音,叶“怒故切”,音怒。《说文解字》中说:本作,俗作,诗词中罕见使用。
例1、韩愈《祖席》“淮南悲幕落,而我独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王力先生注:“那”读nuó)
例2、陆游《书愤五首·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注:以上两例中,如果“那”读成仄声,则都犯孤平矣!
例3、崔涂《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此例中,如果“那”读成仄声,则不合拗句补救,出律矣!
例4、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5、王观(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例6、杜甫《夜归》“… 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注:此诗通篇押仄声韵,如果读成平声,或按照现代读音,则都落韵了。
例7、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此例中,如果“那”读成平声,则犯“失替”之病矣!
例8、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9、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例9中,如果把“那”字读作平声,则出律,就不合词谱了。
2、“哪”字
哪,今音有五种读音,nǎ(表示疑问)、na(语气助词,如“同志们哪”)、nǎi(同nǎ,用于口语,如哪个、哪天)、něi(同nǎ,用于口语,如哪棵树?哪帮人?等)、né(如哪吒,中国古代神话里的神仙)。
古拟音,最早见于宋代《集韵》,标注三种读音。
其一为“囊何切”,音傩(nuó),哪哪,傩人之声。故,《平水韵》入下平五歌时,拟音应为nuó。受方言(如客家话、粤语、潮州话等)“ná/nā/nǎ/lá/lǎ”等读音的影响,在宋代中常被某些诗词应用,如本节例1、2、3、4等。《平水韵》中无此音。
其二为“乃箇切”,音奈(nuò),本作那,语助也;
其三为“乃结切”,音涅(nìe),用于人名,如咄哪,《平水韵》去声中已经没有此音,诗词中这两种读音也罕见使用。
《平水韵》入上声二十哿时应读作“nuǒ”(官韵),表示疑问,也读作“nǎ”(方言),如例5、6等。
古韵书中,该字常与“那”字通用,至近代,分化较大,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已经不能通用。
例1、辛弃疾《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例2、释慧性(宋)《颂古七首其一》“外道怀藏宝镜时,世尊良久为高提,浑哪良马窥鞭影,不觉全身陷铁围。”
例3、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簟铺湘竹帐垂纱。醉眠些,梦天涯。一枕惊回,水底沸鸣蛙。借问喧天成鼓吹,良自,为官哪。…”
例4、辛弃疾《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注:如果以上示例中,把“哪”读成普通话中的仄声,则都落韵矣!
例5、黄庭坚《次韵题粹老客亭诗后》“客亭长短路南北,衮衮行人哪得知。惟有相逢即相别,一杯成喜只成悲。”
例6、毛泽东《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3、“胜”字
胜,今有两种读音:shèng、shēng(肽的旧称)。
古拟音有五种:该字原本是腥臊的“腥(xīng)”字,《说文解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标注为“桑经切”,皆曰:“胜,犬膏臭(xiù)也”,意思是说“胜”字的本意是指狗肉的腥味;又《唐韵》《广韵》标注为“识蒸切”,《集韵》《韵会》标注为“书蒸切”,皆音“shēng”;又《广韵》《集韵》《韵会》标注有“诗證(证)切”,音“shèng”,去声;另,古代还有“qìng”“xìng”等读音,诗词中罕见使用。
综合上述分析,《平水韵》入下平十蒸时,按照施向东先生音韵理论,读作shéng,按照王力先生注音为“shēng",意思是能承担,能承受,能胜任,或者用作“用尽”讲,本节例1、2、3等,此用法与现代不同;入去声二十五径,作超过、胜过等意思讲时,读作shèng,如本节例4、5、6、7等,该用法与现代相同。
例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此例中,如果把“胜”读成仄声,则不合词谱,出律了。
例2、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此例中,如果把“胜”读成仄声,则犯“失对”和“失替”两种诗病。
例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注:此例中,“胜”为“用尽”之意,“不胜”为“没完没了”之意,如果把“胜”读成仄声,也犯“失对”和“失替”两种诗病。
例4、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例5、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例6、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例5、例6中,如果把“胜”读成平声,则出律,不合词谱。
例7、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此例中,如果把“胜”读成仄声,则犯“失对”和“失替”两种诗病。
4、“教”字
教,今有两种读音:读去声时,读作jiào,一般作“使、让、教导、教育、宗教、教化”等意思解;作阴平声时,读jiāo,作“把知识传授个别人,如教唱歌、教识字”等意思解。此字,古代使用方法与现代使用方法相反。
古拟音,也有两种:《广韵》标注“古肴切”,《集韵》《韵会》《正韵》标注有“居肴切”,音交,皆平声,故,《平水韵》入下平声三肴时读作jiáo(依施向东音韵理论,王力先生标注jiāo),用作“使、让、教化、教育”等意思,此意使用最多,如本节例1、2、3等。
又,《说文解字》、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集韵》标注有“古孝切”,《韵会》《正韵》标注有“居效切”,音较,令也,见母组字,去声,故,《平水韵》入去声十九效时,读作jiào,一般用作“上所施,下所效也”,即“上行下效”解,或者作“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解,如本节例4、5、6等。
例1、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例2、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例3、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注:例1、2、3中,如果把“教”字读成仄声,皆犯“失对”“失替”两种诗病。
例4、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此诗中,如果把“教”字读成平声,则犯“三平尾”。
例5、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注:此诗中,如果把“教”字读成平声,则犯“失粘”“失对”两种诗病。
例6、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此五律中,如果把“教”字读成平声,则犯出律之病。
5、“看”字
看,今音有两种读法,去声时读作kàn,一般意义上多读此音。入阴平时读作kān,只用作“守护”“看护”“看押”解。
古拟音有多种,包括现代的以上两种读音,但用法与现代不同。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唐韵》《说文解字》等标注有“苦寒切”,《集韵》《韵会》《正韵》标注有“丘寒切”,并音刊(kān),《说文》解释:睎也,《博雅》解释:视也。故,入上平十四寒时读作kān,其本意是用手搭在眼上向远处看,有“目视”“遥望”之意,也作“细看、观赏、欣赏”等带感情色彩的持续目视动作解,如本节例1、2、3、4、5、6、7、8、9、10等。
又,《唐韵》标注“苦旰切”,《集韵》《韵会》标注有“墟旰切”,《正韵》标注“祛旰切”,皆音刊,去声,故《平水韵》入去声十五翰时,读kàn,只强调目视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或者作为词句中的领字,则多读此音,如“看书”“看花人”“看不见”“看病”“看大夫”“看伙伴”“看红妆素裹”“换看今朝”“醉里挑灯看剑”等等,如本节例11、12、13、14、15等。可见,其用法与现代多有不同。
另,《说文解字》解释:“音倝(gàn),声也”,《康熙字典》中有“叶苦坚切(qiān),音牵”、“叶苦甸切(qiàn),音牵,去声”等读音,这些读音在诗词中罕见使用。
例1、白居易《望月有感》“…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例2、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例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注:以上三例中,王力先生注释为:kān,(见《王力谈诗词格律》),此处如果把“看”读成仄声,则犯“失粘”“失对”“失替”三种诗病。
例4、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例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例4、例5中,如果把“看”读成仄声,则犯“失对”“失替”两种诗病。
例6、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7、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例6、例7中,此处如果把“看”读成仄声,则犯“失替”诗病。
例8、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例9、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例10、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例8、例9、例10中,如果把“看”读成仄声,都落韵矣。
例11、苏轼《西江月·重九》“…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例12、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例13、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仅借篱落看秋风。”
例14、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例15、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例11、例12、例13、例14、例15中,如果把“看”读成平声,则皆犯三平尾了。
6、“论”字
论,今音有两种:入阳平时,常用作名词,读作lún,如《论语》等;入去声时,作动词、副词、连词时,作“分析、说明、评定、衡量、按照”等意思解时,读lùn。此字,古代使用方法与现代恰恰相反。
古拟音,《说文解字》《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皆标注有“卢昆切”,《集韵》《韵会》《正韵》还标注有“龙春切”,《切韵》《广韵》标注“力迍切”,音伦,平声,故,《平水韵》入上平十三元,读作lún,在诗词中一般用作“分析、说明、评定、衡量、按照”等意思解,如本节例1、2、3、4等;又《切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标注有“卢困切”,去声,故,《平水韵》入去声十四愿,读作lùn,在诗词中一般作名词用,如本节例5、6、7等。此字的用法类同于“教”“看”等字,与现代用法多有不同。
例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例2、杜甫《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似对阮生论。”
注:以上两例中,如果按现代意思把“论”仄声,则都落韵了。
例3、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例4、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例3、例4中,如果按现代的意思,把“论”读成仄声,则犯“失替”“失对”之病矣。
例5、杜甫《晚晴》“…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时间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例6、马戴(唐)《过野叟居》“…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自著养生论,无烦忧暮年。”
注:例5、例6中,如果按现代的意思,把“论”读成平声,则都出律了。
例7、袁宏道(明)《感事》“…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此例中,如果按现代的意思,把“论”读成平声,则犯“失对”“失替”之病矣。
7、“思”字
思,今普通话一般读作sī,另音saī,专指多须的样子。
古拟音,至少有三种读音:
《切韵》《广韵》《韵会》标注有“相吏切”,去声,音四,故,《平水韵》入去声四寘时,读作sì,多作名词解,如本节例1、2、3、4、5、6、7、8等。
《说文解字》《切韵》《广韵》标注有“息兹切”,名本“容也”,《集韵》《韵会》标注有“新兹切”,《正韵》标注有“息移切”,音司,故,《平水韵》入上平四支时,读作sī,多作动词用,如本节例3、9、10、11等。
又《康熙字典》训释标注“桑才切”,音腮,多须貌。故,《平水韵》入上平十灰韵时,应读作“sāi”,同“腮”,指胡须浓密,诗词中罕见应用。
例1、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例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
注:以上两例,王力先生注音“sì”,(见《王力谈诗词格律》),做名词用,此诗如果把“思”读成平声,则都犯“失对”“失替”两种诗病。
例3、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注:此词中,“思量却是”中的“思”,作动词用,应读作sī;“无情有思”中的“思”,做名词用,应读作sì,此处如果读成平声,则落韵矣。
例4、孟浩然《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注:此诗属于古风,押仄声韵,此处“思”做名词用,如果读成平声,则落韵矣。
例5、韩愈《晚春二首·其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例6、张嵲(宋)《墨梅》“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注:例5、例6中,“思”皆做名词用,如果读成平声,则都出律了。
例7、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注:此诗中,“思”字应读成仄声,但是读成平声,也不犯诗病,因为它处在本句第三字位置,可以不论,但是意思不同,这是一种特别的巧合。
例8、宋戴复古《黄岩舟中》“满船明月尽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注:此诗中,“思”做名词用,应读成仄声,如果读成平声,则犯“失粘”“失替”诗病了。
例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注:此诗中,“思”做动词用,应读成平声,如果读成仄声,则犯“失对”“失替”诗病了。但是《春江花月夜》题材上属于入律古风,在此只作为探讨。
例10、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此诗中,“思”做动词用,如果读成仄声,则犯“失对”“失替”诗病了。
例11、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为五绝的折腰体,其中“思”字同样做动词用,应读作平声,如果读成仄声,则出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