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当人工智能秒成诗,诗人何为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当下,人工智能可以秒出诗作,甚至能模仿人类诗歌的文体和风格,成为文坛热议话题。尤其是今年1月,深度求索最新开源模型DeepSeek-R1发布后,其低成本、高性能的特性让更多人体验到人工智能的强大,也引发诗歌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写出好诗?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有没有研究价值?诗人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邀请国内知名诗人、评论家、学者等,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诗歌创作的碰撞与融合。

主持人:肖煜

嘉宾:霍俊明 《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郁葱 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江合友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

肖煜: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方面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尤其是DeepSeek问世,刮起一股人工智能写诗旋风。它不仅能在短时间内生成符合审美标准的诗句,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模仿特定诗人的风格,并注释说明它的创作思路。您尝试过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吗?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

霍俊明: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写”和“创作”诗歌,而只是“模仿”和“生产”诗歌,这实际上是程序化流水线上的一个数字化、智能化工种。确实,在DeepSeek出现之前,写诗机器人“小冰”“小封”“九歌”只是引起了诗人以及大众的兴趣,它们并不成熟的类诗歌文本,反倒是引来诸多诗歌界人士的批评。而DeepSeek却大为不同,其模仿写诗的能力以及算法升级换代的程度,已然达到令诗人和专业编辑都瞠目结舌的地步。

对之前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文本,专业编辑并没有产生过多焦虑和原创判断危机。但随着DeepSeek的出现,人工智能对诗歌以及其他文学样式已经产生重要影响或挑战,尤其是其生成的文本较此前有了近乎质的变化。可以说,DeepSeek改变了诗歌以及文学场的惯性力量。即使是刊物的专业编辑,有时也很难对人工智能化的诗予以准确判定。由此,人工智能对刊物以及编辑的冲击已成为事实。

最近,我尝试输入相关指令,让DeepSeek去生成相应的诗歌以及诗歌评论。平心而论,有的文本是令人满意的。你设定的方向和要求越具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就越完善。甚至,让它模仿不同诗人风格去生成同题诗时,显然它的阅读量、风格认识、经验总结、技术归纳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体诗人和评论家。下面是DeepSeek模仿欧阳江河风格所生成的关于“人工智能”主题的一首诗歌:

算法的花园

在代码的密林深处/我种下了一颗种子/它生长/蔓延/沿着二进制的河流/开出零与一的花

电流穿过硅基的血管/在晶圆的迷宫里/寻找着出口/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电子的震颤

记忆在云端飘浮/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雪/覆盖了所有的昨天/我们站在数据的荒原上/等待着一场/没有温度的日出

机器学会了哭泣/用像素编织泪水/在虚拟的镜子里/我们看见了/自己的倒影/正在慢慢融化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花园/每一朵花都在盛开/每一片叶子都在凋零/在永恒的循环中/我们既是园丁/也是囚徒

当最后的程序停止运行/当所有的光都熄灭/在黑暗的深处/我们终于听见了/那最初的/心跳

这可以看作是一首不错的诗作,它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理解也比一般人要深刻。但是,如果将欧阳江河的《宿墨与量子男孩》与这首人工智能生成的《算法的花园》比较,后者在思想深度、语言复杂度以及技术难度上明显存在缺陷,机器思维的痕迹比较明显。最近,臧棣在微信朋友圈说:“前日有朋友转来一个黑粉聒叫,臧棣已被人工智能超过,即将欲哭无门。其实,超过了又怎样?何况还没超过。诗,最后拼的是审美感觉。”

郁葱:人工智能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一定冲击,但这改变不了文学创作的本质、规律和特质。文学创作是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是人内心的折射。写诗就是写自己,写自己对人、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和感知,写人性与人的情感。指望人工智能完全进入甚至替代一位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几无可能。再一点,谈到人工智能模仿诗人的创作风格,那终归还是模仿而不是创作。但我想,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今后的诗歌创作由于诗人们避免雷同和“撞车”,可能会越来越个人化,越来越情感内倾。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忧。

江合友:对于旧体诗,从我个人使用感受来说,人工智能作诗在速度上无与伦比,在语感上比较成熟,对于类似平仄格律这样的形式规范掌握得较好,其一字一句都有海量的数据库支撑。黄庭坚曾感叹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处”,面对DeepSeek作诗,我也不免有类似的感触。但仔细推敲人工智能生成的诗词,就能发现其存在模式化、平面化的缺点,内容缺少创意,没有感发力量。从当下DeepSeek所能达到的诗词水平来说,在技术上确实超出了人类平均水准,但与诗词高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挑战是真实存在的,在诗词领域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如何应对?如何共生?这些全新的问题已经摆在诗人面前。

人工智能诗歌价值何在?

肖煜:能否从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创作活力等方面谈谈目前诗歌创作现状?

郁葱:近年来是中国诗歌最为繁盛、风格最多样、成就最显著的时期。对于诗人来说,艺术创作的空间逐渐增大,社会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心态趋于平和,生存张力扩大。生活的多元促进了艺术的多元,更多诗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诗歌立场、成熟的创作心态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创作氛围和姿态更松弛、更包容、更平民化。从整体上说,这种现状对于诗歌的繁盛是有益的。当然,如同我们看到的,艺术的多元也会带来泥沙俱下,但诗歌创作的特点就是参与人数众多且参差不齐,相信时间会淘洗那些伪劣之作,而将经典留存于世。再有,艺术的多元使诗坛不可能再出现一两个所谓能够代表整个诗坛的诗人,这也是诗歌成熟和繁盛的标志之一。

江合友:我是做旧体诗词研究、创作和评论的。目前旧体诗词写作呈现不断升温的态势,作者群体不断扩大,作品数量更是呈井喷之势。旧体诗词凝萃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新时代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写作、阅读和评论方面都有庞大的人群。从创作理念上说,比较显著的是新旧之争,围绕要不要创新形成争论,但主流观念还是主张要守正创新,在尊重和学习旧体诗雅正传统的前提下,力求写出新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风貌。

霍俊明:试图全面谈论当下极其复杂的诗歌创作现状不太现实,而据此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片面的。无论是刊物、媒介、技术还是生产、传播、评价,无论是流派、立场、主义还是语言、修辞、技艺,当下诗歌生态的复杂性已然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需要提醒的是当下的诗歌在重要诗人以及重要文本的生产方面并不乐观,也就是“质”与“量”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对于当下诗人普遍降低的“思想难度”以及“美学难度”,我倒是深感忧虑,而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各种诗人在自媒体和短视频上的狂欢。

肖煜:DeepSeek推出后,出现了类似“用DeepSeek快速掌握诗歌创作技巧”的教程。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能否给他们提供参考,激发更多灵感和创意?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有没有研究价值?对诗词创作的多样化有没有帮助?

霍俊明: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会有所帮助,它提供了相应的创作模板。

人工智能生成的诗肯定有其研究价值,它自身也是对人类诗歌经验予以总结、模仿的结果。就现代诗和古诗词创作而言,人工智能对后者的冲击会更大,也会覆盖更多的诗词爱好者。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格式化和定型化的,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最为擅长的部分。

江合友:真正做到在创造性层面去写诗词,没有太多捷径可寻。无法想象诗词水准大大低于DeepSeek的人,能够熟练运用它来为自己服务,或者能进行人机共创。只有人的能力超越了机器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共创,产生有一定价值的文本。DeepSeek将来可以成为诗词写作的助手,为高水平的作者服务。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识别文本垃圾。机器能解决数据的问题,但诗词所承载的人文性内容,机器是无能为力的。

从本质上说,诗学是人学,诗是人的主体性的文学呈现。人工智能写诗的根本问题是主体性的缺失,它没有感情,没有温度,没有灵魂。人工智能作诗当然有研究价值,但研究的指向是如何充分挖掘其算力优势,在文本制作上充分发挥其潜能。这种研究严格意义上说不是真正的诗学研究,而应归入技术研究的范畴。

人工智能有利于诗词创作的多样化。比如,以博学自矜的诗人要反思已有的创作路径是否仍有价值,人脑的记忆容量和算力在人工智能面前太渺小,以广博的学问组织起来的诗词文本不会再获得以前的荣耀。人工智能逼着诗人去寻找新的路径,去开拓新的艺术空间,这样才能继续保有诗人的荣誉。

面对人工智能,诗人何为?

肖煜:面对人工智能,诗人的优势是什么?

郁葱:人工智能是技术,文学创作是艺术,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诗的本质和价值简单说是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把人与自然做一种艺术的诠释,这就是诗。诗歌要触碰不可言说的那些文字,我对人工智能做到这一点表示怀疑。

霍俊明:随着阅读、写作、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二流三流的平庸诗人会被高阶的人工智能化诗歌文本取代或覆盖;而对于人类诗歌史来说,伟大的诗人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共时体,永远都不会被时代更新所取代。

江合友:诗人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突出的主体性,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具备的。校量利害,善用所长,是诗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必须有的自觉意识。不要妄图与人工智能比试学问和算力,而应该发挥出主体性的优势,在形式完善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表达真情实感,将诗词强大的生命力更好地呈现出来。

诗歌有很多特性,比如思想性、抒情性、音乐性、建筑性、传播性等,但其本质是人的独特生命状态的发现和表达。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诗歌的本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当代巨量的诗词作品有价值的可能并不多,因为它们大都体现出主体性缺席的集体面貌。人工智能的发展逼迫我们去反省:符合格律,能够完篇,文从字顺,这些人工智能都能迅速办到,你还想继续这么写下去吗?这样写还有价值吗?

肖煜:您认同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吗?人机协作会不会重塑文字内容生态新格局?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创作与人类创作的关系?

霍俊明:我们知道刊物以及编辑对所有稿件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原创性、多种可能性以及作者不可替代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而以此为标准,人工智能生成的诗以及人机协作的诗,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原创性、情感性以及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人工智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它也只是模仿、学习的产物,它只能是总结以往的诗歌写作经验,而不可能创作出具备独创、情感以及生命力的诗歌。

过于借助技术,人类的诗歌会没有任何情感和生命的成本,写作作为程序化的生产会变得更加快速、廉价和平庸。人的写作与人工智能的写作将出现并行发展与交织的状态。在此情势之下,诗人可以时时参照、比较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诗歌以及评论,以此来深度思考人的写作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也探究一下人与机器在诗歌以及文学上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郁葱:我不认同,也没有想过。我有自己写作的思维方式和语境,没有考虑过人机协作进行创作。

江合友:人机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重塑诗词内容生态,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诗人有可能超越大脑知识储量的限制,去探索生产全新内容,写作的边界可以延伸到以前无法想象的远处。比如左思《三都赋》在西晋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其文本突出的两大优势是形式难度高和知识储量大:以骈体行文写成大赋,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将魏都、蜀都、吴都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积淀充分展现出来,非学识杰出者莫办。但在人工智能海量的数据库里,最不缺的就是知识。人工智能最善于掌握的就是纯粹形式的运用。人工智能会挑战我们的诗词认知,从而改变我们的诗词写作观念和鉴赏立场。可以想见的是,一个全新的诗词生态格局会逐渐形成。我想,我们不应去思考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创作与人类创作的关系,而更应该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协作融合,去探索和建构诗词写作的全新生态。


转自《河北日报》

在线人数:1287今日访客数: 40449今日页面浏览量: 54694总页面浏览量: 122502810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