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沈华维:认清诗词生态新变化 抢抓诗词发展新机遇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认清诗词生态新变化 抢抓诗词发展新机遇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沈华维访谈

《燕赵诗词》杂志社记者冯浩雪


“生态”本是生物名词,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都是由许多生态因素综合而成,比如阳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类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共同对生物发生作用。诗词事业的发展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它的兴衰成败、繁荣发展是其内在生命力和诸多外在条件和因素的集合体。诗词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所谓诗运即国运,国运兴则诗运兴。格律诗词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诗词事业经历了由复苏、复兴到全面振兴的发展局面,中华大地上诗词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为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种诗词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各方面来分析。

从宏观诗词生态环境来看,发展诗词的大气候有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诗词也在百废待兴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复苏复兴的步伐势不可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诗词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引用诗词经典,带头作诗填词,批评纠正一些地方中小学课本中减少诗词的短视做法。中办、国办于2017年1月引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诗词”,放在了突出位置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诗词已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社会的主流媒体,全社会读经典、读诗词、传播诗词已成风气。各地政府主导的诗词创先工程及各种诗词活动、诗词大赛丰富多彩,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以中华诗词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和设施建设越来越精致,发表平台和出版事业越来越红火。这种中华文化自信和繁荣发展的大背景,是促进中华诗词事业发展极为有利的条件,必将助推诗词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微观诗词生态环境来看,诗词事业总体形势全面向好。改革开放以来,诗词界有四件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推动了诗词事业的复苏、复兴和全面发展。一是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使传统诗词从自发的、民间的活动,进入了有组织、有指导的有序发展阶段。中华诗词学会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组织。截止2020年底,全国所有省区市和香港、澳门地区都成立了诗词学(协)会,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地级市、百分之六十的县级单位都有正式注册的诗词组织。二是1994年7月《中华诗词》杂志的正式出版发行,促进了中华诗词的创作繁荣,并带动、催生了全国各地、各行业近千家诗词刊物破土而出,激发了广大诗人和诗词爱好者的创作热情。2020年底中华诗词学会有近四万名会员,诗词爱好者遍布全球超过三百万人。据估算每天创作的诗词作品超过8万首。三是1995年5月起中华诗教的稳步推进,以诗词“六进”(即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为抓手,形成了地方党委重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注重社会效果的局面,使传统诗词走下高端、融入时代、切入生活,促进了诗词事业的普及与提高。四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参与研制,2019年7月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颁布试行的《中华通韵》,助力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华通韵》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由国家层面组织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官方韵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除了以上几条外,就诗词界整体而言,诗词组织领导层和会员的年龄结构、诗词的创作导向、诗词的活动方式、诗词的传播手段、诗词组织的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积极的、健康的变化,这些积极变化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宽松的诗词文化生态,引导诗词事业向着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诗词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发展局面,为诗词组织和诗人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树立机遇意识。对诗人个体而言,一个人的创作黄金期也就那么几年,一晃就过去了。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诗人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把个人的情到感融入时代洪流中去,努力学习,勤奋创作,出精品,攀高峰。

二是要努力践行诗人的使命。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诗人是文艺工作者的一部分,也应当勇于担起这种使命。传统诗词作者都不是专业诗人,大多不为稻梁所谋,不为生计所迫,是自寻快乐,自愿奉献,有的还要倒贴经费。虽没有任务要求,没有创作压力,但也应主动拿起手中的笔,努力践行诗人的初心和使命,留下自已的时代印记。

三是要远离浮躁,潜心创作。一个诗人能够站得稳、行得远,最根本的是用作品说话。当前,传统诗词作者很多,作品数量也很大,可惜精品力作不多。诗词是精神产品,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佳篇警句,都是诗人呕心沥血铸就的。现在诗词发展的环境很好,作品发表的渠道很多,传播的平台很广,社会不会限制和埋没人才,也不会限制和埋没好作品。只要我们肯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的苦功夫和韧劲,或许能够写出好作品来。

当前,诗词生态环境总体向好和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都来之不易,凝聚着几代诗词人的心血,要倍加珍惜。如今能写诗,或者能被称作“诗人”是件很荣幸的事。我们不能把写诗纯粹看成是个人的事,自娱自乐;也不能把诗词当作玩具,拼凑文字游戏。诗人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潜心创作,勇于创新,勇攀高峰,让中华诗词唱响新征程。


转载自《燕赵诗词》公众号

在线人数:599今日访客数: 6196今日页面浏览量: 14515总页面浏览量: 7532746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