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王罗方:悉心体察是写好诗词的关键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悉心体察是写好诗词的关键

作者:王罗方


受职责驱使,本人最近一段时间认真反复的读了一些诗词曲赋联作品,并全过程参与两次精品评审,收获很多,感慨亦多。综合分析诸多脱颖而出佳作的精彩和未被选中者的遗憾,最深刻的感受是:悉心体察是写好诗词的关键。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一般习惯于从诗词的社会功能角度去理解孔子的这段话,百度上就是这样定议的,这并没有错。但我现在觉得也可以从诗词创作诀窍的角度去把握这句话。兴,就是要产生了每种兴趣兴致,有写作的冲动。观,就是观察。想写好诗词你就得观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类历史的潮起潮落。群,就是要有一群诗友,相互学习,相互激荡,相互理解发挥。怨,就是发出感叹——不一定是哀怨,也可以是赞叹、惊叹、叹服、叹惋。如果作这样的把握,孔子的这段话可以如此断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读几遍不难看出,孔子是在传授作诗的诀窍。再认真读几遍,我们还会发现,贯穿于兴、观、群、怨的一条红线就是“体察”二字。所谓体察,就是“体会省察;体验观察”。不体察就不会产生“兴”;光观察不体会就不会将外在表象内化为思想;一个群里的人互不激荡,不体察别人的心情诗境,这个群就死的,不起任何作用。怨即是心声,不观察体会自然就没有想法,也就发不出心声。

以上这些道理,似乎被讲滥了,甚至于被讲烂了,已经无需多讲了。然而,许多当代诗作却反复告诉我们一个无情的事实:“少于体察”恰恰是当今诗词界的挑战性难题,是许多当代诗人不自觉或不愿意跳脱的桎梏。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各种信息排山倒海般席卷世界,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无时不刻被海量的网络信息裹挟着。我们似乎不需要作任何体验,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根据网络提供的“视频、图片、描述、体会”写出一首诗词。这种轻松感成就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诗人不具备的,哪怕是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这种狂想诗仙也完全想象不到。我们自然应当庆幸当今科技发达形成的高度文明局面,但是,我想大声疾呼:作为诗人决不可以浸淫其中,以至不能自拔。放眼当代,诗词曲赋联作品浩如烟海,却没有几件能够被人熟识。有些作品初看很像那么回事,要情景有情景,要驰想有驰想,要狂放有狂放,要深沉有深沉。但是,只要你用心多读两遍,就会感觉到作者完全没有把自己置身其中,他只是把网络资料当成了自己的体验,把他人的感动捡拾成自己的心澜,并由此发出似是而非的感叹。这种经不起灵魂考问的诗词是一种披着华丽文字外衣的空壳,感动不了自己,感动不了别人,更不可能具备教化社会的哲学意义,没有任何诗性价值可言,纯粹是在玩文字游戏。应当承认,每个诗人都有玩文字游戏的时候,包括我们景仰的诗圣诗仙都写过不少戏作俚作应制之作,这正好说服诗词除了兴、观、群、怨外,还有一个“游戏人间”的功能。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写好诗词,写出好的诗词”。

悉心体察才能情景交融,诗由景出,景在情中。例如我们口熟能详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王之涣把自己的哲学思维直接写成了彼时彼地登鹳雀楼的情景剧,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悉心体察例子。再看一首元代蒲道源的《点绛唇·赋野荼蘼》

玉蕊珑璁,绕篱盈树知谁种。碧云堆重,化作飞琼洞。句挽春衫,袅袅珠缨弄。风微动。行人飞鞚。更着清香送。

野荼蘼,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一种灌木,茎上有钩状刺。花白色,有香味。果串生。诗人在悉心观察了这种花木的生物学特征后,把它比作成一位俏皮大胆而又羞涩可爱的怀春少女。你看她形象姣好(玉蕊珑璁、碧云堆重),美如飞琼仙子,而又野性十足(绕篱盈树知谁种)。一位帅哥路过,她大胆的勾挽春衫(有钩状剌),又羞涩的捏弄头上的珠缨(串生红果),正在情动之时,闻有人声(风微动),赶紧逃避(行人飞鞚),但不会忘记更着清香送。蒲道源不把这野生荼蘼细细观察个遍,又怎能够想出此等优美的词句来呢,又怎能够把这种很不起眼的灌木幻化成怀春养眼的少女吗?显然,他是在现场体察出来的。值得提到的是,蒲道源并非等闲文人,他曾被征为翰林编修、进应奉、迁国子博士。他一个封建仕大夫都能够低腰俯身与小小植物对话,我们现代人更应当主动亲近自然体察事物。

中华诗词学会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本来就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做派,这两年我们劳心费力挑出了很多已经层层过关的诗词的毛病,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作者缺少悉心体察把事物写得不真切。这里略举数例:

例一:

鹧鸪天·韶山采茶女

春到韶峰冒嫩芽,三湘姐妹采新茶。云翻锦绣红如火,叶织罗裙碧似纱。

勤致富,善持家。贤良赢得四邻夸。晚来小坐岚烟里,恰是山头一朵花。

这首词初看不错,得分不少。但细究起来就有问题了,一是把“三湘姐妹”直接赋予韶山采茶女,指代过泛;二是“云翻锦绣红如火”的场景不符合春天茶山的状况;三是把“锦绣”写成“如火”这种纯粹的红色,实在的些说不过去。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现场体验,可以断定他是凭想象写出来的。

例二:

浪淘沙·红棉

羞入绮罗丛。高干摩空。倚天照海醉顔红。脱尽江南儿女态,不嫁东风。

春事苦匆匆。心事谁同。贞姿一任火云烘。合向越王台下住,那辨雌雄。

作者想写出木棉这种高大花树不同于一般花草,同时具备“热情浪漫”和“刚正挺拔”的别具一格品性,并由此寄托自己的情怀,确实很有意思。可是作者没有细致观察木棉的生理生态特性并由此有根有据的生发出情愫来,而是被韵字牵住了思路,一会儿“不嫁东风”,一会儿“春事苦匆匆”,却没有想到木棉花是3一4月盛开,花期很长,海南省的花期可以延至十月。于是场景错乱,思绪混糊,最后还写出了“不辨雌雄”这种不明就里的结尾。

例三:

感恩节思祖母

穿帘星灿若慈眸,梦觉思渊一枕秋。

燕子多情知我意,衔来新月作归舟。

显然,作者完全没有体察感恩节的况境。感恩节是11月28日,立冬已经好久了,夜晚只能捂在被窝里“梦觉”,窗帘也该拉得满满的,这“穿帘星灿”和“一枕秋”自何而来呢?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不真实感。

例四:

建筑民工

工棚低矮入霜寒,夜数繁星怕影单。

还是锄禾那双手,种成大厦到云端。

这首诗本来写得很好,意思也很不错。但是作者没有了解到:这几年建筑民工的食宿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部委明文规定,民工住宿处必须有空调热水,必须符合通风采光和安全标准,否则不许开工。显然,作者是根据以往的观感写成的,与现实有了很大差别。社会变好了,你再把温情写成苦情,肯定不行。也许有人要说,我看到的那个工地就是这么个“工棚低矮入霜寒”情况,这就涉及到了主旋律与高格调的问题了。大家心里明白,不用多说。

也许还有人要说,诗人的思路是自由浪漫的,没有那么精准,不能用科学的尺子去衡量。我想说:再怎么狂想,也必须置根于现实。完全没有来由的狂想是立不住脚的。

应当提到的是,以上四例都是精品筛选中曾经过关斩将的较好作品,虽然被淘汰了,但还是获得不少专家的点赞。我之所以拿这些来说事,只是想说明悉心体察的重要性。

我有一首词,写退休归农生活,是自己挥锄舞铲栽芹种韭体察出来的,自己觉得有趣有味,饱含对新时代的情意,在这里供大家批判:

蝶恋花·归农四载回首

幸也归农山泽住。小院疏篱,弄个挥锄处。植韭栽芹还种芋,些微技术凝情愫。

四载倾心朝复暮,壮骨丰肌,引得邻人妒。听有流莺诗不负,临窗忽尔萌新句。

如何做好诗性体察,我提四点建议。

1、走出去寻诗。诗是寻出来的,哪怕是十分熟悉的场景与事物,想为之写诗,也一定要到现场去触景萌情。古今中外的诗人大多是旅游的好手,因为他需要寻诗。对于那些不可能亲近观察的物事,我们一定要尽量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把握其科学要义。例如黑洞,黑洞是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的一种极其致密的天体,它通过强大无比的质量产生无比巨大的引力,吞噬周边的一切,连光也无法逃脱。写黑洞的诗,你就必须在天文学知识海洋中游弋一番。

2、风筝式联想。强调体察,其实就是要在把握情景物事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的翅膀,借现实联想出自己的感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诗性联想与科学联想存在很大差异。科学联想往往是直线的明白无误的;而诗性联想虽然有根据可理解,但却是曲性的、纷乱的,甚至是飘忽不定的,有点像四维空间里的联系。我把这种状况比喻为风筝式联想。风筝必须有线牵着,但却可比自由飞翔,了无挂障。它的飞翔依据就是那条线的系绕处。因此她并不会乱飞。

3、情浓时奋笔。写诗最好情浓时,把情绪酝酿到了炽烈的程度,诗词就是一泻千里的情感韵律,轻而易举可以获得。情感酝酿到位了,喧泄的标的就定了,选字造句就有了明确方向,就不会被韵字牵住思维,踏入陷阱。

4、放冷后修改。刚刚写出来的诗词,呼呼冒着创造性思维的热气,你是很难改动的。修改需要将诗词放冷一段时间,最好还有一两个挚友品味一番你的大作,摇唇鼓舌谈一番读后感,你可能就会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甚至于你当时特别得意的字句也是需要修改的内容。这可能正是孔夫子说“群”的妙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听取他人的评议,也需要用心体察,不然你是听不进去别人意见的。

现在我们都入了诗词群,一般都有几个群,有的入了十几二十个,可以说有点滥了,但这些群的议诗功能发挥得不好,或者说根本没有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有的诗人听不得别人对他诗词的不同看法,这很不好。我们精品委员会弄了个“七嘴八舌”群,专门议论别人的诗词,凡是提供进群诗词的,都会“七嘴八舌”一番。一些自愿提交进群的诗词作者,在接受一番评议后都觉得很有收获。我自己写了一首赞郭嵩焘的五言,放到群里请大家评论——所有提交进群评议的诗词都隐去了作者姓名,收到很多很好的意见,悉心体察后修改了几处地方,在这里一并提供给大家。

评议修改前:

赞我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

孑然行夜者,宇内第几人?

斗宿罗胸次,葑菲作宦身。

驻英书《使纪》,差法恰精神。

料见潮流起,吾侪愧望尘。

评议修改后

题郭嵩焘

孑然行夜者,第一数斯人。

斗宿罗胸次,风言薄宦身。

重洋书《使纪》,故国老精神。

百载潮流后,吾侪尚望尘。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湖南省诗词协会顾问)



在线人数:1453今日访客数: 21209今日页面浏览量: 37961总页面浏览量: 112783517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