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吴楠点评胡少杰诗章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吴 楠 先 生 简 介

吴楠,1981年生于北京。《仁美诗词》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



自 题

胡少杰

独卧深山如病虎,

诗心一发梦飞扬。

凡人莫看残身朽,

我自逍遥醉且狂!


【吴楠点评】胡少杰的这首七绝读罢,印象最深者,莫过“病虎”二字。且看作者以病虎自喻。须知,病虎毕竟是虎,只是病着;虽然病着,但终究是虎。病若康复,依然是百兽王;若不得痊愈,却也曾留下虎啸,足以气震山林。虎,总是独来独往,纵使染病,想病愈,还是要靠自己。这不仅关乎坚强,更关乎坚韧;不仅关乎坚韧,更是生命意义之所在。是的,作者要生存,更要生活;要用仅有的右脚趾驾驶着自己的铁牛“走”出窑洞,更要把日子过得生龙活虎、勃勃生机。所以,此诗是自题,自喻,也是在用生命实践来说明:要看清自己的小宇宙,那里有无限潜力;要藐视疾病,才能领略另一番天地。未经历这等苦难的“凡人”,焉能懂得“醉且狂”!


斗病魔

胡少杰

挫骨又抽筋,

残身烈火焚。

何曾心色改,

志气破千钧。


【吴楠点评】疾病的症状有一万亿种,每一种都很难受,何况是症状的叠加。所谓“挫骨又抽筋,残身烈火焚”。得过大病的人都会理解,求生是人的本能,更何况是“志气破千钧”之人。直面病魔,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还要重视,需科学的治疗方法,综合的治疗方案,但最根本的,还是不放弃。作者要活下去,要希望,要明天。正是“逆风而驰,大风过后,会发现世界是新的”。故而,直面病魔,当心色不改,才能迎来九死一生后的脱胎换骨。小诗短短二十字,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无比顽强的人。他战胜了病魔,更是战胜了自己。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境界。


浣溪沙·秋思

胡少杰

万丈阴云细雨微,又逢黄叶冷风催。孤心不奈起秋悲。

细想前生谁是我?妄言来世我将谁。吟词一阕梦千回。


【吴楠点评】这阕小词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一份哲思。上片不是简单的即景,而是独特的生命体验。闲闲引出了下片的“前生谁是我,来世我将谁”。作者于此只作敲问,并未作答。终以“吟词一阕梦千回”作结,自然地发人深思。了解胡少杰的人一定相信,无论前生,来世还是当下,他都有一种陕北人一脉相承的朴素和执着,一种不屈服命运的英雄情结。当下在战斗,前生也在战斗,来世亦如是。苏轼曾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只是,人生是一场美梦。斗士的梦是壮美的大梦,况且这梦要一千回!


春 醉

胡少杰

半醉清宵独未眠,

钟声若水远无边。

世上尘烟才几缕,

皓月当空亿万年。


【吴楠点评】这是一份空明的境界。作者在半醉半醒间,伴着钟声的渐远渐轻,进入了极致的静谧。忽而,月光入户,一切释然。若说月光的亿万年也只是短暂,相比之下,人世不过一缕尘烟,那么,生命中的痛苦就更算不得什么了。《南华经》有言:“嗜欲深者天机浅。”作者能在此夜洞察天机,正说明作者有一颗赤子之心。而拥有赤子之心正是诗人的共性。莫道诗是无用的,相反,诗是一种思想,可以启迪心灵,使人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作者的人生境界从此更上了一层楼。


解 梦

胡少杰

哪般缘故谪凡尘,

二十三年若有因。

达则兴邦安社稷,

贫应养性善平身。

无疑陋巷无穷乐,

最向东坡最好春。

解得庄生迷蝶梦,

谁能不作梦中人。


【吴楠点评】开篇两句即颇有深意。一个“谪”字,透露出作者的不甘,傲骨和豪气。一个“若”字,暗示出作者在冥冥中已感受到了命运。于是,“济天下”与“善其身”统一在了作者的理想中。济天下的过程即是在善其身,善其身的同时也离不开济天下。于是,身处窑洞,用脚写诗的小少杰,也会有无穷的乐趣,笑指东坡,那里有最好的春天。作者贫而不困,用脚趾书写诗意生活,保有着乐天的心态,精神的富足。且看你我都在梦中,还在梦中解梦,“人生如梦”的意义真是值得再三品味。回顾整篇,首联是“真”,颔联是“善”,颈联是“美”,尾联是大觉悟。通首七律层层推进,至结尾掀起高潮,于一气呵成中剖析事理,体悟人生。


过 年

胡少杰

热热腾腾不觉香,

清清冷冷最寻常。

此时明月将休息,

我作人间那道光。


【吴楠点评】过年的热腾不能让作者感到年味的香浓,但来自诗词界来自社会的多向关爱让他心暖。作者习惯于冷冷清清的孤独中静思,这并非“小我”的孤独。当明月将息,刹那间,作者从灵魂深处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我作人间那道光”。七字结句是心灵顿悟,是仁美宣言,是不可遏制的光明出现。那道光要补明月之不足,要普照人间。那道光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大我”的孤独。如此,作者又过了一年,长了一岁,又体悟了一次孤独,更上了一层境界,字里行间充满了勇敢和力量。读《最向东坡最好春》,从胡少杰的身上,读者欣慰地看到一位残障诗人虽身残志坚但乐观温暖的蜕变过程:从渴望得到外界帮助,到内心自助在传统诗词的海洋中徜徉,吸取生命营养,再到渴望实现生命价值去帮助他人。这个世界是多么需要这样的诗,多么需要这样有温度的人!


转自《瞿塘潮诗评》公众号

在线人数:1215今日访客数: 77712今日页面浏览量: 127388总页面浏览量: 14247790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