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12日至15日,宿州市诗词学会组织部分会员分别到埇桥区芦岭镇盛圩子烈士陵园、栏杆镇石相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曹村镇桃山抗战烈士事迹陈列馆,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 周年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在芦岭盛圩子烈士陵园,大家冒雨肃立于烈士纪念碑下鞠躬默哀。纪念碑如利剑般刺破苍穹,碑身上由张震将军题写的“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9个大字,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凝重。
纪念馆里,泛黄的照片定格着烈士们年轻的面庞,锈迹斑斑的步枪诉说着战斗的惨烈,残破的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眷恋,对张震将军与盛圩村民的鱼水之情。1941年11月,时任新四军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到宿东一个叫小秦家的村庄,主持召开由宿东地委、宿东游击支队、宿东独立团、宿东大队和联庄会等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会后沿沱河向西转移,夜宿盛圩子村西头一座四合院里,房东是新婚的盛维藩、孔秀英夫妇。谁料想拂晓时遭遇日军包围。孔秀英不顾个人安危,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带着张震将军及部分与会人员,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熟路,成功渡过沱河向北突围。这次战斗,造成包括警卫连长石绍亮在内的31名战士牺牲。日本人撤退后,盛维藩招呼乡亲们帮忙收殓烈士遗体,其中18人安葬于盛圩村西。后来张震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
在栏杆镇石相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曹村镇桃山抗战烈士事迹陈列馆,大家深情地回望着80多年前,当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这片土地,无数宿州儿女为保卫家乡、保卫乡亲挺身而出,筑起血肉长城。他们或许是稚气未脱的青年,或许是肩扛家计的农夫,却在国难当头时,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用生命守护着家园的尊严。
活动现场,大家将对先烈的崇敬与对和平的珍视融入字里行间,以笔墨寄哀思,用诗句颂英雄,深情地吟诵了《缅怀抗战英烈》《铭记历史》等原创诗作。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开展此次活动,旨在让广大诗词爱好者铭记历史,不忘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激励更多人铭记抗战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安徽省诗词学会 编辑:唐宗福
初审:李明科 终审:邹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