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周啸天诗话001期:诗教说到底是一种美育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师 简 介

周啸天 四川省渠县人。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有《中国绝句诗史》《简明中国诗史》《诗词赏析七讲》《诗词创作十谈》《周啸天谈艺录》《啸天说诗》(6册)《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周啸天选集》等,主编有《唐诗鉴赏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历代分类诗词鉴赏》(12册)。

001 期

(节选1-25)

广义的诗教,不是教人做诗,而是教人做个诗性的人。诗教的鼻祖是孔子,《论语》中没有一首孔子的诗。眼界高的人,往往不肯措手,不肯枉抛心力,止于想得到的好。然而孔子最是诗性之人。

诗教说到底是一种美育。它教人读诗、爱诗、懂诗,而并不要人人都成为诗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而不说“小子何莫做乎诗”。孔子不做诗,孔门弟子也不做诗,但讨论起诗歌来,都有很高的见地。他们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诗性的人。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再美的音乐也是没有用的。”而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具有一对音乐的耳,以及一双慧眼。(阎肃词:“借我一双慧眼吧”。)换言之,就是培养其审美直觉的能力。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何谓“温柔敦厚”?一言以蔽之,近人情耳。故张问陶云:“好诗不过近人情。”

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诗教的作用超过“思教”。冯小刚谈电视剧拍摄理念,曰:有意义不如有意思。写诗亦如之。所谓意义,即思想教育。所谓意思,即审美教育。此之谓“诗可以兴”。审美教育,莫如诗教。

在我看来,《声律启蒙》的重要性不亚于《三字经》,更不用说《弟子规》。可以教儿童认识汉语之美,领略平仄思维与对仗思维的魅力,领略母语的魅力,从而由于热爱母语而热爱家乡、民族和祖国。背得一段也好。

奥登说:诗的功用无非是帮我们更能欣赏人生反过来说,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普陀山的普济寺有一块匾额曰“与乐拔苦”,就像是这话的缩本。

诗使人以审美态度观赏人生。郑家诗婢一个说“胡为乎泥中”,一个说“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时,就消解了涂炭之苦。杨子荣见座山雕,答“天王盖地虎”曰:“宝塔镇河妖”,就化险为夷,作用相当于对诗,有游戏的意味。

李后主之词超越词人一己之利害,把一切众生伤逝的悲哀都写出来,也就帮助众生承担了人生的痛苦。所以王国维说他:“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只要是诗人,必有慈悲的一面谭元春评曹操:“此老诗中有霸气,而不必王;有菩萨气,而不必佛。”“有菩萨气,而不必佛。”也便是诗心深契佛心的一转语。

一一

“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一二

“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也是一块金币的两面。所以,“诗可以怨”,其于佛心,虽不中亦不远矣。

一三

诗词学会要谈诗词,不可越俎代庖,忘了本等。将近来读到的惊艳之作,与人分享,即善莫大焉。

一四

诗者,释也。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或为之苦恼,或为之困惑,或为之激动,或为之神往,“心有千千结”。须释而放之,纔能复归宁静,复归圆融。故白居易曰:“泄导人情。”释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观之,诗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一五

在通常情况下,诗心归诗心,佛心归佛心,无须混为一谈。诗的立场是执着人生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态度是通向彼岸的,满足人们的灵魂需要——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唐诗高处往往通禅。或者说,诗心深处,往往契合佛心。

一六

有一种观点认为,喜悦会影响诗的深度。王蒙说:“我二十二岁以前也是这样想的。而我后来的经验与修养是‘泪尽则喜’。喜是深刻,是过来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请问,是‘为赋新诗强说愁’深刻,还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深刻呢?是泪眼婆娑深刻呢,还是淡淡一笑深刻呢?”

一七

诗的方法,也通于禅。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禅宗则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一八

诗才,是从阅读中产生的。读到什么份上,纔可能写到什么份上。读到见了诗家三昧,不写则已,写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笔即有健语、胜语、妙语,而无稚语、弱语、平缓语。

一九

什么是诗人?我有一个定义——凡用全身心去感受、琢磨人生而又有几分语言天赋的人,便有诗人的资质。

二十

一个诗人有两个琢磨,一是琢磨生活,二是琢磨语言,两个琢磨都到位时,写出的东西“不摆了”。

注:不摆了:四川方言,有了不起的意思。

二一

只琢磨语言,不咀嚼生活,会失之浅,(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失之油滑。只琢磨生活,不推敲语言,会失之粗,所谓字词句不到位。粗浅,非诗之至也。反之,是深细,是精深。

二二

作者一要妙悟,二要饱学,三要不端架子,四要不落俗套,五要文白兼善。天机清妙而学富五车者,偶尔为之,便成妙谛。

二三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苏联读物,书名叫《我看见了什么》。对这本书我只记得十来页内容,却非常喜欢这个书名。因为它符合我的一个写作理念,就是: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是从看书中得来的,写作水平取决于“我看见了什么”。

二四

我有一句话,是依照孔子的一个句式造的一个句,就是“读也,写在其中矣”。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人生体验,就是人的写作能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人的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二五

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阅读生活。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相同。你不能拥有别人的生活,那么,通过阅读,你能间接地获得别人的生活经验。所以阅读是非常的重要,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在线人数:976今日访客数: 20882今日页面浏览量: 48203总页面浏览量: 79694881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