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凌泽欣:杜甫的显赫家世与出身及其对杜诗的影响‍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凌泽欣



  

凌泽欣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华辞赋》编委,重庆钓鱼城诗词楹联研究院院长、诗书画院院长。曾任重庆市政协委员,合川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等职。做过童工、苦力、小贩和嘉陵江畔的纤夫;当过插队知青、农中教师及公营公司老总和私营企业老板。自幼拜师习诗,出版《中华诗词格律及写作常识讲义》《凌泽欣诗词三百首》《凌泽欣诗稿》《对联入门》等册。

 

 先说杜甫父系中对杜甫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他祖父杜审言和十三世祖杜预。

杜预(公元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司马昭的妹夫、司马懿的女婿,杜甫的第十三世祖。仅此而论,杜家就堪称京兆世族,时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到杜甫这一代,韦杜二家尚有通婚记录,杜甫的妹妹就是嫁与“韦杜”韦家的,唐代的韦应物、韦庄就是这个“韦”氏家族所出来的诗人。

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军事家。他对法律、经济、天算、工程都有研究,是《左传》专家,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更有“杜武库”之号,“武库”指十八般兵器库,也用来称誉知识广博的智者。由于他文武双全,是史上最早被文庙武庙双祀的大咖,据说直到雍正二年(一说明代)对于入选文庙的标准有了更改后,才将诸葛亮请入文庙供奉,始打破杜预独尊文武双庙的记录。杜甫十分崇仰他这位始祖,杜预是他的理想人物。杜甫有很深的望族情结,这与唐代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自魏晋以来强调郡望、攀比门第的士族风气有关。杜甫在诗中曾多次表示他的家族地望,以显家族荣耀。在他的《祭外祖祖母文》中有“京兆杜甫,谨以寒食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外王父母之灵”之言;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中又言:“京兆杜甫,敬以醴酒茶藕鲫之奠。”杜甫诗中亦常有“杜陵野客”或“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等自称,皆表示他是京兆杜预一脉。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曾特地到杜预墓地首阳山下住过一段时间,写了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言道:“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月日,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

他晚年在荆楚漂泊时,也常想到杜预,在荆南颂卫伯玉《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的诗篇中吟道“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表达的意思也是卫伯玉镇守荆州是继承的杜预事业。之后,他在衡州想北去襄阳时,也是因为想到“吾家碑不昧”,为杜预“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的两块纪功碑而行。杜甫“许身契稷,致君先舜”的忠君思想就是受到杜预的影响。杜预历任晋司隶校尉、征南大将军、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当阳侯等职。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杜预是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他除了坚持武备之外,还大兴教育、水利、农耕事业,因而被时人称为“杜父”。何为“杜父”?这与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的故事有关。这二人先后做过南阳太守,他们深入田间市井,关心民间疾苦,重水利,轻税赋,兴仁政,安良诛暴,体恤贫贱,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之利,深得百姓爱戴,时人敬称“召父”“杜母”,谓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这个典故即由此而来。我曾受中华诗词学会史诗集卷之征,于2022年3月31日写过一首《题召父杜母图》

喝牛犁谷雨,引灌轧车声。

百姓田园乐,汉家仁政清。

杜诗询减赋,召父问深耕。

井屋炊烟袅,依依鸡犬鸣。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公元645年-708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脍炙人口,编入《全唐诗》以及衡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诗多为五言律,其笔力健拔,格律工整,意象丰沛。他与李峤(音:桥)、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地位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是五言格律形式的奠定者。但沈、宋的律诗很少写到十韵以上,而杜审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就长及四十韵。排律到了杜甫手里,得到更大发展,元稹赞其为“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杜甫对其祖父诗歌水平的评价很高,在赠合川铜梁洞闾丘和尚诗中曾有“吾祖诗冠古”之句。杜甫习诗就是受到了他祖父的影响。杜审言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进士及第。官任隰城尉,转洛阳丞,后贬吉州司户参军。之后又任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因依附张易之、张昌宗,与宋之问、沈佺期等同时被贬,流配峰州(今越南境内)。不久召还,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杜甫父系祖上自杜预以下做过朝迋命官者达二十三位。杜甫是杜预的儿子杜耽一脉,这一脉到杜甫就有十一代为官。杜耽为晋凉州(甘肃武威)太守;杜耽的儿子杜顾为晋西海太守;杜耽的孙子杜逊为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襄阳,是襄阳杜氏的始祖);杜逊的孙子杜乾光为齐司徒右长史;杜乾光的儿子杜渐为梁边城太守;杜渐的儿子杜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刺史;杜叔毗的儿子杜鱼石为隋获嘉(河南)县令;杜鱼石的儿子杜依艺为唐监察御史、巩县令(并将杜家迁居河南巩县)。杜依艺的儿子杜审言为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杜审言的儿子杜闲为唐朝议大夫、衮州(山东)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杜甫是杜闲的儿子、杜预的十三代孙,任过工部员外郎。以上杜氏世系依刘孟伉《杜甫年谱》所载,冯至《杜甫传》所述则没有杜顾、杜渐曾任公职的记录。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言道杜家自杜预以来,“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杜甫的父亲杜闲在泰山脚下做兖州司马时,年轻的杜甫曾登上兖州城楼写下了《登兖州城楼》一律: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探究杜甫的母系更为显赫,可称皇亲国戚。

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就是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的二儿子义阳王李琮。李世民可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帝王。

杜甫外祖父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就是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

一般人都晓得杜甫的祖父是大诗人杜审言,其实杜甫的外祖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就是崔融(公元653年-706年)。崔融的母亲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崔融的长女就是杜甫的母亲。“(杜甫)其母出身于清河崔氏,系崔融之长女。”(见刘孟伉《杜甫年谱》)

崔融是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诗人、文学家。崔融也是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中人。他是个“考霸”,也是当时的一支大笔杆。他曾因连续八次中举,得到当朝太子李显的重用,聘其为侍读,专为东宫撰写文书。武则天封禅泰山碑文,李显推荐崔融写成,武则天十分满意,重赏崔融,使他名噪一时,平步青云,做了中书舍人。

唐朝科考入仕是很难的事。经过很严格的考试,仅从数万名考生中选出数十人。且考中的进士都不可能即时授职,要看他参加考试的是“常举”或是“制举”。所谓常举就是每年定期一考的常规考试,考中进士后,朝廷也不会授职,还要经过吏部的组织考察,有的人等好多年也得不到任用。比如著名诗人张继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考中进士,两年未得任命,郁郁离京,在东遊苏州时写下了千古名绝《枫桥夜泊》。直到九年后的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张继才被录用为员外郎在征西府中供遣,后任检校员外郎继升检校郎中,最后任盐铁判官。因此,要得到朝廷授用,考生们还会在“常举”高中后,继续参加“制举”考试。所谓制举考试则是不定期举行的由皇帝出题的特别考试,以作国家选拔急用人才之务。制举考中者可立刻任用。王维参加常举科考高中后,做了官位较低的太乐丞。而他的弟弟王缙参加制举科考高中后,则任了宰相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融竟然连续参加了八次制举科考,而且次次考中。可见其才华非同寻常,他是朝廷的大笔杆,后因撰武后哀册(又称哀策,是颂扬帝王、帝后、皇妃生前功德的韵文)耗费心力过度而绝笔身亡。崔融还是近体格律奠基者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文镜秘府论》有“崔氏新定诗体”或“诗格”之谓。

杜甫的岳父杨怡是司农少卿,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副部长。

杜甫祖上显贵赫赫,但也异常坎坷。世人于其祖父杜审言的品性也颇有微词。

杜审言和沈宋在致力于完善格律形式,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后世有所推崇。沈宋以前,律诗多有粘贴之失,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格始于规范。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他们主要是在永明体诗律的基础上做了两个方面的推进和完善工作。一是将四声二元化,就是将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两大类,即平声和仄声。具体来说,平声归为平声,而上、去、入声则归为仄声。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近体诗在声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和谐的统一,提升了近体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是解决了近体律粘贴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方面摆脱了永明体诗人种种病犯之说的束缚,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律诗又有“沈宋体”之称。

但是杜审言与沈佺期都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崇尚形式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为应制奉和之作,数量充斥,无病呻吟,词采精丽,少有佳制,亦为后人诟病。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载:“及之问、俭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杜审言为了讨好武后和张易之兄弟,曾在武后面前高诵他的《欢喜诗》。他们也都是武后的弄臣(弄臣,指古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皇上消烦解闷的人物,常由侏儒扮演,亦指皇上宠幸的人,但不能简单地以忠臣、奸臣来定义,是讽刺那种在皇上面前一味阿谀奉承的角色)。杜审言恃才傲物,遭到时人嫉恨。乾封年间,苏味道当了天官侍郎,杜审言是苏的选官。他说:苏看见我对他的判词时,肯定要羞愧死了。杜还对人说:以我的文章来论,让屈原、宋玉之流当我的属官也很合适;以我的书法来论,就算王羲之之流俯首称臣也没什么不妥。其实,苏味道是宋“三苏”的先祖,与李峤并称“苏李”,也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其诗与官的地位都不比杜审言低。

杜甫受祖上族人因不惜牺牲以报族仇而被(在当时)称颂为崇高德行的影响亦不乏其例。

杜审言的曾祖杜叔毗事母至孝,曾为兄报仇,成为一时美谈。类似事件曾发生在杜甫的叔父、杜审言的次子杜并(公元684年-699年)身上。武后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与同事不和,周季重(司马)受了郭若讷(司户)的蛊惑,诬陷杜审言,致其下狱。杜并年仅十六岁,看见父亲遭受这样的冤屈,连饭都吃不下,形容憔悴,十分愤懑。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会,杜并乘人不备,拔刀刺杀周季重,杜被当场打死。周季重因被杜并刺杀不治身亡。周季重在临死时却忏悔地说:“我不知道(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把我害到这种地步!”因为周季重这一番话,使得杜审言宽赦出狱。洛阳亲友都为这个故事而感动,称杜并是“孝童”。当时的名人苏颋(唐朝宰相、文学家)为杜并作墓志铭;刘允济(唐诗人,工文辞,与王勃齐名。累迁左史兼直弘文馆,时官修文馆学士)为杜并作祭文。杜甫也以他是“孝童”杜并的侄子为荣。

杜甫一向认为“舅氏多人物”“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在他舅氏直系血统中也含有许多浓厚的悲剧成分。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纪王李慎与越王李贞齐名,时人把这两兄弟称为“纪越”。武后执政,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子孙都遭到武后杀戮。于是,李贞起兵讨伐武后,但遭失败。李贞兵败后服毒自杀身亡,李慎也因“纪越”之嫌牵连下狱,改姓虺(音:悔)氏,发配岭外途中死去。李慎的次子义阳王李琮,就是杜甫外祖母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孙)也被拘入河南狱。彼时,李琮的一个女儿着布衣草鞋,抛头露面,每日徒步过市,出入于狱中送衣送饭,此事感动洛阳,时人誉为“勤孝”。后来,李琮和他的两个弟弟被发配桂林,遭酷吏杀害。李琮的儿子李行远、李行芳也被发配嵩州(今四川西昌),李行远已经成人,按律会死,李行芳还不到法定成人,当免于死。但是李行芳却抱着李行远啼哭不让,愿意替他哥哥去死,结果两兄弟都遭受死刑,人誉李行芳是“死悌”。

杜甫外祖父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的女儿。李元名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武后永昌年间,李元名被来俊臣党羽丘神勋陷害,发配利州(四川广元)不久也被杀害。杜甫曾在夔州与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道王李元庆的玄孙李义相遇,临别时他写给李义诗句有载:神尧(指高祖)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李元庆)及舒国(李元名),实维亲弟昆。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别李义》)

杜甫的外祖家虽然是一个盛大的士族,但承袭下来的亦非贵族的享有,而是悲绝人伦的惨剧。

我们从这些不充足的史料中,没有看到其对杜诗的积极影响。而真正影响杜诗成就的是杜甫所处唐开元盛世的繁荣文化以及唐天宝政治和经济的特殊时代,是他早年“读书破万卷”的苦学与中年后深入人民之中、吸收人民语言,超越阶级局限,融合了他自身阶级以外的人民情感。

豪门出身的杜甫时乖命蹇,潦倒一生。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杜甫37岁,他在长安为尚书左丞韦济写过一首被公认为是反映他平生理想和感喟怀才不遇的第一首自叙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句云“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达了他拥有“致君尧舜”的绝世才华。但他所得到的却是“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际遇。为此,他在这首诗的开头写出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深刻社会现象。这也是他困惑长安十三载而无可奈何地离开帝京前的告别语。

事实上,杜甫一生都处在困苦悲催之中。最终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陷入贫病交加的绝境,死在湘江的一条破旧小船上。杜甫死后,家人无安葬之资,只好把他的灵柩寄厝在岳阳殡仪馆,直到43年后的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历尽艰难,移柩在首阳山下的杜审言墓旁边安葬。在灵柩移运途中,有元稹撰《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序颇为详细地论述了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历史作用,一反盛唐以来长时期冷落杜甫、忽视杜诗的社会潮流。元稹是第一个对杜甫及其现实主义诗风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和肯定的人,也因此而奠定了杜甫“诗圣”的地位。此文被收入《元氏长庆集》,编进《四库全书》。兹录《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全文如下:

叙曰: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逮至汉武帝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为文,拜余为志。辞不可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

系曰:昔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闲生甫;闲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命宰相试文,文善,授右卫率府胄曹。属京师乱,步谒行在,拜左拾遗。岁馀,以直言失,出为华州司功,寻迁京兆事。旋又弃去。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前山。呜呼!千载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杜甫出身显赫,一生潦倒。

杜甫值得钦敬和学习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那能够从个人的苦难中把自己解脱出来,在于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曾歌吟“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即使在穷困漂泊的日子里,尚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直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甚至在“幼子饿已卒”的时候还在“因念远戍卒,默思失业徒”;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际,还在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无比高尚的大公情怀赋予了杜诗的不朽精神和永恒价值,我们无不为他深感骄傲和自豪。

杜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贡献,我们大致可以做如下归纳:

在诗歌内容题材转变方面,杜甫具有创新贡献。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将诗歌以抒情为主转变为叙事为主;二是将诗歌多是以歌唱理想为主转变为描写人生实际为主。就七律而言,之前的内容多为应制唱和歌颂圣明的吟哦。到了杜甫手里,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把动乱的时局、沉郁的感受、忧时的情怀写入诗中。此外,杜甫还用七律写出各种题材内容如议政、怀古、送别、田园以及个人流离生涯感怀等等。可谓无事不可写之,无意不可入诗。七律的主题内容在杜诗中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楼》《阁夜》等。因为有了杜甫创作的七律主题内容才使七律真正获得了与五律平等的身份。在排律方面,更有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发凡》中赞其曰:“千言、数百言长律,自杜而开,古今圣手无两。”如《夔府书怀四十韵》《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等都是他登峰造极的巨制。

在以诗述史方面,杜甫亦有重要的创新贡献。他通过以诗述史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这是前所未有的。杜诗反映了唐朝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视为信史。如《北征》《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收京三首》《洗兵马》《留花门》《塞芦子》《悲青坂》《悲陈陶》等篇都是被誉为“诗史”的篇章。杜诗的写实叙事手法对后人诗歌内容影响很广,诸如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籍、王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以及宋、元、明、清的众多诗人大量的叙事性、纪实性作品都是效法于老杜。

在以诗论诗方面,亦为杜甫首创。他的《戏为六绝句》主张对前代诗歌艺术兼收并蓄,对六朝诗歌一分为二,拒绝全盘否定,从而纠正了王勃、杨炯、陈子昂、李白等在矫枉中出现的偏颇。他提倡“凌云健笔”“碧海掣鲸”的诗风,强调学习前人的“清词丽句”,这对于建构唐代诗学十分重要。除了《戏为六绝句》外,他还有《偶题》《解闷十二首》《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等篇都反映了他诗论的创作主张。这种以诗歌论诗法的创新形式,对后人影响很大,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就是继承了杜甫的这种形式。

在乐府拟题方面,杜甫贡献明显。杜诗摆脱了乐府旧题的束缚。他的《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篇已不再沿袭汉乐府旧题,而是自拟新题,既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实质,又据所写之事重新命题,使题目与内容合为一体。这种做法绝不仅仅只是一个题目问题,而是他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另一种体现。杜甫对乐府拟题的创造性贡献,直接影响了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乐府运动。

杜甫及杜诗在对国诗的综合影响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杜甫是处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清人叶燮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一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音:奥),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音:簸)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原诗·内篇上》)有位专家说“可以说,杜甫之后中国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受他影响的。”历代诗人无不推崇杜甫,学习杜甫。他的诗歌,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范本;他的人格,堪称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他的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国难深重、危亡在即的关键时刻,不知影响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而讴歌。如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在元大都狱中就曾集杜句成诗二百首。他在《集杜诗.自序》中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抗日战争胜利后,钱来苏在《关于杜甫》一文中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骨头的一个人。他在颠沛流亡、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甚至要穷死饿死的时候,还总是念念不忘国家。他的诗总是唤起朝野的人们赶快把胡寇赶出中国。他的诗集里表现民族气节、民族意识的作品是很多的。”闻一多更称誉杜甫是我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唐诗杂论.杜甫》)

在对世界诗歌的影响方面,杜甫是世界级文化名人。他与屈原、孔子、张衡、关汉卿、李时珍、齐白石、巴金等人分别被国际有关方面认定为世界文化名人。1962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说:“杜甫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他的伟大基于一千多年来读者的一致公认,以及中国和西方文学标准的罕见巧合。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批判,因为正像莎士比亚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他的文学成就本身已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杜甫的伟大特质在于超出了文学史的有限范围。”(《盛唐诗.杜甫》)日本著名汉学家铃木修次(公元1923年—1989年)说:“杜甫,虽然是古人,但他的作品,已超越时间,不断地给读者以新的刺激和感动。杜诗修辞艺术技巧,不仅给现在的中国诗人,也包括日本诗人以很大影响。杜甫苦心经营语言、观察事物之精细,令人吃惊。杜甫是超越时间、永恒价值的诗人。以‘诗圣’名杜甫,不限于中国风土与历史,即使从全世界角度看,也同样如此。”(《杜甫》)朝鲜半岛高丽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李仁老(公元1152年—1220年)在《破贤集》卷中说:“自雅缺风亡,诗人皆推杜子美为独步,岂惟立语精硬,刮尽天地菁华而已。虽在一饭,未尝忘君,毅然忠义之节,根于中而发于外,句句无非稷契口中流出,读之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玲珑其声,其质玉乎?盖是也。”韩国当代著名杜甫研究专家李丙畴说:“目前大约有十二个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对杜诗进行过翻译。参加过注释的就有千人。朝鲜在1481年刊印的《杜诗谚解》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译作。世宗二十五年(公元1443年)对当时最高级的学者进行了总动员,从开始翻译前后苦干了四十年,比日译本早三百年。”又说:“朝鲜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有百分之四十的题目出自杜诗。故不读杜诗者休想入科举之门。”申紫霞曾有语云:“‘家家尸祝’,就是说家家户户都把杜诗当作祭文来念。”(高光植《杜诗研究三十载-南朝鲜杜诗研究者李丙畴一席谈》《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唐诗研究专家肯尼斯·鲁克斯罗斯(汉名王红公)是杜甫的忠实信徒和崇拜者,他曾说:“杜诗对我影响之巨,无人能比。我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杜甫可超越莎士比亚或荷马,其诗作更为自然,更为新切。”杜诗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拯救当前人类面临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传播中华文明,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杜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诗歌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刘孟伉《杜甫年谱》

冯至《杜甫传》

张忠纲、孙微《杜甫集》

 

 

 

2023.12.31草于欣园

 

在线人数:1230今日访客数: 10195今日页面浏览量: 16436总页面浏览量: 11489441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