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实践的诗性表达
——也读周文彰会长七绝诗《驻村第一书记》
罗先明
“牢记领袖嘱托,激情满胸膛;告别亲人,来到村庄。田间炕头,访贫拉家常,老乡疾苦,记挂在心上。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坚守信仰,迎难而上,风雨无阻,寒暑难挡,你把辛勤的汗水洒在第二故乡……”。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90余万名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成为了一支扎根基层实现党的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坚强的骨干力量。
在扶贫政策层面,第一书记制度建立了“上传下达”的双向沟通机制,第一书记成为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与“推动者”。他们深入乡村,精准掌握贫困状况,精准解码和对接党的扶贫政策,使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现“精准滴灌”,让扶贫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户需求,避免政策 “空转”。无论是产业扶贫中为乡村引进合适项目,还是教育扶贫里帮助贫困学子争取资源、健康扶贫中协助村民落实医疗保障,第一书记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打通了扶贫政策从中央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从乡村振兴角度而言,第一书记制度输入现代治理理念,推动基层组织从“维持型”向“发展型”跃迁,第一书记成为了乡村发展的“领航者”与“催化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第一书记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又要立足乡村实际,规划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培育乡风文明等。他们利用自身资源和视野,为乡村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建立“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制度补课”实现治理升级,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的七绝诗《驻村第一书记》“庄后坡前碧水塘,遍留身影觅良方。腰包渐鼓金山近,难忘当年驻我乡”恰是党的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实践与诗性表达的完美结合。
诗以“自然”为贵,主张诗歌应“直寻情性”,忌雕琢堆砌,更重“滋味”——即情感与现实交融的感染力。
首句“庄后坡前碧水塘”,以“直寻”笔法勾勒乡村本真图景。塘水、坡地、村庄,皆是未经修饰的田野意象,暗合《诗品》“自然英旨”。这不仅是第一书记工作的背景,更隐喻着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底色——党的政策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塘水之清、坡地之实,正是生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写照,为后续“觅良方” 铺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调。
次句“遍留身影觅良方”,以“身影”的动态白描,活现第一书记的实干姿态。“遍留”二字道尽奔波之苦:踏遍田埂问农情,叩开柴门访贫户,这正是扶贫帮困“精准施策”的实践缩影——党的政策要求“一户一策”,第一书记便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田间方案”。“觅良方”三字,既含脱贫攻坚时寻找产业项目、就业门路的急迫,亦藏乡村振兴中规划长效发展的深谋,于平实中见担当,暗合《诗品》“骨气奇高”的风骨之美,情感真挚如“清水出芙蓉”。
三句“腰包渐鼓金山近”,是政策成效的诗性呈现。“腰包渐鼓”直写扶贫帮困的核心成果——党的产业扶贫、就业帮扶等政策让村民告别贫困,物质生活显著改善;“金山近”则将视野引向乡村振兴的长远图景:特色产业成规模、集体经济增活力、乡村治理显效能,昔日“穷窝窝”正蜕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土地”。此句以具象的“鼓”与“近”,替代抽象的政策术语,让读者在生活细节中品出“脱贫摘帽”到“全面振兴”的递进滋味,恰如《诗品》所言“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末句“难忘当年驻我乡”,以村民视角收束,情感朴素却重若千钧。“难忘”二字,没有豪言壮语,却道尽党群鱼水情——这既是对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大家”的感念,更是对党的扶贫政策“以人民为中心”的认同。《诗品》推崇“情兼雅怨”,此处之“情”,是脱贫后的感恩,是振兴路上的回望,纯粹而深沉,让诗歌超越了对个体的赞颂,升华为对时代政策的集体共鸣。
全诗无一字提“政策”,却句句见政策;无一句言“奉献”,却处处显担当。以“自然”为骨,以政策实践为肉,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在塘水、身影、腰包这些具象中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了“吟咏情性”与“反映现实”的统一。全诗诗画相和,虚实相生,动静相谐,情景交融,读来清新优美,韵味无穷。
本人依韵赓和七绝诗《感第一书记驻村事》作结:
田头埂畔足痕长,踏碎星辉昼夜忙。
金浪银山情满囤,行囊安处是家乡。
(2025年7月17日于深圳龙华万科金域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