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填词——从《沁园春·雪》说起
发布时间:
阅读:次
一直都不主张诗词初学者起步就创作词,因为词比诗难写,特别是中长调。它不仅只是字数多、所用韵字多的缘故。不仅只是照着古人的作品,把韵押好,把平仄调整好,把字数、句数填够就行了的。一首好的词,除了把上述最基本的关过了外,还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选准词牌,根据需要来谋篇布局,精心雕琢语言。只有经过这样反复打磨。才能写出一首好词来。
说到这里,我想起石东礼主席在一次座谈交流会上致辞时说:“希望你们各位艺术家多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不错,文学作品它是艺术作品,需要以艺术家的眼光、手法去精心打造。创作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它不是像我们口上说的那样信手拈来,更不像电视剧里面的那些主人公一样张口就能吟来。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大神级的诗人词人,但我更相信,每一首词,特别是好词,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的。
今天,我就以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初学者参考,供同行们批评指正!(格律不再赘述)
一,词中的词语结构。
读过很多初学者诗友的诗词作品,总觉得语言生涩而不流畅自然。仔细揣摩之下发现,凡是语言生涩不通的作品,一是自造新词不够规范,二是所用词组结构不一致,不协调。
词组的结构,不仅影响内容的表达,还影响语言的流畅程度和声韵的优美程度。例如:《沁园春》上下两阕,以四字词组为多,期间间以领格字巧妙贯通,使得其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最是考较诗人才气。
如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组四字词组,一字儿排开,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还气势宏大。
不知诗友们有没有发现,这一组四字词组的结构特点。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它们都是主谓结构的词组,且平仄一致,不仅语义层层递进,且声韵完美。如果你偏来个“北国风光,千里封冰,万里雪飘。”或者“万里飘雪”,把描写状态的“冰封”,“雪飘”改成动作的“封冰”“飘雪”。马上就与首句的“北国风光”不相协调。再如这一组对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词组结构一样,”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一样。两两巧妙搭配,不仅形成了一组完美的对偶,更让韵律节奏错落有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也是如此,词组结构一样而韵律相反,不仅顺口流畅且声韵跌宕起伏,有如金玉撞击。
如东坡先生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中“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初学诗词的诗友们可认真感受揣摩一下,词组结构对于内容的表达、语言的流畅和声韵的完美的影响。
综上所述,希望诗友们在填词的时候,一定得好好打磨词语,力争结构一致,声韵平仄协调。即使自造词组,也得循规蹈矩,做到创新而不怪才好。因为中国的词语的组成,大多有章可循。
二,词的谋篇布局
《沁园春·雪》从整首布局来看,上阕写景写实,下阕抒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把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起来。从上阕写景来看,前三句总揽全局。从大处着眼,用简练的语言总写作者登上高原后看到的全景。接下来七个句子,分别把雪后的“长城”、“大河”、“群峰”、“高原”做了具体描述。这七句和前三句之间作者用概括到具体的结构方式来写,目光也由远及近,条理清楚,思路清晰。紧接着三句作者以假设收束,使得写景之笔戛然而止。虽然寥寥数笔,但画面感极强,极广,句有尽而意无穷。下阕过篇换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紧密承接上阕,又很自然地引起下阕,由写景巧妙转入写人怀古。这个过篇处足见笔力之雄健。然后又是一组四字词组,一字排开,不仅朗朗上口,且气势逼人,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进行简评,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足了势,蓄足了张力。由此可见,好的词,它和其他文章一样,也得讲究谋篇布局。
三,领格字:
领格字也叫领字,它是词句中间的过渡字,语气助字。因为词的句法长短不一,如果都用实词,各句则无转折延宕之处,读起来就会觉得呆板生硬,也不便于歌唱。领字有一字的,也有两字、三字的。例如:上阕中的“望”,“欲与”,“须晴日”下阕的“惜”,“只识”,“俱往矣”等都是领格字。有了这些字,不仅语言过渡自然顺畅。且句子之间句意贯通,使得整首词气脉一气呵成。
总之,要填好一首词,不是单纯地在百度上查一查词谱格律就行的,还要多读古人的名作。既要深入了解词牌特点,又要谋篇布局,在脑海里先“绘”出一副能够表达心声的草图来,再来确定和取舍画面中的主要物象,使其构成一个理想中的意境。最后是语言的打磨。用诗意的语言把画面中的人和物巧妙地、生动地描写出来,让他们跃然纸上,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