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荃诗文赏析

 

李政军

叶荃(1878-1939.6),字亦作香石,云县草皮街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川军六十六标标统、川军教练处帮办、安徽讲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任黔军师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第三军第六梯团长后升任第五军军长。护法军政府成立,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后改任靖国军第八军军长曾率兵援鄂,名赫一时

关于叶荃字“相石”的由来,在家乡云州有这样一段传说:民国以前,云县南河将旧城一分为二,一到雨季,草皮街与大侯寨之间,常常被涛涛洪水阻断,给过往出行带来了极大困难。有一年,叶荃从草皮街过南河到旧城,不知怎么就被涛天洪波卷入河中,一时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已冲到了南河北河交汇处,象梦里一般,他心里隐隐感到嘴里仿佛有一块石头堵着,于是就拼命挣扎,用力把嘴里的石头扣了出来,这时他才渐渐恢复意识,奋力游上了岸,并把那个石头带回家镶到了墙缝里。从那以后在他家屋外,每到深夜就会有人叫唤:把我的大印还给我...把我的大印还给我......,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同一个声音,刚开始时他不以为然,以为是周围人喝醉了酒在吵闹。时间长了才感到事有蹊跷,连系那天过河发生的事,经人指点:当门外再有声音叫唤时,就把那河里捡回的石头使劲往外砸。自此以后,门外再无叫唤声,后来叶荃将自己的字号称作相石。

叶荃将军虽一生戎马生涯,但诗、喜联、功书法、修佛学。

一、善

叶荃将军诗文在相关书籍、史料中收录能查阅到的寥寥无几,《临沧诗书画集》、《云县古今诗联选》收录以下3首。

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

春满晒药场,登高哀国殇。

南军何事去,东道能忘。

转战怜衣食,挥戈遍雍梁。

传闻余部曲,再起出荆襄。

北去将何去,南还不忍还。

迎春王翦庙,卧病药王山

柏老添香叶,碑残印泪班。

南军丛葬处,新月似弓弯。

赠友人

叶荃

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

整我图书三万轴,笑高皇十八

翠竹苍松调鹤轻烟微雨养花天。

花满一庭人载酒,竹深三径鹤窥书。

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二首,写作背景是:1917年4月,叶荃率靖国第八军川、陕抗击北洋军阀,并于1921年春驻陕西耀县,得知城药王山有阵亡滇军将士陵墓,多为顺、云州、缅三县的家乡子弟悲感而作。 据《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马伯周所写:《叶荃生平述闻》记载,民国监察院长于右任邀叶任监察委员,叶坚辞不就,后于书一联:“养浩然之气,为大法而生”。同时录叶荃将军驻陕西耀县上晒药场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所作五律诗三首书赠之。故此诗原作有三首,《叶荃生平述闻》一文中收录以上两首,第三首由于年事久远,人是物非,难以查找。

赏析:

第一首首联,春满晒药场,登高哀国殇。”直接点明在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美好春天,登上药王山拜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时间、地点、事由的主题。这些阵亡将士正值青春年少,本应享受春天踏青赏景的美好生活,但因时局动荡,早早长眠在这里,怎不叫人痛哀国殇。此联写得十分精妙,用时间场衬托叶荃将军此情此景的复杂情感。

第三联转战怜衣食,挥戈遍雍梁。”将军挥戈跃马雍梁之地,转战南北,但由于军费困难,将士们仍然要为衣食而担忧。“雍梁”先秦时,全国分为九州,甘肃境内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第二首第一联,北去将何去,南还不忍还。”此联写出了作者:继续往北去由于战事、衣食、经费等问题困难重重;往南回家乡也不忍回的矛盾心理,这因素的产生,一是战事复杂艰辛,二是带出来的大部分家乡子弟已阵亡,不仍面见家乡父老。

第一首大意:在春天陕西药王上,将军登高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暗暗地想,滇军为什么而来?全军将士岂能忘记。挥戈跃马雍梁之地,转战南北还要为每天的衣食而担忧;传闻余下来队伍还要向荆襄之地进发。

第二首大意:将士北去无法去,回滇不仍回,只能在药王山王翦庙”等待春天的渐渐逝去,而此时自己在这关键时刻又卧病。柏老了还能增添香味,而自己上了年纪,看着滇军阵亡将士陵墓老泪纵横。此时药王山的新月,象弯弓一样照着滇军阵亡将士陵墓,倍感一丝凄凉。

以上两首都是五律诗,对仗工整,用韵准确,语言流畅,意境深邃,描写激战硝烟后的另一悲悯场景,全诗所含信息量大。虽第一首第一联春满晒药场,登高哀国殇。”因地名原因“”字出律,但不影响整首诗的完整体系,这在传统诗词中也是允许的特殊表达。

赠友人不象是一首完整的诗,应是四副七字联集锦。其理由一是四个韵脚:、侯、,在《平水韵》中分属三个韵部;属一先韵,侯属十一尤韵,属四支或六鱼韵,根据叶荃将军诗词功底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二是从平仄对仗看,每一联是一副完美的对联: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整我图书三万轴,笑高皇十八”、“翠竹苍松调鹤,轻烟微雨养花天。”、“花满一庭人载酒,竹深三径鹤窥书。

此诗应是收录者或口述者将叶铨将军书写或书赠给友人的对联拼凑在一起,例如,其中一联翠竹苍松调鹤,轻烟微雨养花天。”就是书赠给唐联锦先生的,其真迹尚存,在后面寻找叶荃书法真迹中还会具体详述。同时,此联在书中收录的与真迹有异同的地方。其书法真迹上作者首创是翠竹苍松调鹤淡云微雨养花天。”从对联的角度,天对地,翠竹淡云属工对  

                      

此诗抛开格式、用韵,单从独立的每一联来赏析,格律准确,对仗工整,完全按对联的要求写成,是完美独立的四副对联。

第一联: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其意是,人的一生真的难以放下任何事情,清闲的时候,人闲着,心闲着,放不下的东西太多,即使到了一百岁还有很多未了

第二联:整我图书三万轴,笑高皇十八此联首句采用夸张的手法道出潜心整理自己的三万轴图书,看风云、看时景易变,看权倾一时的高皇十八

高皇指汉高祖刘邦十八侯是汉高祖刘邦麾下助其夺取天下、建立汉室江山的十八员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开国功,他们分别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和曲成侯虫达。

此联从又一个侧面,道出了叶荃将军喜书爱画,博学多才,看古今天下的豁达心胸。

第三联:翠竹苍松调鹤轻烟微雨养花天。此联应是叶荃将军隐居研修佛学后而作,并书赠唐联锦先生。翠竹苍松,闲云野之地,在轻微雨的季节,正是悠闲养花的好天气。联中反应了作者隐居在翠竹苍松的清幽之地,花赏景,无拘无束,如同闲云野鹤。

第四联:花满一庭人载酒,竹深三径鹤窥书。摆上酒,观赏满庭鲜花或在竹林深处,小通幽中清闲度步放鹤窥书

除以上书籍收录外,云县地方志办工室、云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的《云州诗词选》中收录一首:

怀

风飘雨洒帘帏故,竹影松遮灯火深。

俗客不来嫌冷落,一樽酒对一张琴。

此诗属错录,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收录于《全唐诗中的《期宿客不至》。诗以简洁而流畅的语言意境描绘了一种静谧深远的氛围。首句风飘雨洒帘帷故描绘了风雨中飘摇的帘幕,暗示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接着,诗人用竹映松遮灯火深来形容室内的景象,进一步衬托出屋中的幽静和沉寂,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冷落的场景。宿客不来嫌冷落表达了诗人期望有客人的到来,客人却迟迟未到倍感冷落的心情。一尊酒对一张琴一句传达了诗人在客未至在寂寞中自娱自乐的情景,斟酒、弹琴消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物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心的变化,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展示了唐人诗中常见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闲适追求自我情感的特点。

其诗误录的大致原因有三:

一是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心境的表达,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叶荃将军晚景研修佛学的场景、心情风飘雨洒帘帏故,竹影松遮灯火深。”十分贴切,引起后人误解。

二是此诗可能是叶荃将军属人所托书赠人书法作品,只是当时未书明书录谁作品。在书赠唐联锦先生一幅作品中录晚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一首就没有录注,如不熟悉这首诗同样会误认为是其所作。

三是白居易有名的诗作较多,此诗遗憾没收入《唐诗三百首》,故一般人不熟悉。可能有人看到过叶荃将军书赠友人的书法作品,误以为其所作之诗并加了标题。

二、喜联

据《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叶荃生平述闻》记载,叶因经济拮据,于1934年,挈眷南归,住安宁温泉龙山私宅,率家人僻隙地、作菜田,自耕自食,怡然自得,曾作门联一副:

妄想竟何之,曾记率子弟八千,纵横万里;

壮怀犹未已,敢许综经论二藏,融合一心。

1935年叶携眷返里,又因云县气候炎热,迁往凤庆(顺宁)龙泉街,租屋在军队时李姓警卫员家而居。

1936年春,叶修佛闭关,护法者为洞行金刚大法师德吉僧歌,1939年春出关,作一出关联:

闭关已逾三载,行、持、真、诚堪自信;

花甲又添一岁,弟、友、子,臣愧未能。

此联要意是闭关已经三年,行、持、真、诚十分自信,自己六十岁花甲又增加了一岁,弟、友、子,臣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叶荃楹联《临沧诗书画集》、《云县古今诗联选》及相关书籍、史料中收录的有以下4副。

一、解甲归田后联

妄想竟何之,曾记率子弟八千,纵横万里;

壮怀犹未已,敢许综经论三卷,融合一心。

二、隐居琼岳山联

琼岛归来知海窄;岳峰览罢觉山低。

三、题赠云县县长曾国才联

才非百里是千里;闻罢军歌听渔歌

四、大寺妙音坛联

地聚因缘,此境即是金刚座;

心持平等,当处无非法界宫。

除以上四副外还有前所述误入《赠友人》一诗的四联,其余多散落于民间友人手中。

三、功书法

叶荃的书法官方史料书籍收藏的凤毛麟角,大多散落在民间友人之间,由于年代久远,很难追寻。

(一)、叶荃书法的特点

叶荃的书法,苍劲飘逸,刚柔相济。家乡父老和各地友人多请他书写屏联;他半生戎马,历经名山大川,胸襟开阔,文词多有奇气。

从其现存的书法作品来看,叶荃书法深得二王笔法,有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子结构严谨,行笔流畅文人气息浓郁,儒将之风尽显。

二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主要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而《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曾临泰山摩崖石刻题写南河庆云桥纪念亭“愿渡重生”横扁,字体苍劲古朴,雄魂大气。

根据《云县文史资料》第一至三辑汇编本,董福海先生《叶荃将军二三事》一文中回忆,民国二十五年(1936)他与刘子耀先生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老一少到琼岳山大寺拜访叶荃将军。

当我们走完了崎岖曲折的山间小道,越过层层梯田和庐舍,到达森林的边缘。条用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通往森林深处,两旁古木参天,一泓山泉发出淙淙的声音。枝干上缠绕着翠绿色的藤萝,吊着长串的狮子草和青苔,空气中飘散着植物的芳香。真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到了山门,门外是两株古老的刺柏,盘根错节,上

端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天然的拱门。进得门来,便见满院奇花异草,美不胜收,庄严的殿宇,楹柱上挂着一副红底金字的对联: 一鹤飞鸣天地外,数笛引来蓬岛仙 ’,相传是吕洞宾乩书的,十七帖的大草,龙蛇走笔,很难看出。

在拜访中董福海先生向叶荃求得一生那得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的条幅书法作品,后视为珍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美国飞机误识轰炸目标,在云县投下了大批燃烧弹,此真迹被

 

(二)、寻访叶荃书法真迹

2024年2月27日下午,在云县诗社会员李珍华先生的引荐下,我与其一起到爱华镇水磨村拜访他的好友唐守达先生,唐守达是云州人唐联锦先生之子,他性格豪爽,热情好客。

唐联锦先生(1912-1997.11)字怀之,民国时教过私塾,解放后参加工作在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退休。唐联锦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州人,从小就知道云州出了一个将军叶荃。

叶荃将军隐退故里后唐联锦先生亲自登门拜访,求得墨宝大、小三条幅。

大的条幅规格:70cmX195cm。内容:录晚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此诗大意是: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还是照常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鸣啾啾。来往的过客,请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淌着。

小的两条幅规格:40cmX195cm。内容:翠竹参松调鹤地;淡云微雨养花天。

是收录在《临沧诗书画集》中《赠友人》一首诗中的第三联,书中收录时将“淡云”改成“轻烟”,个人观点也是认为“轻烟微雨养花天”更确切,更适合“微雨养花”的场境氛围。

据唐守达先生介绍,此字幅在云县佛教协会成立的当年,在县里工作人员帮助下从四川回云探亲叶的遗孀亲自到他家鉴赏过这三幅真迹。

三幅字创作年份在作品中没有录入,根据叶荃回故里时间推算,此三幅字创作的大概时间是1935-1939年6月前,最大的可能是叶刚回云的头两年。

三幅字皆属行楷,字笔刚劲有力。没有书其内容的来源、出处和书写记年,落款皆为妙音居士,有印章两枚,一枚为叶荃姓名章,一枚是书画押角章。

三条幅作为叶荃将军真迹,十分宝贵,据有关史料记载,叶荃将军与云州多位乡友写过多幅字画,但由于时代、保管不善、丧失等等原因,如今能找到的已经很少,此三幅可算是孤品了,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另《云县古今诗联选》曾收录两幅,第一幅(图一)“雨亭兄雅属”,“甲戌冬十月于澜沧江畔”的一幅书法作品。“雨亭”姓甚名谁有带进一步考证,作品所书内容为唐代张旭一首七绝《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此作品在创作时未书录作者和诗名。其唐代张旭的这首《桃花溪》大意是: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捕鱼归来的渔人桃花溪的传说。桃花随着流水,终日漂流不尽,这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了,但你可否知道桃源洞又在桃花溪的哪边呢?

此诗根据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的传说而作,作者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致。

 “隐隐飞桥隔野烟”,开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又看到横跨山溪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玄幻里飞腾。幽深、神秘,如画一般的美景,朦朦胧胧,使人入若仙境。在桃花溪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与桥一静一动,虚无缥缈;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诗中一个“隔”字,使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为一个艺术整体,同时,暗示了诗人在远观,若是站在桥上或桥边,就会是另一种感觉;一个“隔”字,描绘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虚幻的,暗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洞外和洞内的两个世界。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构思非常巧妙,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文笔简练、清新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境深远。用流畅、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

叶荃将军抄录此诗与友人,想来也是和诗情有关,寻找世外桃园,寻一方幽静。

三、修佛学

为了写好此文,找寻叶荃闭关修行之所,2024年4月7日,笔者亲自探访凤庆琼岳大寺遗址。

风庆琼岳大寺遗址位于凤庆县洛党镇琼岳村琼岳山,海拔1800米处,在云县城后山西面,距石洞寺南一公里。1936年春到1939年春,护国军将领叶荃在此修行闭关三年,现列为风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宁府志》记载“琼岳山在城南七十里,二水潆洄,千峰环,陟其巅,可望数百里。峭壁悬崖,幽显不一,有石台石几,花木绕溪。

好多人听说过琼岳大寺,包括笔者在内但却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故先从去的路线说起:风庆琼岳大寺遗址探访之路从云县城出发有两条可选:一条从菜园坝上正觉庵水库沿石洞寺方向直上;另一条从大兴、洛党龚家湾后山直上琼岳村石洞寺方向,两条都是水泥路面,均湾多坡直。

清晨9点,笔者从龚家湾直上琼岳村,离村一公里处立有大石,上刻叶荃将军题“隐居琼岳山琼岛归来知海窄;岳峰览罢觉山低。”,往上几百米在一天然石壁上镌刻“仙山琼岳”,四个大字。再前行2公里左右去石洞寺方向斜坡处两条道路交汇,离百米立有明末顺宁知府王缙:一鹤飞鸣天地外,数笛吹来蓬岛仙”的大石碑,据说此联曾是大寺的殿柱联。大寺遗址在距石洞寺附近500米岔路口,有康熙二十七1688)许公题:“九还天上”石刻,以此左转土路前行几百米到达。

一路前行,琼岳村道路旁种满了各种花草,几幅石刻让人赏心悦目,文化味十足。

到达目的地方恍然大悟,这附近曾经不只一次到过,原来总是把将军闭关修行的大寺寺庙之名混作了凤庆大寺乡的地名,此行亦是一路问人而至,此遗址原来这么熟悉。

琼岳大寺遗址坐落在山环水抱,四面青山,地势开阔,苍天古木林荫隐映之处,遗址总占地面积20亩左右,前后分三个小阶台。寺建于明末,毁于五六十年代,现存遗址一片废墟,残墙断老桃凋枯,最大一直接死去,不由人反想起:唐●催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可喜的是百年老柳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台阶古柏发了新枝成拱门状。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溪水潺潺,从不同角度可远眺前方,正觉庵水库、象山、云州城尽收眼底;从一些痕迹看,经常会有人来此玩赏关顾。                             

探访琼岳大寺遗址,慨护国将领叶荃修行闭关之地,遂得《琼岳大寺遗址一诗:

寺残桃老知春尽,古柳成凉一片荫。

石断人非传往事,墙垣草长落荒林。

三台阶地测宽目,几水流溪妙著音。

寥远凌城沟壑纵,凭苍挂雾岳峰深。

叶荃将军半世戎马生涯,叱咤风云,晚景闭关修行,潜修佛法,究其原因还得从一生经历的最重要的几个阶段说起。

一、根据相关资料,叶荃从日本回国加入中国同盟会一生活动最重要的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8年9月,南方九省靖国军统帅唐继尧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专题讨论援鄂、援陕事宜。叶将军率先请缨,愿率所第八军援陕。会议同意请求,并决定川、鄂等省亦组织援军随后赴陕。会后,叶即率3000余士出发,原拟路线经陕西进军兰州,先解除陕西后顾之忧。但兵抵天水后作战受阻,遂改变计划挥师东,直接援陕。大军过关山,陇县驻军陈树藩部李栋材营投降,陇县被功,后又功克千阳,向凤翔疾进。

前,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率军已将关中西部大部县城占领,凤翔久攻不下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张钫率第二路樊钟秀部撤守周至,支援攻打凤翔。凤翔守军团长魏进先等原是张钫旧部,经说服,凤翔不战而下。这时叶率军也到,郭、樊、叶三军同时进驻凤翔。不久,陕西靖国军与叶率之援陕军在兴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联合进攻西安。

陈树藩见形势危殆,急向北京政府请援,段祺瑞命令陕西四邻各省北洋军出师相助,先是直奉联军入陕,奉军许兰洲师占领兴平,直军张锡元旅屯驻渭南,致兴平会议决定被打乱。靖国军与援陕军调整部署,叶荃指挥其队伍及郭坚军在武功、扶风间的杏林镇设防御敌。

1918年入冬以后,全陕战局不断出现新的变化靖国军总指挥井勿幕到凤翔劳军归返途中,在兴平南仁堡村被叛军李栋材杀害,全军士气大挫;靖国军第四路第二支队司令董振五在武功东北之大王村(属乾县)作战阵亡,兵心动摇;到陕西的北洋军管金聚占领宝鸡,甘军入侵陇县,晋军侵占韩城、合阳,形势对靖国军极为不利。杏林、扶风不战而失,叶军被迫从岐山高店撤到凤翔,靖国军第三、第四两路撤回三原、高陵,六路撤回原防耀县至此,靖国军在关中西路之防地损失殆尽。

1919年1月4日,叶、郭军占领武功城郊华家坞等地,并夜袭马嵬坡。此后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形成胶着状态,前后相持达两月有余。

2、第二阶段:1919年2月下旬,叶军撤离凤翔,到耀县与第六路卢占魁部联防驻耀县余,境况越来越糟。原来约定的各省援陕靖国军见陕西战局逆转,均在半途退回原防陕西靖国军第一、第二两路采取“联许倒陈”方针,被许兰洲改编3000余人,损失无法补饷弹无来源,耀县地方每日只能供应白银100两,仅够维持伙食,官兵无饷可发,破衣草鞋,生活苦不堪言。多次电请唐继尧接济,终无着落;再急电向广州呼吁,答应接济五万余元。派人到上海领取,拿到一万余元,又被人拐走数千。剩下的千元数目虽小,但毕竟是雪中送炭,官兵分到每人一块银洋,为入陕三年第一次发饷。派人从三原等地购到一批子弹,花1000余元,所余无,拟作回滇路费。陕西局势的发展使叶荃心灰意冷,看到援陕任务已无法完成,官兵又思乡心切,遂电请唐继尧意欲班师。唐复电同意,全军欢欣鼓舞卢占魁亦与叶商定,准备随叶军滇。

3第三阶段:1920年春,部队进行改编,叶军为第一师,卢部为第二师,开始行动。一路历尽千辛万苦,总算越过秦岭、巴山,进入滇境发生了唐继尧派人杀叶未遂事件。叶气愤至极,部署“倒唐”,但机密被泄,唐派兵堵截,叶接连战败,携眷离滇赴粤,被孙中山委任为大本营参军长及将校团团长。

陈炯明叛变后,叶随孙中山赴沪,旋到杭州养病。直奉战争期间,叶任奉军第二、三军总指挥兼第三军副司令及第二师师长,后转入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率该军第二、三师配合胡景翼的国民军第二军挺进河南,与吴佩孚、刘镇华军作战累胜,胡景翼赞扬叶有“气吞山河之势,包举宇内之心”。后叶同孙岳的国民军第三军入陕到西安叶自行解除兵权,赴沪养病,再出山任职。

经历以上几个时期,荃将军半生戎马,历经战争,将士阵亡、家国戡乱、事途坎坷,展望前景,万念俱空,晚年,皈依佛门,修身养性,在凤庆琼岳山大寺潜心研修佛法,1939年6月19日病逝,享年61岁,病殁后,遗体火化,葬于安宁温泉龙山,李根源为其写墓志铭,民府发治丧费,明令褒扬

整体分析荃将军现存诗文:诗婉转流畅,联大气磅礴,书法作端庄行熟。

以诗结缘,为感将军将才、诗才、人生阅历赋诗二首:

叱咤风云夜枕戈,纷争南北旧山河。

可怜激战忧粮草,哀谒殇亡痛世波。

武略文韬诗带泪,禅缘气阔佛添罗。

苍松翠竹听溪语,晚景乡音寄岁多。

孤灯清影六年醒,悟道参禅读早星。

梦里拥兵常号令,枕思旧部岂浮萍。

山河动荡筹何志,佛辙虔诚祈远灵。

策马硝烟时渐尽,胸襟空冷养花庭。

 

附参考书目:

1、《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2、《临沧诗书画集》

3、《云县古今诗联选》

4、《云州诗词选》

5、《云县文史资料》第一至三辑汇编本

 

2024.4.26

 

社团地址:临沧市临翔区临翔路382号区老干活动中心

邮编:100007邮箱:15126583310@163.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