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香江诗评》第四卷序言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刘相法,曾任解放军某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解放军济南老战士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金秋诗刊》副主编,香港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副站长、《香港诗词》副主编、《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执行主编,《漱玉》名誉主编兼特邀编审、《中华女子诗词》《中华女子楹联》《中华女子散曲》主编,《中华诗人》副主编。出版了诗词曲联集《绿洲心路》《南窗风影》、军旅纪实文学《人生警戒线》《与官兵说法》等著作。



一词一句总关情

——《香江诗评》第四卷序


刘相法


        诗词评赏的行为,不只是一种阅读的进行,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读懂一首诗不容易。诗人用诗词传递情感,用诗词展示自我心灵,因而评赏者如何才能切入诗与诗人之灵魂,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最可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发的生命力。实际上,作者借助文辞要表达思想情感,其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诗词评赏,就是力争通过作品来挖掘作者心灵与文辞一起抵达的生命意义。

        该卷收录了23位评委点评的诗、词、曲、赋等699首(篇)。可谓阵容大,参与人员多,对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该卷评析,有以下特点:

        采用综合分析法是该卷突出的评赏特点。具体说:其一,是通过对一首诗词的整体分析,通过作品艺术手法分析、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主题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作品写作背景简介、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等。其次,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点明是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还是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然后分析各句分别写了什么等。其三,从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 采用这种方法,从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入手,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主题集中、简洁、明快。其四,评赏着眼点在诗词的形象、诗词意象、含义、诗词是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体会意境,品味关键词句表达的主旨情感,这样能抓住重点,凸显评赏效果。其五,赏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比如诗词怎样叙述、描写了什么,这样更能准确地揭示作品艺术特色。其六,赏析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情感。表现方法,通常有“赋”“比”“兴”等,作者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了忧国忧民之感慨、游子怀乡之思念、征夫思妇之情思、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离别思念之绪、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诗词评赏,是一种艺术创作,要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注重意象分析。诗词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同时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意象发掘“情语”。诗词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即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是诗词中的点睛之笔。古人阐发诗词,大都或注“事”,即所谓“笺注”;或注“意”,即所谓“解析”;或注重律法的分析等。刘相法在点评开心一客的《观潮》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句说观潮的时间在“中秋前后”;次句说观潮地点是钱塘江。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中二联状海潮景象。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又如“千军出击”号角鸣,写得极有声势。结句添个“美女回头接连叹”,这个细节极有生活韵味。该诗一层层写来,脉络清晰;写作上采用“赋”“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声势。唯觉颈联没有荡开,与颔联意近,可再斟酌。这样从绎诗意出发,对字法、句法、章法进行剖析,更能接近作者的思想情感,便于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境,更能收到评赏的效果。

        注重挖掘作品中的社会意义。诗词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艰难成长的内容,这些内容,同中国人民的制度选择、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息息相关,体现着作者对世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判断,决定着本人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生的基本认知和选择。这是大视野,这是正能量。雷海基点评邓建秀的《电视看入党宣誓》:写入党宣誓场景清晰,对面高悬旗帜,宣誓人紧握拳头,誓言豪壮,声上九霄,庄严的场景,表现了宣誓仪式简约而又隆重,宣誓人的坚定意愿。读来令人印象深刻,产生共鸣。卢冷夫点评克和的《满庭芳·大埠岗即景》:诗风明快,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较好地表达出新农村的崭新变化以及这变化背后的深刻原因。然而必须承认时政诗不好写,这也使得很多名家不轻易触及。个人以为,用赋笔直接赞颂没有问题,需要学会更含蓄、更优美的表达,需要在角度选取、意蕴开拓和字句把握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要避免一些常用字(俗字)的大量随意运用。

        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诗词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具有巨大的激发感奋作用。清人王夫之讲过:“圣人以诗教荡涤其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于圣贤,此救人之道与乱世之大权也”。是说诗词之兴,可以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拒绝平庸,让人关注大局大事,来建造理想的人格。诗能激发人的情志,让人从日常琐碎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感悟天地之精神,去看远方,去追求卓越,感受伟大,充满激情,努力奋斗。这是评赏诗词,努力从作品中挖掘并诠释的重要任务。夏爱菊点评李烈声的《西江朝云亭》正是从此入手的:苏东坡从惠州贬至儋州时,过今广东省鹤山市西江河畔的石螺岗留住数日。此地人慕之,筑东坡亭于上。东坡亭右侧江边,建了纪念与苏东坡患难与共的王朝云的“朝云亭”。朝云原钱塘歌女,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收为侍女,后纳为妾。她生性聪颖,懂诗词、解音律、善歌舞,对苏东坡“忠敬不二”。惠州瘴疫流行时,朝云病逝,年仅34岁。朝云的死对苏东坡的精神打击很大,他曾作《悼朝云》《西江月》悼念。该诗写的是此处朝云亭。首联写作者驻足登临先贤栖息地。颔联借东坡和朝云爱情故事生发感慨:虽然世变难同命,但情坚可铸金。颈联进一步发挥想象:这西江水就是东坡和朝云的千古情人泪,其浩浩汤汤,亦示东坡之坦荡胸怀,也寄作者之襟怀。尾联作者想这荒山下,东坡和朝云正相扶持共吟诗篇。用诗性思维,借典述情,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抒发了对苏轼的崇敬之情,也咏古感今,抒发自己的情怀。思绪浪漫,语言通俗,对仗工整,韵脉流畅。

        注重挖掘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词赏析,就是把人们带入诗词这个大美的世界,在此流连忘返,与作者一起陶冶情操,积累知识,解决疑惑,探索作者敏锐地感知世间美好事物的过程和心灵,体验那份珍惜热爱工作和日常生活,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拓展人生意蕴和境界,实现对生命本体的诗意化表达。王雅静点评胡文汉的《题虹》:彩虹总是以色和状而被人称道。此联不落窠臼,并未从虹的色彩和状态入笔,而是将其内涵以崭新的视角呈现,无论是“喜形于色”,还是“风姿绰约”,都传递的是人的情态,有喟叹,有惋惜,亦有更多的思索。自然的即是人世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作者感兴趣的不在声色,而是诗的寓意。自然的诗意永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和思想,但作为一位诗人或艺术家,如果仅限于对自然物象的沉迷和凝望而不赋予其个体的精神和意义,再辽阔壮美的自然,也不可能成为艺术创作中所需要抵达的自在之物。因此,诗词赏析,就是意图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位诗人,无论他秉持怎样一种诗学立场和艺术原则,在与天地万物的交融交往中“寻求与万物的一致”,才是跨越“界限”,探寻生命与精神秘境的唯一途经。诗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诗意的栖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几乎和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如出一辙,村庄、树林、河流、山川,一片油菜花、一只雨中的蝴蝶、一双穿过田野的燕子、一座历经沧桑的古石桥,自然万物、生命万象,都成为诗人表达与言说的对象。而且在置身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试图将自己塑造成“精神实体”的诗人生动、开阔、丰富的一面。诗词里的自然物象,仅仅是特定自然环境和自然物象下触发诗人诗歌意识的机缘,自然的诗意永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和思想。我们看涂运桥点评春江水的《八声甘州·秋游乌兰布统大草原》:这首词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乌兰布统大草原秋日美景,词人快乐的心情洋溢在秋游旅途之中。上片起句“正天高气爽好风牵”笼罩全篇,接着随词人的视野大草原的美景渐次奔来。上篇以写情状物为主线,下篇抒发情怀,情中寓景。我们在此勾勒的环境气氛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秋景,游人美好的心情自然不言而明。好一幅草原秋日画卷,我们随着词人的彩笔也神游了一趟美丽秋阳下的乌兰布统大草原。

        总之,诗词评赏解读,都是以心会心,切入诗和诗人的灵魂深处,是富有诗意诗性的。这既是对中国诗词文化传统的承传,也是推动诗词繁荣发展重要的方面。


                                                         二0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济南鸿园


学会地址:香港九龙旺角弥敦道788-190号利美大厦10楼B室

邮编:100007邮箱:hksc1997@163.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