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安徽省诗词协会文都六尺巷创作基地揭牌 共筑文化新地标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诗词创作与研究迈向新高度,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安徽省诗词协会领导的殷切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安徽省诗词协会文都六尺巷创作基地于2025928日上午在桐城市六尺巷景区西后街的非遗小院正式挂牌成立。

六尺巷作为桐城举足轻重的文化地标,其所蕴含的“礼让和谐、德泽流芳”精神内涵,与诗词创作所追求的真善美高度契合。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实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然成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在此设立创作基地,旨在借助桐城丰厚的文化积淀,以诗词为桥梁,广结志同道合之友,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文化华彩篇章。

此次创作基地的设立,就是要充分依托六尺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协会会员及广大诗词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采风、潜心创作的优质平台,进一步传承并彰显安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揭牌仪式由桐城市诗词协会主席陈俊主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向红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首先对省诗协给予桐城诗词协会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同时对非遗小院的何总、吴总和桐城诗词协会的辛勤工作表示赞赏。王向红还郑重承诺,今后文联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省诗协党支部书记叶如强亦在仪式上发表了精彩讲话。他引经据典,从“泰伯三让天下,重耳辟君三舍”说起,指出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礼让故事层出不穷。而六尺巷声名远扬,传颂至今,在当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推动国际间的和平共处,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如强回忆道,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原坐落于六尺巷边张英府邸旁,为使张府得以重建,为六尺巷增添光彩,医院选择易址新建,这一举动亦是对六尺巷精神的弘扬。他感慨,当时自己在省民政厅主管这项工作,对此印象深刻。

他进一步谈到,安徽山川壮美,人文资源丰富,淮河文化、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交相辉映,灿烂辉煌。桐城作为皖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文载道,桐城文派凭借其独特的义法气脉与修辞风格,闻名天下。桐城诗派融唐铸宋,借言咏物以寄托情怀,追求微言大义,秉持正雅祛邪的创作理念。他强调,投身现实生活,创作出壮丽的诗章,是八皖诗人义不容辞的担当。

同时,他还介绍,当下安徽省诗词协会的重点工作是《大美安徽赋》三百篇以及《皖风徽韵》绝句、律诗、词各三百首两书的创作编纂与出版,期望这两部作品能成为安徽文化的亮丽名片。之后,诗协将陆续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市县展开合作,打造市县诗赋文化风景线。依托此次设立的文都六尺巷创作基地,省市携手,相信《大美桐城赋》《大美桐城诗词集》也必将问世。

他以激昂的话语激励在场众人:“树吟旗,开生面。国风雄,徽韵粲。座下当操大吕之音,域中当写宏图之卷也。”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诗词协会党支部副书记左会斌;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女工委副主任,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女工委主任董万英;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宋信群;安徽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刘嘉桢;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主编、采风部部长王意中;安徽省诗词协会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枞阳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萍等;以及桐城市文联党组成员、桐城文学院院长徐亚红,桐城诗词协会主席团成员,部分理事和会员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揭牌仪式。

当日下午,省诗词协会一行还在市文联负责同志陪同下,赴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参观,并拜谒了桐城派代表作家方东树、马其昶墓,开展实地采风交流。

通讯:安徽省诗词协会文都六尺巷创作基地

编辑:吴戌

审核:董万英

签发:叶如强

协会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