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刘炜评会长在“诗圣”杜甫诞辰1313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少陵诗镜正衣

——在“诗圣”杜甫诞辰1313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刘炜评 

(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在春意萌动的元宵佳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相聚于这个名字富于诗意的地方——唐村,共同纪念“诗圣”杜甫诞辰1313周年。此时此刻,我们不仅是在向一颗苦难而伟大的灵魂致敬,更是在感触中华诗脉生生不息的元气和暖意融融的温度。

从《诗经》的纯真吟唱到《楚辞》的瑰丽想象,从唐诗的恢宏气象到宋词的婉转情致以至于今,中华三千年诗河奔流不息。星河般璀璨的诗人中,杜甫独享“诗圣”荣耀。儒家称知行完备、至真至善、堪为天下确立法式者为“圣”。而今我们理解的“圣”,指的是精通某一行业“道”与“法”,将事业做到顶尖的人。无论尺以古意还是尺以今解,杜甫享誉“诗圣”都当之无愧,这不仅因为杜诗内容所体现的深度和广度,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所抵达的深度和广度,杜诗所承载的情感具有高度的人类性,杜诗的综合艺术品相臻于完美,更因为他的精神立场和走行姿态,昭示了个体生命的自觉自为,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冲破时间和空间先在的框缚、羁束。

读杜诗,如听昆仑美玉迸发的金石之声,似睹长江黄河奔涌的磅礴气象。《咏怀五百字》《秋兴八首》里的遭际感喟,《月夜》《同谷七歌》里的亲情牵挂,《赠卫八处士》《天末怀李白》里的友谊吐诉,《月夜忆舍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的乡愁抒发,《水槛遣心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风物描绘,《前出塞九首》《登岳阳楼》里的时世忧患等等,字字浸透腔血,句句饱含赤诚。这些动人歌诗不仅仅书写在稿纸上,更深深地刻印在我们民族记忆中。

杜甫是赤子,不是完人,更不是大神。作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写作者,他有太多的难能可贵、戛戛独造,也不免某些局限性,比如性格“褊躁傲诞”的一面、对不少权贵的攀附阿谀等。这样说不是苛求古人,而是为了察事明理。20世纪50年代末,冯友兰教授提出过一个重要命题,曰“抽象继承法”,学界普遍认可其基本义理。对于杜甫的道德文章,我们也应当立足当下、前瞻未来地扬其当扬者,比如“忠心”——忠于良知,言必由衷,意不虚表;弃其当弃者,比如“忠君”——欠缺以平等观念、批判意识为前提的“葵藿倾太阳”之类“自表”,较诸孟子的君臣观,实不可取,尤不足夸。

窃以为,杜甫文学事业留给我们的启示,或者说我们应当从杜甫那里继承的精神遗产,最主要者有三:

第一,最贵人生一事痴。《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痴”字,倾注、寄寓了作者深重的哀伤、苦闷和希冀。我理解的“痴”,就是对自己所向往的人、事、物、境持久迷恋的生命状态。尾生等待情人抱信柱而死,是情痴;玄奘十七年间行程五万里取经,是佛痴;怀素种万棵芭蕉树以取叶练字,是书痴;贝多芬在双耳全聋、生活困顿的情况下顽强写出系列交响曲以鼓励人类“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是乐痴;梵高“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是画痴……作家、诗人之所“痴”者,当在于义无反顾地持守自己用语言文字构筑的意义世界。而杜甫,正是中华诗痴的代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其二)、“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固是感慨文学快活了李白亦苦煞了李白,又何尝不是杜甫自己的生命体验?然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其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才是最关性命、毕生宁恨无悔的执念与实行,哪怕“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逃难》)又如何?纵然“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怎样?我常常想,杜甫创作诗歌的痴态,一定是世上最动人的画面。这痴气,要言有二:一是对于文学有一种爱人感,以护卫它为己任;二是在具体创作情境中,能进入一种身心高度投入的、甚至类似癫狂的状态。

第二,精神格调铸诗魂。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说,子美“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并指出同时代其他诗家逊色于杜甫之处,不在才气,而在人格。悲天悯人,精神清正,正是杜甫人格中最核心的部分,因此也就成了杜诗的“文化之魂”。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杜甫:“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我们读杜诗,感受确乎如此。没有深厚的悲悯情怀,何能写得出大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佳构力作?陕西民歌中有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是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人民能不永远怀念他吗?只有悲悯的文字,才是有温度的文字。杜甫的诗歌如此,关汉卿的杂剧如此,曹雪芹的小说如此。所以,它们都成了中国文学的不动产。作家的精神清正,我以为要点有三:一曰珍惜清誉,正道直行,绝不趋利若蝇,沽名钓誉,侮食自矜。二曰有“艺匠经营惨淡中”的创作定力,秉志定气地纸上春耕秋耘。不玩花拳绣腿,不搞偷工减料,鄙夷趋时媚上。三曰作品有清气贯注的质相,努力屏绝乖情悖理、污七八糟、油腔滑调、花里胡哨、江湖乱道之类恶趣。用陕西话来说,就是作品“味气很正”。

第三,守正创新是本途。中唐元稹在为杜甫所撰墓志铭里的一段盛赞,古今诗人、学者大多熟悉:“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说得没错,但还不够全面,因为杜甫的承古继往、转益多师,未限于上述数端。而杜甫的开新意识及其实践成果,元稹基本上没有谈及。相对而言,我更看重清人叶燮《原诗》里的论议:“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这段评语,在定性、定量两个层面上都是相当准确的。要而言之,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堪称继屈原、曹植、陶渊明等前贤之后,既最能守往古之正,又最能开时代之新的大家。从人格建设方面来说,他将士人的家国意识提升到生命信仰的高度,并由此磨砺出积极介入现实、毕生执著理想的美德善行,从而刷新了诗人的角色担当。从艺术追求方面而言,他对我国唐前诗学资源的别裁、整合与超越的力度之大、收实之丰,有唐一代289年间,无人可以伯仲。例如对于常规语言秩序的陌生化探索,尝试创作“吴体”律诗、创立新题乐府等等,不仅成就了其个人的艺术绝诣,更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出了新的美学空间,对当代文化创新仍具有重要启示:真正的创新必然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合理取舍之上,而传统的生命力则有赖于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

千年时光流转。回顾历史,不少文人雅士会在古代大家诞辰之日举办风雅集会,如纪念苏轼的“寿苏会”,但专门纪念杜甫生日的活动寥寥无几。后人根据杜诗中的线索,大多认为唐玄宗先天元年正月初一即公历2月12日为杜甫诞辰。尽管具体日期素有争议并还将继续存在争议,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诗圣生日纪念活动这种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让我们共同承诺:要像杜甫那样,把滚烫的心跳融入字里行间;要像杜甫那样,用笔墨记录时代的朝风晚雨。让杜甫的诗魂永远鲜活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让诗圣的精神火种,点亮每一位中国诗人心中的人文之光。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在座诸位共同的责任。文脉赓续,端赖群贤。诗道益明,期在今兹。诸君,诸君,可不勉乎?

谢谢大家!

2025年2月12日

学会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朱雀大街316号省级机关干休所

邮编:100007邮箱:shanxishici@126.com联系电话:029-85246933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