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诗词微课堂】第十五期 诗病漫谈:八病之外(二)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诗词微课堂】第十五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振传承弘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积极响应中华诗词学会数字化时代中华诗词发展高峰论坛的精神要义,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给诗词的学习、创作、传播带来的无限机遇和巨大作用,不断推动中华诗词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的破圈发展,潍坊诗词学会倾情推出视频栏目【诗词微课堂】。


主讲人简介

刘清华字静实,自号华和尚,山东潍坊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寒亭诗词学会副会长,古诗词爱好者。曾参与《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直播,并多次登上潍坊电视台读书栏目。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楹联博览》《星星》诗刊《诗词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台湾《古典诗词》美国《中华诗词》韩国《东亚日报》等100多家中外诗刊报纸杂志。作品多次荣获中华诗词学会和诗刊社主办的诗词大赛等级奖。


诗病漫谈:八病之外(


刘清华


关于诗病,不可不知,不可拘守,诗病应当“力避力戒”。主要是我们在创作过程,有所了解传统诗病的概念,避免明显的瑕疵。在创新同时,既能有传承经典之美,又能追求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接下来我们继续接上期,结合例词讲“八病之外”。

(一)钓奇立巧,刻意造作的纤狭之病

在当前勇于创新的要求下,部分老师的作品为求其巧,却失其厚。我国传统的诗文美学观是尚拙非巧的,然而在创作的实际情况下,诗人并不全废巧言。最为典型的是杜甫诗《水槛遣心二首》其中的第五六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石林诗话》中评论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叶梦得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诗中“巧”的理解,即这种巧应该是浑然天成、不见刻削之痕。又如唐人李洞诗《赠曹郎中崇贤所居》其中的颔联名句:“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正如《西圃诗说》:“凄苦之情景可谓逼真,而语意俱尽,殆纤巧而非大雅者”。而这两句虽造语皆巧,得句皆奇,却涉尖巧经营的刻意痕迹。同样“捣臼”,如柳宗元诗《夏昼偶作》其中尾联的:“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与之相比便无嚼字之态。那么,如何方能使作品做到巧而不尖,奇而不诡?如今人刘庆霖老师作品《西藏杂感之一》:“远处雪山摊碎光,高原六月野茫茫。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其尾句“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气貌等闲,巧进拙成,不思而得。这样的作品读后自能觉其浑然,并不见其用心力之迹。当下好多仿写之作如:“煮夕阳”“偷夕阳”“撞夕阳”等等(免有争议不作诗词例举),而句非不工,但拙力用劲语境俱失,终不免纤狭以巧成拙。

(二)翻案取巧,弄巧成拙的好异叛理之病

“翻案”咱们在第十二节《用典漫谈》中讲过典故的翻案,但诗词手法中也有“翻案”这种写作技巧。《随园诗话》袁枚说:“诗贵翻案”。翻案通常指“翻案”和“翻新”,是对旧有的意象、词句、主题等进行重新塑造和创新,使其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但不一定是完全与原义相反,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元素,改变表述方式或赋予新的视角。如反其意而用之的,唐人杜牧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宋人李清照诗《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反其意而用。李清照赞美项羽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杜牧则认为项羽若能忍辱负重、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李清照则因反其意而别开生面。再如,唐人刘禹锡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原本燕子在富贵人家栖息的意象被视角翻新,描绘出世事变迁,昔日豪门已衰落,燕子已飞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其诗语使人耳目一新。虽然这种正题反做、旧意翻新,既能开拓了作者的视角思路,又能使读者在欣赏时获得新奇有趣的心理满足,但并非可以随意出奇立异,若故唱反调以标新、故发怪谈以取宠,势必好异叛理、弄巧成拙。如宋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翻南北朝王籍诗《入若耶溪》。我们先看王籍诗《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再看王安石的《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其妙在以动写静,寂静幽深,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静。王安石在此诗中却翻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动中之静成为静中之静,所以被清人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指为“直是死句矣”。这是没有翻陈出新,而至欲新反呆,以致后人批评为刍狗再梦、点金成铁之作。唐人杜牧诗,常立意奇辟,多作翻案。后被《苕溪渔隐丛话》批评他“好异而叛于理”。如《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中的“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等。尽管观点见地颇新,初读炫人耳目,细辨觉其非是,却与史实有失情失理之嫌。

(三)假托檃栝,曲解化用的蹈袭套改之病

在传统诗词创作中:用典、化用、檃栝、集句、仿写,都是对已有文本或成句的某种参考和借鉴。而这些术语的运用既可以被视为创作手法,也可以被看作写作技巧。是诗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丰富内涵、增添韵味而采用的必要方式。而蹈袭、套改则是一种不良的写作行为,不属于正常的创作手法或技巧。它破坏了诗词创作的公平性和文学环境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为即不尊重他人的成果,也不尊重自己的道德底线,对整个诗词创作领域的风气产生及其不良影响。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例词讲一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及用法。“用典”已经在十一和十二节中详细阐述,在这这里我们就不再做赘言。“檃栝”是强调对原内容进行剪裁、整理和改写,以符合新的需求和形式。如宋人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其上片尾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檃栝自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其中的颔联“落花人独立,微水燕双飞”。或许有的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不就是“套改”别人的句子吗?那么我们结合这两首作品解释一下“套改”和“檃栝”的主要区别。檃栝的目的通常是通过对原作的再创作,传达新的情感、思想或主题。套改只是出于简便、快捷地完成创作目的,去窃取别人现成的作品而进行掩饰性修改。晏几道檃栝翁宏的《春残》,我们看一下它们之间的主要不同:《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是一阕词,而《春残》是一首五言律诗,文体的不同。晏几道的词主要表达了对歌女小苹的怀念和相思之情,而翁宏的诗则着重描写了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主题表达内容的不同。晏几道的词风婉约,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翁宏的诗则更显凄凉,情感表达更为直接,作品写作风格的不同。晏几道在词中通过描绘梦境、回忆等手法,抒发对小苹的思念,翁宏则在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如落花、微雨、暮蝉等,烘托出女子的愁苦之情,作品写作手法的不同。晏几道通过巧妙的檃栝,使这两句诗在其作品新的语境中,焕发出不同于原诗的独特的韵味,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认为是檃栝而非蹈袭。化用,是巧妙地借用前人作品中的词句、意境或典故,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之与新的内容相得益彰。化用时往往对原句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和创新。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考证了王安石化用了之前三位诗人的创意:一是唐人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二是唐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三是唐人常建的“主人山门绿”。

虽为化用却赋予了新的意境和韵味。化用与檃栝手法近似,很难将其细分,也是古今诗人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如我在《哨音》中首联:“碧汉倾星雨,江风咽别声”其中“碧汉倾星雨”便是化用唐人李白诗《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化用前人诗句,最好是融入化用者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盐于水非尝而不知其盐。仿写,古今认知差别非常大。如苏轼的《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是仿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基本保留了原作中的经典意象与语言,虽做了部分改动和添加,但基本架构并没变,如果放在当下便认定是套改、蹈袭无疑。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怎样进行仿写呢?仿写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我仿写郭顺敏会长的一首名作。其原玉《题石门坊红叶》:“嫁娶云间十月楼,花堂喜语却含羞。秋阳酩酊千年醉,忘取山妻红盖头。”我依韵仿写的《题咏石门坊红叶浮日》:“林涌丹霞抱壑流,层峦尽染露初收。石门欲把秋公嫁,迎面抛出红绣球。”我参照了原作的:主题意境;拟人的修辞方法;以景结情的表达方式等等,但在词句结构、关键语句和核心表达是不同的。仿作虽不及原玉,水平也差之千里,但通过仿写优秀的诗词作品,来学习和掌握原作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技巧,挖掘和拓展相关主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以致后来我这首诗也得过大赛的等级奖。集句这种文体形式,在当下高科技发展下,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里不再赘述。蹈袭、套改近似,以前我们也多次讲过,或许有的老师不以为然,或区分不清。在近期学会专题投稿中,就有个别老师就把我的一首五绝套改为七绝发表。那么我们再重新梳理一下它与以上修辞方法的主要区别。一般来说,化用别人一个五言或七言诗句,直接取用原句的字,最好不要超过三个,若是超过这个幅度,就基本属于蹈袭了。再就是,包括与原作在词句、结构、意象、意境等方面存在较高的相似程度,尤其是关键语句和核心表达似乎一致,不管是五言改七言,还是七言改五言,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套改。如王安石诗《愁台》尾句:“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和陆游诗《宴西楼》颔联:“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陆游这两句诗,若是单独看“万里因循成久客”,是一个很好的化用,有出新之处。但两句合起来看就有蹈袭之嫌,因为取用安石原诗的字太多,尤其是“一年容易又秋风”,几乎是把句都拿了过来,“秋风”尽管与“黄花”用词有异,但其根本内涵是相同的。檃栝和化用则注重创新和巧妙运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而蹈袭、套改则是消极的抄袭,他们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所以诗词作品还是要自己创作,而不能学张怀庆去“生吞活剥”。我看,还是让蹈袭、套改这种陋习放过“王昌龄、郭正一”们吧。




学会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100007邮箱:wfscxh@126.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