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平:在《蜀诗年卷2022》发行会上发言
发布时间:
阅读:次
编者按:
4月15日,四川省诗词协会主办的“蜀诗年卷2022首发式暨第三届培训班学员结业典礼”在成都市大邑县举办,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诗词协会党支部书记刘道平先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在《蜀诗年卷2022》发行会上发言
刘道平
各位诗友、同志们:
文明源远,美丽富饶,历史厚重的巴蜀,永远是我们热爱的家乡。虽然我们来自蜀中不同的地方,许多同志也许是第一次相见,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因为诗词永远把我们联结在了一起,诗词成了我们“道相同与之谋”“心有灵犀”的诗友。纵是“天涯如纳米”,却恨“咫尺似光年”。我们能够“享宴天府之国,亲历崭新时代”,“共饮长江水,长吟巴蜀春”,实乃幸福的有缘之人!
众所周知,自古巴蜀出诗人,从来蜀诗名天下。秦汉至今,诗才辈出,并非夸张。仅就今天摆在案桌上的《蜀诗年卷》,收录了2022年蜀地772位作者3700首诗,便是有力的见证之一,也充分证明诗词在巴蜀大地具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条件。对此,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平方米的笑意”。
孙中山先生曾说“不做大官,要做大事”。作为社团组织之一的省诗词协会,非官即民。团结、凝聚万千诗词爱好者,搭建平台、服务会员,组织创作,持正创新,广开诗教,传存诗词,确保诗词文化青春永著、文明长存。其作为虽然并未直接创造GDP,但它却产出了物质生产部门无以替代的精神产品,从而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显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作为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为时、为事、为情、为意而创作,应当理直气状地面对自己的高尚与价值,决不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决不以“自娱自乐”而自慰,当以诗词交流,捧颂江山,歌咏生活,鞭挞丑恶,传播真善美和正能量为已任。而《蜀诗年卷》正起到了这种作用。我们在热烈祝贺之余,尤其要给那些为她出版面世,而付出辛勤劳动的默默奉献的所有同志道一声“感谢”!
虽然,《蜀诗年卷》面世,但它并非蜀诗创作的终点。它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所有同仁“上下而求索”。尤其是诗词创作个体,更应该明白“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创作成就,决不能带上固存观念的枷锁而止步不前。特别要立志于蜀诗享誉全国。天府之国应出天府之诗,为中华诗词宝库争光添彩。因此,要有“会当临绝顶”的精神,敢于挑战“高峰”,力求翻过“佛祖手心”。到那时让世人发自内心的羡慕蜀诗“很牛”,而非自吹其“牛”。我们也衷心期待:巴蜀再度涌现像周啸天老师一样的、若干位传统诗词的“鲁奖获得者”!我们也相信,巴蜀人的这个期待一定会实现!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有创作诗词的爱好兴趣、冲动与激情,是百无一害的大喜事。但近几年,全国日产诗词已远超一部《全唐诗》,故“创作质量”迫切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因此,为携手提升创作质量,则应记取“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警训,广结师友,共同学习、探索和把握诗词文学的创作规律。清代诗论家叶燮说“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天道有变,诗道焉有不变之理”?所以,要坚持诗词创作守正与创新,尤其是尊古而不泥古,要有“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宽广胸怀。以“新”去延续和传承“正”的诗词文化基因。我们面对“旧瓶装新酒”的批评,最好办法是“酿出新酒”,不酿“假酒”,严防“毒酒”。努力提高酿酒的技术含量,使酒的“色、香、味、形”高人一筹,以满足大众迫切需求。作诗亦如酿酒,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而创新又必须与时代相适应,必须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我们遵循、继承和运用格律创作,不是去写唐宋之人的生活感受,而是深切体验今人的时代生活,以三寸之笔抒发当代人的真情实感。学唐诗,既要重其形,更应重其神,而不是要回到唐代。如果一定要学唐人,那就学习他们为人乐观豁达和为诗之格局,学习他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情怀”以及“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的爱国热忱。学习初唐四杰敢于突破六朝“绮靡浮艳”诗风的勇气;学习陈子昂革新诗歌的创举;学习杜甫为创新者张目的精神(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学习元(稹)白(居易)在盛唐高峰之后提倡“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平易通俗畅达之诗风。然而,我敢断言:我们的时代远胜唐宋。科技发达、思想、文化、艺术多元并相互碰撞、交融和借鉴,一定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刺激我们的想像。杜甫之所以被誉为“诗圣”,除他具有极高的创作天赋之外,且能深悟创新之道,并终生践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国维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只要我们立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诗词的“新题、新话、新意”以及“新意象和新技艺”,一定会层出不穷,也一定会“叠出好诗,泉涌诗才、辈出名家”,从而充分反应我们所处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示诗风词貌,使诗词成为时代的靓丽的“文学宠儿”。
然而,由于百家争鸣,派别林立,诗词长期缺乏统一评价的度量衡。面对此状,大众“接受、认同和传播”已被名家们定为标准之一。因此,我们的创作应当围绕着“意蕴幽长、能记能传”的标准努力努力再努力。冯梦龙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践行“通俗“与“关风”,也许能大有所为。同时,因为我们曾长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深悟“读书受用”之理,做到“写诗不止,读书不停”。我的诗写得不咋样,但敬重好诗和诗人。实践中我已体会到“多读别人诗词,细悟名家诗论”“边读边写”,“拜师学艺”“交流互动”必有收获。最近拜读现今时代的几位名家著作一一《诗心与佛心》《戴建业高能唐诗课》和《诗树之秋一一诗论与诗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认知。若有兴趣者不妨去信步一游。
蜀诗要创新发展,除作者们努力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各级诗词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创作好诗为目标,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争取社会认同和支持,尤其是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如此内因与外因形成合力,使诗词创作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乐在其中,与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