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者 ——在“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阅读:次
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者
——在“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上的讲话
刘道平
2025年4月23日
今天,我们相聚在“三遗之城”都江堰,恰逢世界读书日。借此机会,就“阅读”谈点拙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资讯如潮水般涌来,重提读书日,让我们不禁思考:书,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力量?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对待阅读?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图谱,是跨越时空的思想容器。从古老的甲骨刻辞,到竹简帛书,再到活字印刷,直至如今的数字平台,尽管载体不断变迁,但其内核始终是文明火炬的传递者。《论语》记录着孔子 “学而不厌” 的谆谆教诲;《史记》承载着太史公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深刻哲思;藏经洞的残卷虽历经岁月沧桑,却用斑驳的字迹诉说着千秋文明的厚重。当我们翻开一部古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思想的光芒,更深受前人智慧的启迪。正是浩如烟海的古籍,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智慧和思想记忆,使得我国五千年文明香火绵延不绝。可以说,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者。热爱书籍,就是热爱文明;著书立言,便是为后人存储宝贵的精神遗产。
可以断言:书籍,是谦逊传道的老师,是温柔敦厚的长者。如果我们穷其一生追求 “平等、自由和快乐”,那么,与书籍交友、对话,无疑是最平等、最自由,也最能让人快乐的事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 “终身学习” 的理念,这与中国 “活到老,学到老” 的古训不谋而合。因此,阅读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每天能坚持半小时阅读,40 年积累下来便是 6000 小时!这与不阅读的人相比,阅读者的认知水平可能高出好几个层级。地球村中犹太人,常以热爱阅读而著称,他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全球总量的 20%,这与他们浓厚的阅读氛围和对知识的兴趣爱好与尊崇执着息息相关。我的老师周啸天教授,原本学习数学专业,却凭借对阅读的热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人。文革下乡期间,他用毛笔小楷,手抄王力的《诗词格律》上下卷达 74 万字,并广泛阅读诗词文献,背诵诗词几千首。阅读已成为他生活的刚需,前人的知识与他的生活体悟、经验阅历相互交融、发酵,凝聚成了数十部诗词论著。他常说“读书受用”,这正是阅读力量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要牢记 “学而不思则罔”警训。提倡阅读,并非要使人成为书本的 “奴隶”,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思、有所悟,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我们要打破 “唯书” 的桎梏,践行知行合一,将书中的知识和时代生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阅读真正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雪中送碳或锦上添花。
朋友们,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面临着各种挑战。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力戒浮躁,静下心来阅读,并持之以恒。愿我们以今日为新的起点,重拾对阅读的敬畏与热爱,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中共同建设我们的精神文明家园。
作者简介:
刘道平,男,四川省原人大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创作委员主任,四川省诗词协会党支部书记,四川省直(红星)作协顾问,《岷峨诗稿》社社长,著有《三声集》等诗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