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回顾春蚕诗社四十周年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顾问、各位名誉社长、各位社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乎是不知不觉间,春蚕诗社竟然已成立四十周年了!对于无穷的宇宙来说,四十年只是倏忽的瞬间,甚至连“一闪”都说不上;而对于有限的人生来说,四十年已称得上是一番漫长岁月,可以说是旷日持久了。一个小小的民间文学团体,春蚕诗社四十年来,以平凡简朴的普通姿态,蹒跚地却也是稳健地走出了一段独特的路径,真正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因而虽然渺小平常,四十年来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值得回顾的事象,有必要予以反刍,作为经验加以保留,以资诗社今后发展参考。诗社理事会责成我向大会报告春蚕诗社四十年的发展建设情况,但是,千头万绪,一言难尽,我感到难于理出报告线索。后经征求诗社其他负责人的意见,决定蜻蜓点水式地谈谈春蚕诗社的办社特点,再讲一讲春蚕诗社四十年间的几个工作亮点。
一、春蚕诗社的办社特点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春蚕诗社虽是一个小小的民间诗词组织,由于严谨认真办社,最后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办社特点。
(一)诗社成立较早,且一直坚持活动
在云南,春蚕诗社是成立得比较早的。
1985年3月10日,原东川市第一届政协第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段麒、杨德辉提出在东川成立诗社的建议,得到政协常委、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魏孝淳的支持。3月12日中午,由魏孝淳牵头,邀约市政协副主席邓经邦、马荣标、钟山和政协委员杜进、冯春荣、周育贤、杨继雄、杨德辉、段麒共10人,在市文联聚会,商讨决定成立诗社,确定在市文联领导下开展筹备工作。4月14日,市文联向全市文学艺术界人士发出了联络社员和征集诗社社名的通知,并着手对首批社员进行登记。至6月初,先后收到6位同志为诗社草拟的社名18个,分别为:振华、文笔、清风、泉石、松风、东霓、牯牛、铜牛、山月、缅桂、金沙、春泥、春蚕、碧山、东路、云涛、映山红、铜草花.市文联经过反复斟酌,决定采用杨德辉拟定的“春蚕”作为社名。
1985年6月30日,春蚕诗社成立大会在原东川市政协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魏孝淳主持,市政协主席张学光、东川矿务局工会主席王永洲出席会议并致贺辞。首批会员32人,到会21人。会议通过了《春蚕诗社简章》共六条,选举邓经邦、段麒、杨继雄、杨德辉、张元鼎5人为理事。理事会推举邓经邦为社长,段麒为副社长,杨德辉为秘书长。于是,东川春蚕诗社便正式成立了。1987年,邓经邦移居昆明,主动辞去社长职务,1987年4月春蚕诗社第三次年会上,选举杨继雄继任社长。2002年,杨继雄移居昆明,主动辞去社长职务,2002年5月春蚕诗社第18次年会上,选举杨德辉继任社长。
春蚕诗社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省楹联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许多活动,仅从诗社的角度,不好开展楹联文化方面的工作。于是,报经东川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东川楹联学会。2006年9月16日,东川楹联学会成立大会在铜都镇机关大会议室举行。到会86人,应邀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24人。云南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光明、中共东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云、区文联主席王文朝、区文化局副局长吴战华、铜都镇党委书记袁平及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镇长张明军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直接选举杨德辉为会长,张镇东为常务副会长、卞伯泽、谭国祥为副会长、李阳成为秘书长。事实上,东川楹联学会和春蚕诗社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春蚕诗社共有过社员530人,其中女社员132人,约占全员人数的25%。现今年龄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16岁。社员的个人身份多种多样:有离休干部、退休党政领导、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高级工程师、冶炼专家、企业家、中小学老师、科技工作者、记者、医生、书法家、画家、体育教练、银行职员、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工人、农民。其中,农民有17人。社员中有少数民族58人,有白族、彝族、回族、苗族、纳西族、畲族、满族、布依族、傈僳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傣族、黎族等14种民族,白族社员最多,有24人。社员中,还有夫妻社员11对,父子社员6对,父女社员1对,兄弟社员2对,姐妹社员1对。春蚕诗社社员状况,说得上是丰富多采。
春蚕诗社成立于1985年,成立时间算是比较早的。我们之后,才成立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云南省诗词协会,云南省楹联学会,昆明市老干部诗词协会,玉溪、丽江、楚雄、昭通、曲靖、保山等地州才纷纷有了诗词组织。不过,春蚕诗社也不是成立最早的一家诗社。在我们之前,昆明就有金碧诗社、湖山诗社、大理就有景风诗社等。但是有一点,春蚕诗社一经成立,就没有中断过活动。四十年来,春蚕诗社一直发展社员,组织诗词创作,创办诗词学习班,举办诗词讲座,开办各种诗会,并且年年编辑出版《春蚕诗词》,一如既往地开展着诗词文化活动。而那些先于春蚕诗社成立的诗词组织,诸如金碧诗社、湖山诗社、景风诗社等,早就停办解散了。春蚕诗社不间断地开办了四十年,并且还要继续开办下去,体现了“春蚕人”对弘扬中华诗词优秀传统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也是“春蚕人”的整体文化人格!
(二)始终恪守民间社团开办原则
春蚕诗社只是一个小小的民间社团,但是,从它成立开始就十分规范,能严格遵循守民间组织的各种规定及原则。
诗社成立时,民间社团尚未归口管理。我们春蚕诗社是报经中共东川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的。诗社成立后,先是挂靠东川市政协。政协要求诗社创办一个刊物,我们的《春蚕诗刊》第一集,就是市政协出资360元印出的。但政协来直接兼管一个民间社团组织不甚妥当,市政协便直接责成市文联将春蚕诗社管起来,自此,春蚕诗社就以一个文学性质的协会身份,在文联的领导下开展活动。通过严格的程序申报成立,而无论是政协还是文联管辖,都表明诗社从一开始成立就纳入正规的管理渠道,春蚕诗社并不是一个自发性的松散的民间组织。群众性的民间组织明确由地方民政部门统管后,春蚕诗社就向民政局注册登记,并严格遵守民政部门的规定,按期年检。2000年成立的春蚕诗社会泽分社、2007年成立的春蚕诗社昆明分社,都是向东川民政部门及东川文联申报获准成立的,都严格遵循由总社统一管理社员、统一编辑社刊《春蚕诗词》的原则。
春蚕诗社要开展一些重要活动,都要事先报经有关部门批准。1987年至1990年,每年的春节前都要向东川工商局申请,同意让诗社一些书法家上街写春联出售,为诗社筹集活动经费。1987年9月,报经中共东川市委宣传部及东川市教育局批准,春蚕诗社创办了补习班,1987年至1989年的三年间,先后举办过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专文科补习班,后又开办成人高考补习班。这些涉及经营性的活动,诗社都十分谨慎小心,处处循规蹈矩,不敢乱来。
诗社的工作,一直按章程操作运行。自1985年成立起,春蚕诗社就为自己立下六条简章,定名为《东川市春春蚕诗社简章》,这部《简章》用了12年。1997年6月22日,春蚕诗社第四次社员大会上,才正式通过了《东川市文联春蚕诗社章程》,共五章十五条。从此,《简章》便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五年后,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理事会对诗社章程作了全面修改,2002年5月18日,在春蚕诗社第五次社员大会上,全票通过了这部章程,决定将修改后的章程更名为《昆明市东川区文联春蚕诗社章程》,这个章程由原来的五章十五条增加到八章三十八条。八年后诗社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六届常务理事会决定对章程作局部修改,修改后的《昆明市东川区文联春蚕诗社章程》,在2010年10月16日第七次社员大会上全票通过。这个章程共八章四十五条。2020年9月28日。在春蚕诗社第十次社员代表大会上,又对章程作了修改,并全票通过,修改定稿的《昆明市东川区文联春蚕诗社章程》执行五年至今,随着诗社运行情况的变化,还需再作修改。
由于从一开始就订立有章程,所以诗社的工作就都能按章程运行。例如财务管理十分规整,会计出纳分设,由诗社秘书长一支笔管帐。并且多次提请审计单位来审帐督查。
再例如诗社工作一直坚持集体领寻原则,重要事务必须经诗社理事会或社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商定。诗社刚成立时五个理事有三个在汤丹,社长邓经邦、副社长段麒,理事张元鼎都在东川矿务局工作,每有重大事务须研究,家居市区的理事杨继雄、杨德辉都要赶上汤丹去集会。以后有的事务召开理事全会讨论,一些日常重要事务则召开社长办公会(或扩大)商定。诗刊的编辑,由主编召开编辑工作会,提出编辑工作要求,再由编辑人员讨论,提出编辑意见,统一了思想才协商分工,进行编辑。并定期碰头,共同商议解决编辑难题。
总而言之,春蚕诗社严格自律,严谨办社,遵纪守法,民主管理,四十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违规违纪事故,故而才能正大光明地顺利开办到如今。
(三)发扬“春蚕”精神,以“平民化”的理念办社
春蚕诗社是诗词爱好者自发自愿组建的群众性文化团体,不是一个“官办”的机构。诗社社名“春蚕”,取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之诗意,标明诗社将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弘扬中华诗词而努力奋斗。正因为如此,本着“平民化”的思想,以“春蚕”精神立社,才能感召全体社员艰苦朴素,乐于奉献,团结一心积极推进诗社各项工作。
诗社的负责人们,每个星期须到诗社值班二次,以接待社员来访,处理日常社务等,值班全是义务劳动,不但没有什么报酬,还得自负若干交通费、电话费。值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春蚕诗词》的编辑,每一期都要编辑人员耗费大量的心力心血。诗刊上登载的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编辑人员的编审或修改,有时为了一句诗的精准、甚至是为了一个字的推敲,须得查阅许多资料。而近十多年来,每期诗刊入选社员作品都在1200件左右,可以想见编辑工作的繁重。现在,《春蚕诗词》已编至50辑,诗刊共发表社员作品四万多件。而几十年来,勤勤恳恳编辑诗刊的编辑老师们,却一直在做义务劳动,从来没有任何报酬。
诗社开办过好几次社员诗词写作培训班,为中小学生开办过诗词对联讲习班,为集义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办了两年的诗词对联学习班,这些培训学习效果都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开班授课的老师们,却都是义务讲课,没有分文讲课费。不仅如此,授课老师还自费编著《诗词对联常识》一书,无偿赠发学生作教材。
诗社几乎每年都要举办诗词讲座,由诗词功力深厚的社员定下专题,事先认真备课,写好讲稿,届时给社员宣讲。诗词讲座对于社员帮助很大,使社员们开阔了眼界,受到启发,提高了诗词阅读及写作水平。举办讲座的老师们,也是义务讲学,没有报酬,有的老师还自己出钱打印资料发给听课者。
诗社编辑过4部社员作品集,还为东川区文联、东川旅游局、会泽县娜姑镇、昭通市文化局、东川祝国寺、富民县庆寿寺等编辑过诗词专集,编辑人员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什么编务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春蚕诗社为省楹联学会编辑了《当代滇联集粹》《当代滇联精选》两部全省大型对联集,编辑《当代滇联集粹》历时两年,从654人投来的11816副对联中,选取了4376副,入选率为37%;编辑《当代滇联精选》历时一年,从635人投来的8815副对联中,选取了3789副,入选率为45%。这是两个浩大的文化工程,编辑全是春蚕诗社的人员。但编辑工作也全是尽义务,编辑人员没有编务费,只是成书后给每个编辑五本书,象征性地“以书代酬”。张镇东、杨德辉为会泽县老书协编著了《诗词对联读写知识》,此书以较新的体系、较新的结构、较新的观点对诗、词、对联的知识作了简洁且比较全面的阐述,许多章节很有特色,实用性很强,是一本诗词联读写的工具书。而撰写此书的稿费全交给诗社,两位作者各给书10本,亦象征性地“以书代酬。
春蚕诗社社员会费,起初是每人每年2元,从1988年开始增加为每人每年5元,从1991年开始增加为每人每年10元,一直执行到现在。并且规定80岁及以上就免交会费,没有经济收入者(如集义小学几位小学生社员)也免交会费。很多社员建议增加会费到每人每年100元,都说再穷的社员,一年100元的会费都出得起,但是诗社都坚持不涨会费。我们知道,诗社活动所需经费,不可能靠增加社员会费来解决。会费,无非是对社员身份的一种认定,是一项荣誉开支,交纳会费者,表明是春蚕诗社这个文化团体中的成员,在有组织地对中华诗词学习、研究、甚至创作,这是非常光荣的。其他人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又怎么样?你再有钱,也没有春蚕诗社的社员身份。曾经有一位社员领着退体工资,自己还有经营业务,能获得比较丰厚的经济收入,他主动提出:每年固定资助诗社2000元作活动经费,我们断然拒绝了,诗社不能将活动经费的困难转嫁在社员个人头上。(会费从今年开始每人每年20元,五年会费一交清,共100元,方便交纳。昆明分社、会泽大组的会费,收取自用。)
春蚕诗社曾经开展为80岁社员集体祝寿,祝寿活动也非常俭朴,事先安排诗友为80岁老人作贺诗一首,请书法家书出来,装裱好,在诗社年会上赠送给寿星。这本是很好的一个人性化的活动,后因社员80岁诞辰与诗社年会往往不同步,搞了几年才停办。诗社从2005年开始评定“春蚕诗星”,诗星条件标准很高,须入社10年以上,有个人诗词专集出版,并且为诗社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工作,有较大贡献者,方可评为诗星。过去的25年中,评定有六位诗星,他们是:杨继雄、周育贤、游炜明、张镇东、李阳成、杨德辉。“春蚕诗星”虽然是春蚕诗社的最高荣誉,却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奖励,只颁发牌匾和证书。(经从下至上的推荐、考察、评定,又评定出几名诗星,今天将要命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地方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文化团体也有了财政拨款,例如会泽县,名城研究会、唐继尧研究会、洞经音乐团、老年诗词书画协会等,每年的活动经费都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安宁市、晋宁县、玉溪市及各县的诗词组织,政府都有固定的财政资助。春蚕诗社却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没有向政府申请财政拨款,只是踏踏实实地办好诗社,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无故不去找政府的麻烦。这样,反而获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关键时期,会主动帮助诗社解决问题。
(四)努力办好社刊《春蚕诗词》
春蚕诗社成立后,把创办社刊作为第一要务。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诗词文学团体,如果没有一个刊物,社员们的作品没有一块园地发表,诗社就没有凝聚力,无法将诗社长期开办下去。所以,在诗社成立的当年,1985年9月,就编辑出版了“创刊号”第一集《春蚕诗刊》。第一集诗刊十分简陋,没有封面,活页式便装本,只有12页,只刊登了74件诗词歌赋作品。但是,这个“创刊号”上就显赫地登载了邓经邦社长的《春蚕赋》,为诗社奠下立社的根基。这篇赋用优美的诗词意象,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地赞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质,用以倡导春蚕诗社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中写道:“惟是丝来自茧,蛹竟陈尸。杀身成仁,浑记切肤之痛;舍生取义,深怀抱国之情。君不见,煎蛹炉边悬釜炊,功成身殉几蜕皮?酸辛苦辣淒回首,香嫩肥鲜快朵颐。尚有蚕沙沃劲草,何来燕子恋春枝?人生若不树高节,老大徒伤愧须眉。”这些阐述,将春蚕的献身精神写得十分悲壮,蕴含着对崇高人格的极度褒扬。赋中还鼓励道:“春蚕丝尽吐,险峰高可攀!斩棘披荆,日月逝矣;胼手胝足,宝藏兴焉!”号召社员努力进取,去发掘中华诗词的艺术宝藏。
邓经邦社长的《春蚕赋》,也是努力办好《春蚕诗词》的指导纲领。我们一直遵循邓社长的教诲:“请抒生花之笔,同申爱国之虔。笑傲江湖,摒弃弄月吟风之作;睥睨艰险,唱和腾蛟起凤之篇”。我们的诗刊上,登载的都是健康向上的作品。作品主要展示社会进步,歌颂时代精神,赞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编辑工作,首先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把作品的思想性放在首位。艺术性方面,把关也很严。春蚕诗词是明确的“格律派”,我们要求社员学习诗词格律,按照音韵格律规范写诗填词。但是也不生搬硬套,审改社员诗稿,对某些失律的作品,不“因词害意”强作修改。而对不熟悉诗词格律的社员的作品,只要立意好,有诗味,我们都放宽尺度,按“古体诗”看待,给予发表。
办好《春蚕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开放式”办刊。如果这个刊物限定只发表本社社员的作品,闭门造车,那么诗刊的质量很难提高。所以,从创刊开始,我们的诗刊就接纳外稿。第一集《春蚕诗刊》上,就登载了昆明施菊轩、金碧诗社李若梅、大理剑川刘世猷、刘世奇等诗家的贺诗。第二集《春蚕诗刊》,就有云南著名诗家张子斋、梅绍农、林景泰、浦汉英、王思成、周嘉禾、杨璞庵、赵丰、唐梦诗、杨锦章等来稿,这些大家的作品,使《春蚕诗刊》的品位得到提升,也使春蚕诗社在省内传名。紧接着,第三集《春蚕诗刊》,除了上述名家继续来稿,又有熊明发、宁志光、屠育生、寇一樵、赵钿、陆铸、黎正名、许启征、唐云发等诗家来稿,其中,熊明发将军是云南军区司令员。继后,云南军区政委胡荣贵将军、昆明军区政委蓝亦农将军都多次给《春蚕诗刊》賜稿。诗刊交流出去后,把省外的诗家也吸引来了。第四集《春蚕诗刊》,就有了湖北的缪英、南京的刘隽甫投来诗稿。第五集《春蚕诗刊》,省外诗家来稿就多起来了。江西的吴中世、湖南的王云侠、甘肃的张玉泉、上海的陈铭华、马沛云、河北的沈葆莆、西安的姜国宪、长沙的王云侠、广西的岑树评都投来了他们的诗词力作。往后,每期《春蚕诗刊》都有省外诗家的作品。对于外稿的采用,我们的原则是:同一作者的诗词,只选用三首(同题组诗例外),而我们社员的作品,除采风作品外,还可选用十首(近年放宽至十五首)。近年来,全国诗词社团组织“垮”了许多,省外诗家来稿者减少了,我们才取消了“只选三首”的规定,放宽了外稿采用的尺度。外稿的采用很有意义,它带动了春蚕诗社社员的诗词创作,广大社员从外稿中学习到了诗词写作技巧,并且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春蚕诗刊》的艺术品位。就是由于采用外稿,我们的诗刊才传播向全国。除港澳和西藏,全国各省都有诗家在《春蚕诗刊》上发表诗词作品,我们诗社也就同全国180多个城市的200多家诗词社团组织有联系,《春蚕诗刊》成了东川的一张文化名片。
我们的诗刊,还开展过一些横向联络。在2002年省诗词学会的年会上,我们主动约请镇雄县诗词学会、曲靖市书画诗词协会、师宗县书画诗词协会的负责人一起商定,在各家刊物上开辟“乌蒙诗谊”栏目,互相刊登兄弟诗词组织的作品,以便相互学习交流。于是,《春蚕诗刊》从2002年的第二十二集开始,在“乌蒙诗谊”栏中刊登镇雄县、曲靖市、师宗县诗友的诗词作品,我们社员的诗词作品,也选送给各家诗刊发表,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滇东北地区的诗词创作,增进了各地诗友间的友谊。这一诗谊文化活动坚持了12年,2015年第三十八集《春蚕诗词》上,“乌蒙诗谊”栏最后登载了眧通21位诗友的47首诗词,以后,“乌蒙诗谊”交流活动自然终止。但开创“乌蒙诗谊”栏目,却是《春蚕诗词》这个刊物的一个亮点。
《春蚕诗刊》从第三集开始增加页码,后固定为每期内页32页;从第二十二集开始又增加页码,后固定为每期内页64页;从第三十三集开始再增加页码,后固定为每期内页80页,每期可登作品1200件左右。《春蚕诗刊》从第十四集开始有了封面,从第二十六集开始有了铜版纸彩色封面。
诗社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信息的搜集整理保存,《春蚕诗刊》第一集就登载了“简讯”,以后,每期诗刊都登有“简讯”,记录诗社活动动态。《春蚕诗刊》从第二十集开始,更名为《春蚕诗词》,这个刊名更符合其内容,与诗词界刊物称谓比较统一。
就是这样,从零开始,从简约起步,我们千方百计办好诗刊,正是由于《春蚕诗词》办得比较好,才使春蚕诗社立足于社会这么多年。
(五)组建分社,拓展诗社工作
春蚕诗社成立有两个分社,一是会泽分社,一是昆明分社,这在云南省内的诗词社团中并不多见。更重要的是两个分社很有创意地开展诗词文化活动,拓展了春蚕诗社的总体工作,扩大了春蚕诗社的社会影响。
应会泽县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要求,由中共会泽县委及县政协领导提出,并经东川区有关部门同意,春蚕诗社会泽分社于2000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部长黄吉良代表县委出席会议并讲话,春蚕诗社副社长杨德辉代表春蚕诗社到会祝贺。会上,民主选举卞伯泽为社长,李世沛为副社长,杨天琪为秘书长,于守权和杨燕琼为理事,聘请杨德沛为名誉社长。2001年,卞伯泽增补为总社副社长,兼会泽分社社长;
2006年,朱兴贵增补为会泽分社副社长;2012年,吴楷柏、唐秀玉、管彦顺增补为会泽分社副社长;2018年,高升堂增补为会泽分社副社长;2020年,高升堂增补为会泽分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2023年,高升堂增补为总社副社长兼会泽分社社长,刘德金增补为会泽分社副社长。
春蚕诗社曾先后聘请会泽县相关领导为顾问(七届),他们是:会泽县文联主席、文化局长王怀顺,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尹正祥(七、八、九),会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应龙,会泽县洞经音乐团团长、会泽县人大原副主任田永光。
会泽分社成立时,有社员21人,后逐渐发展增至60多人。2017年9月,会泽县老年大学书画诗词班30多位老年朋友加入春蚕诗社,使会泽分社人数增至近100人。
会泽分社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卞伯泽、李世沛、杨德昌、高升堂、朱家凤、杨天琪等,都是地方史专家,他们研究成果丰硕。尹正祥更是一位学者型的县领导,他不仅自己著作等身,并且一直领军会泽文化,引领着会泽文史学界对地方史特别是铜商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还非常关心春蚕诗社的工作,春蚕诗社成立三十五周年暨会泽分社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会泽举行,就是尹正祥为我们张罗了经费,才使活动圆满成功。
会泽分社的社员,还为会泽县老年书画诗词协会编辑出两部大型诗联集。《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对联选集》,春蚕诗社有:郭天熙任常务副主编,黄茂昌任副主编,罗定宇、徐希鲁、张世雄、杨金全、杨天琪、李荧、沐春发任编辑。此书共辑录对联3830余副,其中今联450余副,古联3380余副,是会泽古今名联集成。《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历代诗词选》,春蚕诗社有:黄茂昌任执行副主编,李荧、沐春发任副主编,郭天熙、李全云、陈冬兴、陈吉华、管彦顺任编辑。此书从4000多首诗词中,遴选出180多位作者的1600多件作品予以集纳,编辑得比较精粹。这两部诗联集,为会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卞伯泽、唐秀玉、杨德恒、郭天熙、徐希鲁、李世沛、管彦顺、杨玉仁、李科金、颜炳清、杨泽仁、周顺波、刘德金、陈兆彩、陈冬兴都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
会泽分社还积极开展采风活动,据统计,会泽分社至今举行过十七次规模较大的采风活动,采风点是:会泽县教师进修学校、会泽县洞经音乐团、大海草山、毛家村水库、雨碌大地缝、娜姑镇、会泽城建局、小乌龙村、会泽水务局、逶车镇、会泽县第三中学、者海镇、会泽卷烟厂、富天实业有限公司、德康斑铜工贸有限公司、水城堂琅故苑才艺展示会、会泽以礼小镇私家花园。这些采风活动所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会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状况,对解读会泽、认识会泽、宣传会泽,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会泽分社的诗词文化活动,拓展了春蚕诗社业务领域,扩大了春蚕诗社的社会影响。
2007年,春蚕诗社中离退休上昆明定居的人员很多,他们要求在昆明开展诗词活动。于是2007年11月4日,春蚕诗社昆明分社在昆明北辰小区宣告成立。昆明分社第一届理事会,社长由春蚕诗社常务副社长张镇东兼任;副社长:郭宏亮、吴铠;第二届,社长:张镇东;副社长:郭宏亮、朱加林;第三届,社长:张镇东;常务副社长:陶文祥;副社长:马昆华、尹凤春、朱加林、杨玉峦;第四届,社长:陶文祥;副社长:马昆华、尹凤春、朱黎明、李春、陆春梅、姚荣、蒋家驹、郭肃。
昆明分社的诗词文化活动开展得很好。社长张镇东,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家,而且是一位诗词理论家。昆明分社成立之初,张老师就率先垂范,举办诗词讲座,他的第一个讲座就讲《近体诗写作的避重字》。之后,张老师应邀为昆明的许多诗词社团举办若干不同内容的诗词讲座。张老师并且把诗词讲座作为昆明分社的一项主要文化活动来加以规划,头一年就将第二年要举办的讲座预先安排好:讲座内容、主讲人、讲座时间都明确预告,有条不紊,规范规整。一般每年不少于两个讲座。主讲人可以是本社社员,也可以是社外人士。所以曾请来一些名家来讲课:著名诗人晓雪、省老干诗协会长徐发苍、省文史馆副馆长苏建华、云南武警政委王永银将军、省老干诗协副会长张士龙、省工美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马昆华、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李嫦莉等,都为昆明分社举办过诗词讲座。近年来,昆明分社又以微信形式开展诗词讲座,效果也非常好。诗词讲座的举办,对广大社员学习、研究、创作诗词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并且,诗词讲座的举办,在昆明影响很大,它极大程度地扩大了春蚕诗社在昆明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春蚕诗社的知名度。
昆明分社采风活动也开展得很好。2008年5月9日,在昆明和玉溪对“云南三佳企业”东风日产、东风本田4 s 店的采风;2009年2月12日,官渡古镇、宝象河、新亚洲体育城的采风;2010年12月10日,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采风;2014年4月8日,昆明市政府救助管理站的采风;2018年12月22日,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的采风;2019年7月19日,昆明国际石博会的采风;这几次大型采风活动都非常成功。采风作品不仅见于《春蚕诗词》,并且编出专集《情萦滇海 爱满西山》《诗韵工美》《诗韵石林彩玉》。其他小型的采风活动还开展多次,也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昆明分社还代表春蚕诗社,在昆明参与过许多文化活动,如为群众写春联、参加诗歌朗诵比寨、参加各种会议等,为总社赢得良好的声誉。
昆明分社诗词创作高手很多,这些年《春蚕诗词》上的许多优秀诗词作品,是出自昆明分社社员之手。而张化忠、陆春梅夫妇的《百首古词咏云南》,可谓“惊世骇俗”,用100个词牌填出的100首词,写出云南的100个风景点,并请100位书法家100位画家,将100首词写成100幅书法,绘成100幅风景画、还将100首词镌刻在100种陶瓷工艺品上。这真是个伟大的创举,这是云南诗词的一个高峰,这也是我们春蚕诗社的光荣!
昆明分社社员,个人诗词专集很多,据统计,共有44人的专集95部(有人多部:如张化忠7部、张镇东6部、李荧5部、梁晗曦14部),称得上是琳琅满目。其中,张镇东、尹凤春合著的《中华经典古诗选读》一书,很是引人注目。此书是编著给昆明救助站收留儿童学习作教材用的。书中遴选了历代广为流传的经典古诗92首,还将一些古今名联、诗词名句、传统道德情操名言和咏昆明人民政府救助站的诗词联也作为附录补充进去,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这是一本贴近生活、关注人生、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编成后,很受欢迎。这本书还是昆明分社23位社员捐款印成的,这大大的给本书注入了深厚的道德含量!
以上列举的昆明分社的诗词活动,仅为择重之谈。却也充分说明昆明分社植根春城,从一芽幼苗已长成一棵挺拔的小树,它还将开枝散叶,茁壮生长。
总而言之,组建两个分社,是春蚕诗社四十年工作的一个特点。
二、蚕诗社四十年几个工作亮点
一个小小的民间文学社团,不可能创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毕竟不间断地活动了四十年,或多或少会办成一些事情。这里挑选几件事说一说,算是“工作亮点”吧。
(一)发起成立云南省诗词学会
1987年7月,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春蚕诗社积极主动与中华诗词学会联络,呈报资料,呈交诗词作品。1988年6月,东川春蚕诗社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同时批准杨继雄、段麒、钟山、杨德辉、董铮5位诗家为会员。这个时期,云南省已有几个诗词社团,但还没有一个领军全省的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后,要求各省成立相应的省级学会,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分会。
1988年6月21日,在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会议室召开我省部分地区诗社、诗词学会负责人会议,由中华诗词学会云南常务理事张文勋教授主持,理事杨正南传达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精神,春蚕诗社名誉社长邓经邦、社长杨继雄、理事董铮参加了会议。会上纷纷倡议成立中华诗词学会云南分会,会后发了《倡议书》。首批发起的五个单位是: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昆明楹联诗词协会、昆明金碧诗社、东川春蚕诗社、昆明湖山诗社。
1988年9月27日,我社杨继雄、杨德辉、邓经邦到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办公处参加筹备成立云南省诗词学会的联系会议。与会人员有张文勋、赵浩如、薛波、刘难方、王兴麒、张华俊及东川3人共9人。会议决定于1988年10月31日召开云南省诗词学会筹备委员会。
1988年10月31日,我社杨继雄、杨德辉、段麒、邓经邦作为筹备委员,出席云南省诗词学会筹备会议。会上着重讨论了学会理事顾问分配。春蚕诗社邓经邦、杨继雄、杨德辉、段麟被定为首届理事候选人,施莉侠为顾问。
1989年5月17日,我社邓经邦、杨继雄、段麟、杨德辉出席云南省诗词学会第三次筹备会议,讨论云南省诗词学会成立事项。
1989年7月24日,云南省诗词学会正式成立,春蚕诗社是首批发起单位,是当然的团体会员;邓经邦、杨继雄、段麒、杨德辉当选为首届理事会理事。
当初发起成立云南省诗词学会的昆明市楹联诗词协会、昆明金碧诗社、昆明湖山诗社都早已经解散,现只有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成立于1987年)和春蚕诗社还在开办。发起成立云南省诗词学会,应该是春蚕诗社参与为云南诗坛办成的一件大事,春蚕诗社也以此为荣。
(二)积极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
春蚕诗社非常重视中华诗词进校园的活动。
2003年,诗社张镇东老师到东川二中给初一学生讲授诗词写作,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常识,纷纷提笔创作,作品刊登在第22集《春蚕诗词》的“校园新蕾”栏,结果这个栏目赵玥璐等22个学生的23首诗词,被全国诗词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全部转登在该刊物的“小荷初露”栏目上,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2011年暑假期间,春蚕诗社又与民盟东川区委合作,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小学生诗词讲习班。还特意为讲习班编辑出版了《诗词对联常识》一书,无偿分发学生作教材使用。这期讲习班办得比较成功,学生们学会了写诗填词作对联,习作编入《春蚕诗词》“校园新蕾”栏,反映很好,还有4名学生的对联入选《当代滇联精选》。
2017年5月13日,春蚕诗社组织社员到东川百年名校集义小学采风,该校校长陈文金主动提出,请春蚕诗社在该校五年级学生中,利用每星期三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办诗词楹联讲习班,时间为一个学年。诗社派出三位社友作教员义务讲学,并无偿分发《诗词对联常识》一书给学生作教材。讲习班开办了两期。第一期自2017年9月27日正式上课,至2018年6月13日教学结束,先后共有42名学生参加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学生们的习作登在第43集《春蚕诗词》的“校园新蕾”栏中,颇受好评。第二期先后有35名学生参加学习,学习效果也很好。学生们学会了写诗填词作对联,选出了一些学生的“作业”,编辑入第44集《春蚕诗词》的“校园新蕾”栏,反映很好。有三个小同学,还主动要求加入春蚕诗社,最小的入社时才有10岁,是春蚕诗社成立以来入社年龄最小的社员。
(三)承办全国征联活动
在2016年7月7日召开的中共东川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区委领导在他的报告中提出建设“三美东川·创业铜都”;强调“宁愿干部脱层皮,要让群众早脱贫”;要求干部“在职在位拚命干,调离退休不遗憾”“在职在位一分钟,拚命干好六十秒”;还提出“治理小江是保护长江”,要求区人大念好“山字经”、区政府抓好“沙产业”、区政协做好“水文章”等等。这些论述妙语连珠,既切合东川实际,又语言朴实平白如话。很快就为干部群众所接受,在东川民间传扬,不经意间转换成了“民言”。
为了让东川民言能长期流传,成为东川人的共同认识,行为准则,东川政协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决定举办“‘东川民言’全国征联”活动。以期让一些比较经典的民言形成对联,更便于广泛流传。征联活动交由东川楹联学会(春蚕诗社)承办。
我们立即组建了由东川政协、区文联、楹联学会人员组成的七人工作小组,并决定先征集民言,在众多的民言中再来筛选征联的句子。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共收集到民言460多条,最后确定50句作为征联的出句。50句名言中,既有反映东川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句子,又有展示东川悠久历史、铜商文化、自然风光、地域特色、人文风物等方面的谚语,这些句子概括地反映了东川的全貌。
2016年9月2日,《中国楹联报》第四版上登出了《“东川民言”全国征联启事》,第40集《春蚕诗词》也在首页登载了征稿启事,征稿启事还发布在一些网络上。
征稿时间十分短迫,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但是出乎意料,全国各地应征者居然很多,截至2016年10月20日,竟然收到全国29个省市693人的应对作品9295件。
对这次全国征联所得作品的评审,组建了一个高层次、高水平、高权威性的评委会,由云南几位顶尖的诗联家担任评委。即:主任王光明(云南省楹联学会会长);副主任朱籍(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评委张镇东(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评委周崇文(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评委李嫦莉(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应征联稿密封了作者的信息,随机编号,对作品按编号进行评审,由于应征搞件数量太大,评审工作非常烦难。从10月24日开始,在东川进行初评,反反复复地历时一个月,初评才结束。2016年11月26日在昆明进行终评,按作品编号,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0名。之后,将46件获奖作品请省内著名书法家书出,举办了“‘东川民言’全国征联获奖作品书法展”,并且还把46件联墨珍品编印成册,以留下一个珍贵的文化记忆,作为这次难得的全国征联活动的纪念。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这次全国征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积极开展采风活动
春蚕诗社由于条件限制,经验缺乏,存在许多不足,与全省众多的诗词社团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是,春蚕诗社有一项活动开展得最好,是其它诗词社团无法企及的,那就是采风活动。
多年以来,为了让诗社社员能深入实际、贴近社会、融入现实生活、获取诗词创作素材,用中华诗词的艺术形式展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讴歌时代英雄,春蚕诗社一直积极开展诗词采风活动。我们组织社员到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乡镇、行业、景区、寺庙等学习考察、参观采访,然后进行创作,用优美的诗词作品彰显被采风单位的工作成就,展示这个单位的精神风貌。采风诗词作品,在《春蚕诗词》上开辟专栏登载,采风作品便随诗刊交流向全国。采风诗刊送100本给单位,可在本单位内外分发,并留作资料。采风,不仅给诗社社员创造了深入改革开放前沿的机会,并使诗刊的质量得以提升;采风,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诗社经费来源问题。被采风单位,都能资助我们一点诗刊印刷费,这样就确保了诗社经费开支的大头,以使诗社能够维系正常活动。春蚕诗社没有政府的固定拨款资助,却还能开办下去,而且已经开办了四十年,诀窍和秘密就在于开展好了采风活动。由于我们的采风作品都有一定的质量,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被采风单位改革开放中所作出的贡献,所以,采风总是获得“双赢”,双方都满意。这也使得春蚕诗社的采风活动获得一定的声誉和信任度,于是,主动邀请我们采风的地方也就很多。所以,到现在为止,春蚕诗社已经开展了81次采风活动。还经常被邀请到外地采风,我们就曾到富民县、玉溪市、会泽县、昭通市、巧家县、永善县、水富县等采过风。
(五)创得地方荣誉
2020年7月1日,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颁发了云老干诗字第(2020)001号文件,这个文件是“关于授予东川‘中华诗词之乡’光荣称号的决定”。文件宣告说:“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东川分会,自从创办春蚕诗社30多年以来,在杨德辉同志的领导和组织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在诗友队伍培养和发展壮大方面,在中华传统诗词学习、创作和提高方面,在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服务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经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决定:授予东川‘中华诗词之乡’光荣称号。”省老干诗协还给我们制做了“中华诗词之乡”的牌匾。
在领牌座谈会上,徐发苍会长等诗协会领导对“命名”作了论证说明,针对“只有中华诗词学会才有权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的说法,指出:“中华诗词”泛指中国传统诗词,这个称谓不是某个诗词组织才能使用的专利用语;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固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中华诗词学会也是一个民间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它有权“命名”,其他民间组织也可以“命名”;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中华诗词学会是要各地“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提出若干条件,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现组织诗社,现找人来学习写诗,结果创出的“中华诗词之乡”多为假典型;我们却不是临时来现“创”,而是在云南省老干诗协的分会中,通过调研、考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确定了“命名”地。东川(含会泽)历史上就是诗词繁衍之地,清代就成立有翠屏诗社,出过许多诗人,之后又产生过唐继尧、刘尧民、施莉侠等诗词大家,形成了诗词传统。而今,春蚕诗社继承东川诗词传统,开办了三十多年,用中华诗词为社会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东川实际上早已是一个中华诗词之乡,省老干诗协无非是作一个认定而已。
领牌回来,诗社的几个负责人向东川的几位诗社顾问作了汇报,顾问们对东川能荣获“中华诗词之乡”感到高兴,并提出要在东川多个地段立起“中华诗词之乡”牌匾,并以这块牌匾为“由头”,建造轿子山水库文化长廊,这块牌匾原件放大,镌刻在水库边的巨石上。
春蚕诗社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为东川地方争得了荣誉。
以上就是春蚕诗社四十年来的主要活动情况。
四十年的奋进,春蚕诗社已坚守住一方诗词圣地。现在,春蚕诗社又站立在一个新起点上,道路也许仍然曲折,前途却相信无限光明。
让我们团结一心,发扬春蚕精神,努力奋进,去再铸辉煌!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网络编辑:字文斌     审核:詹应璋  戚永华


社团地址: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凯通路35号四楼春蚕诗社。

邮编:100007邮箱:645425913@qq.com联系电话:13908808379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