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阳老干部诗词学会韶乐艺术院部分古琴爱好者一行8人在学会刘蕴之会长和艺术总监郭颂老师的带领下赴白云山白云小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琴集训和采风活动。
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古琴爱好者和文化探寻者参与,为小镇营造了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本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古琴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让更多人领略到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将诗琴元素融入景区建设,通过古琴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有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扩大社会影响,意义深远。
静里乾坤烟水阔,云中龙马画诗呈。弦歌不辍传薪火,琴韵松风未了情。从先秦时期的滥觞,到唐宋魏晋時期的鼎盛再到现在的传承发展,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至少有3000年历史,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往今来,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既是文人雅士的象征,也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
儒家视它为“德音之器”,通过“琴瑟和鸣”象征君臣和谐。《诗经》中“琴瑟友之”象征婚姻和谐。道家使琴音成为触发哲思的媒介,追求自然与逍遥,以琴载道,审美趋向“大音希声”。古琴更被视为文人雅士陶冶情操、寄托情怀的介质,其清幽音色与“清、和、淡、雅”的审美特质,成为士大夫精神追求的物化载体,它承载着嵇康《广陵散》的高洁悲壮气节;诸葛亮空城抚琴的智谋风范;伯牙鼓琴的“六马仰秣”“鸟舞鱼跃”忘机通神的超然境界。
诗与琴的对话体现在音乐与文学的融合。苏东坡的七言绝句《琴诗》开创了以理趣见长的宋诗新风,強调艺术源于主客体交融的创作实践,映射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审美追求。琴声如时光轻抚的诗篇,音符中沉淀千年故事。琴弦颤动即心灵低语,旋律勾勒诗和远方。
指尖轻触琴弦,古朴的琴音袅袅响起,仿佛穿越千年,将学生们带入悠远的意境之中。看似简单的指法。实操起来却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除了教学活动,还精心策划安排了古琴雅集。松下古琴一张,仰观山,俯听水,傍睨竹树云石。俄而物诱气和,馥喷五木之香,色冷冰蚕之锦。会心处偶得佳句,长啸数声,空山答响。学员们积极参与,依次登台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切磋,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古琴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白云小镇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彰显洛阳市老干部诗词学会领导班子在文明传承中的使命担当,风清气正,守土有责。在拓展诗词事业的发展空间,扩大诗词文化的影响力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诗琴的魅力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