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红楼梦境千秋事 拾趣人间万卷文 ——沈正兰女士《红楼拾趣》诗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安徽天长召开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11月21日上午,沈正兰女士著《红楼拾趣》出版座谈会在天长巷子口顺利召开。中国作协会员,天长市文联原主席王明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诗词学会顾问包立欣、教育局原副局长于祖印、省诗协驻天长联络处主任、雅风天长诗社社长高大国、副主任周瑾、汤曙、陆文龙、徐秀海、胡世跃、知名作家王庆云、安徽诗书画研究会天长分会副秘书长李彩华、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中柱、副主席谭金友、原乔田中学校长徐善鹏等领导、诗人、作家、红学研究者及嘉宾20多人参加座谈会。

   王明义为该书有作序,评价值得赞赏的是,沈正兰在解析红楼人物时,始终不脱离红楼大背景,却更注重从细节处着眼。她甚至会从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动作展开对人物探索,努力从蛛丝马迹中得窥全豹,这样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所谓“一滴水见世界,观一叶而窥全树”。尤为难得的是,沈正兰在赏析红楼人物故事时,时常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比如针对后四十回续补问题,她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她的见解有时寥寥数语,有时洋洋洒洒。无论篇幅多少,见解是否全然正确,我以为这都是书中最为闪光的地方。《红楼梦》是天书、大书,一般人是不敢触碰,研究《红楼梦》的人都成了专家;沈正兰女士从爱到专,日积月累,不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独到的见解,才有了今天的《红楼拾趣》座谈会;作为第一读者,表示祝贺;特别是丈夫张根和钢笔画插图,为书锦上添花。夫唱妇随,相得益彰,是一对文化夫妻,值得天长人学习。

   包立欣说,作为老同学,首先表示祝贺,她在丈夫张根和《钢笔画作品集》出版发行后也想出本关于红学方面的书,今天梦想成真,《红楼拾趣》这本书十分有分量,非常不容易;在单位上工作要强,在家庭中贤惠,为了子女和外孙,从天长、北京、南京忙于家务外,平时忙里偷闲学习积累,深入研究《红楼梦》,非常不容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鸳鸯并进,今后互爱、互助,共同进步,期待新的作品;我们相信沈正兰在创作的道路上明天更辉煌。

   于祖印,今日座谈会意义不凡,作者年逾古稀,退休后研究红楼梦。红学是20世纪三大显学,红学研究领域学者争论的程度之激烈、内容之广泛、想象之新奇,个中精彩不仅不输于甲骨学、敦煌学。一百个人看过《红楼梦》有一百个观点,不是一般人能下笔的,相识30多年,近十年走得近,接触频繁,短短几年里,张根和出版了钢笔画作品集,短短两三年沈正兰女生成了“红学”专家,《红楼拾趣》在红学价值方面手屈一指;我也是“红学”的爱好者,也写过两篇,与沈正兰女士相比远不如她;该书主题探索观点独到,对金陵十二钗人物的描写用笔细腻;除勤奋,天资,主要是熟读红楼梦对她的滋养和浸润。

   李彩华,我是《红楼梦》的爱好者,读了9遍《红楼梦》,才有感觉,理清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记得自己当时读到黛玉焚稿那段,抱着枕头哭了一场。作为红粉,十分钦佩张根和夫妻,有家人的支持才有今天的精彩;我也读过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蒋勋说红楼梦》,深感沈姐太不容易了,作为“红粉”十分敬佩。

   王庆云,首先祝贺《红楼拾趣》出版发行,我是书稿见到比较早,我们曾经是同事,我看过戏剧《红楼梦》;她爱读书我也早知道,在水泥厂上班时她就研读30多部戏剧汇编,她《红楼梦》看了60多遍,我比她比相差之大。研究红楼梦胡适是第一人,周汝昌红学是泰斗,还有俞平伯、蔡元培等名家;特别是关于曹雪芹出生众说纷纭,至今无准确定论。关于《红楼梦》中诗词有特定场景不能对号入座,如李白“白发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等。其次《红楼拾趣》一书质量之高。最后表述祝贺。




   高大国,今日能够参加《红楼拾趣》座谈会非常荣幸,首先祝贺,能够触碰“红学”就不简单,拿到书后细致拜读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其次,在天长文艺界树立标杆,从家庭主妇,到红学专家,令人刮目相看。更有与张根和先生永结同心,齐心并驾;找到自己的热爱,携手精彩。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研究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最权威有十多位专家,四大流派分别是:评点派、题咏派、考证派和索隐派。该书独揽题咏和点评两大主题值得点赞,特别是她以人物为主线的原创诗词,为该书增添风雅和内涵。第三、今天来的都是专家、红粉,个人读后诗曰“红楼梦境真耶假,世味心酸泪一把。拾趣芹溪兰玉言,沈君独步曹公雅。”

   周瑾,今天非常有幸,参加《红楼拾趣》座谈会,作为老三届的同学,非常难得。如夏老,王主席等都是是多产作家,听过文人出书正常,工业界出书的,难能可贵,更不容易,工业口人,特别是女同志出书更是凤毛麟角,凝聚她多少心血和不易,有人与人关系和争论等,书的内容丰厚,该书价值量高;沈正兰女士从砖瓦厂退休也是一位又“红”又“砖”人,看到文集和画册出版表示真诚祝贺。

   谭金友,该书赏心悦目,深沉厚重,魅力十足;建议传统文化书籍字号宜规范化,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张根和先生为书插图更是锦上添花,最后祝贺《红楼拾趣》插图、文章和红学研究与大家见面,以热烈的掌声表述祝贺。

   朱培植,参加沈正兰女士诗文出版座谈会,很佩服,作为女同志能把《红楼梦》的感悟写出来,不简单,很敬佩;夫妻一唱一和,一文一图很融合;从砖瓦厂出来能在退休后夫妻俩都出书更是不容易;祝贺该书发表。

   徐善鹏,有四个字,首先“无畏”,红楼梦是一本天书,一般人都不敢碰,她能从中读出感悟,太不简单。其次“拾趣”,进入红学这么深,令人敬佩,读了这本书,我写了一首诗,贺沈正兰《红楼拾趣》付梓(清泉)“都说红楼知意难,邻家巾帼识君弹。心头本有通幽志,无限风光在笔端。”精彩部分通过阅读这本书,定会有意想不到切身感受。

张根和,首先感谢各位精彩发言,鼓舞人心,我代表沈正兰深表感谢。第二,她在写诗的过程中得到诸位的加持、建议,还有我本人在钢笔画方面得到了包立欣、王明义、谭金友等人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沈正兰,女,1952年出生于江苏淮安。自幼落户于安徽天长市,一直是天长建材系统职工。退休后通过学习,发展了兴趣爱好。目前是安徽省江淮诗书画研究院会员,天长诗词协学会员。一生痴迷《红楼梦》,经常通过电视专家讲座汲取研究养分,激发我对《红楼梦》的热情。对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刻画感悟尤深,曾经在陕西渭南市红楼学会发表过评论文章,亦为该学会会员。

   《红楼拾趣》从我爱红楼梦、纪念曹雪芹、通灵宝玉、金陵十二钗、贾府主人,到鲁迅为什么钟爱《红楼梦》等八个章节,图文并茂;诗文生辉。正如作者诗云“休怕旁人笑我痴,红楼梦里学真知。挑灯夜读匡衡凿,看到酣时自入迷。”沁园春·红楼梦“练石通天,美玉精镌,举世颂讴。览鸿篇巨著,如云坠雾;村言假语,妙意深求。老少咸宜,解颐破闷。历劫磨难韵未休。情僧录,绽文光逸彩,气蕴清眸。观园何处香丘,惹无数红迷竟媚诌。借娲皇瑞气,晶莹聚萃;荒唐满纸,又把酸留。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离合悲欢对眼流。此书卷,品人间至味,意绕心头。”该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倍受读者喜爱!

    座谈会上,各位领导、嘉宾、诗人、作家、红学爱好者们纷纷发言,对沈正兰的《红楼拾趣》一书独到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沈正兰女士的创作精神表示敬佩。(文/高大国  摄影/倪月明 谭金友)


沈正兰《红楼拾趣》贺诗



包立欣

卜算子·赞沈正兰《红楼拾趣》赏读随笔

闲里爱翻书,尤喜红楼梦。
别样情思落枕边,文笔倾潮涌。
纵览百家言,不蹑前贤踵。
感发于怀意畅然,乐趣勤耕种。

于祖印

读沈正兰《红楼拾趣》有感

红楼一梦醉千秋,后世名人说不休。
乱世孤芳藏隐谷,升平百论唱琼楼。
民间戏演平巴戏,沈氏清吟白雪讴。
管它红坛皆大儒,兰花独秀竟风流。

高大国

贺沈正兰先生《红楼拾趣》集付梓

红楼梦境真耶假,世味心酸泪一把。
拾趣芹溪兰玉言,沈君独步曹公雅。

题沈正兰女士《红楼识趣》诗文集付梓

红楼识趣话兰才,巾帼一砖飞上台。
阔论师言甲天下,今朝读破任吾裁。

注:“师言”指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


朱元林

贺沈正兰《红楼拾趣》付梓

百遍芸编细考量,红楼探骊焕珠光。
论文叠玉成千帙,锦字流霞汇一囊。
绛草通灵凭解语,情根历劫自生香。
今朝付梓传佳话,立雪陈门姓氏扬。


张根和

贺老伴《红楼拾趣》付梓

皓首耽红卷,青灯校札忙。
墨痕凝绮梦,笺页寄柔肠。
悟透曹公味,终成笔底章。
今看瓜枣趣,一笑韵悠长。

曹宏英

赞沈正兰女士研红著述

七旬犹抱赤心痴,数载研红志不移。
案上芸香凝慧思,卷中脂砚探真知。
青丝渐染霜华色,妙笔终裁锦绣辞。
莫道桑榆春事晚,芹溪一脉照文池。

曹家进

赠沈正兰女史

老来读史析红楼,还似青春不肯休。
贾府风云眸底过,三分入木意长流。

杨士明

临江仙·读沈正兰《红楼拾趣》
研读何须高学历,只须楔入专心。
红楼一梦几多沉,沈家兰长女,悟透十分深。
面对荒唐言满纸,真情何处搜寻。
抛砖滚玉酌还斟,异他人视角,惟此贵如金。

王定坤

贺沈正兰女士《红楼拾趣》付梓

解析红楼称首座,高标印证见精神。
研幽剥茧追情理,探翰拓途臻意真。
寸寸心田编浪漫,方方墨笔织缤纶。
今逢付梓传佳话,满目霞光续雅珍。

汤曙

为沈正兰《红楼拾趣》书付梓贺

并非满纸荒唐语,实乃玑珠字字金。

一部红楼梦催泪,细翻拾趣亦怡心。


李彩华

题沈正兰女士红学新著

久炼铅华凝真味,文心历岁脱俗尘。
人情悟透皆学问,世事躬行即经纶。
案草凝香含旧趣,篇中藏韵见初心。
不矜雕琢天然秀,清芬自可动骚人。
 
陆文龙


《七律·题砖厂沈正兰新作<红楼拾趣>新著出版》

        砖窑汗雨渍青衿,十读红楼证苦心。     
        瓦砾场中磨铁砚,芙蓉榜外树琼林。     
       文摛素手霞千片,图补荆钗月一寻。    
        白首著书偕隐事,浮生拾趣有清音。     


张信旨

网看《红楼拾趣》出版座谈会


巴掌雷鸣横幅丹,瞧瞧正主沈家兰。
纵然与我无交接,依旧凝神共尽欢。
职业不唯分水岭,性情绝对拍门杆。
长江后浪推前浪,可惜几人成大观。

胡世跃

贺沈正兰女士《红楼拾趣》雅集付梓

砖厂辛劳半世尘,暮年十载探文津。
红楼拾得珠玑滿,付梓花开案上春。

周瑾

   沈正兰《红楼拾趣》书出有赞   
   
巨著红楼逸事漪,芳心孤胆探蛛丝。
千思解透句中妙,万虑窥穿书里奇。
敢向诸家推独见,情交朋众去悬疑。
石城幽径寻趣乐,巾帼天长花一枝。


陈晓旺 

根和正兰椿萱并茂,兰桂齐芳感怀


铁画银钩耄耋功,红楼探赏锦心融。 
墨痕飞白霜缣素,脂砚评朱绛帐风。 
七十丹青惊老凤,三千珠玉缀新鸿。 
双星并耀桑榆晚,兰畹根深艺海崇。

 沈福东 

贺沈正兰先生《红楼拾趣》雅集付梓

一笺诗酒凝清韵,满院欢声绕画堂。
共赴红楼寻雅趣,偕游墨卷品兰香。


徐秀海  

题沈正兰女士《红楼拾趣》刊成

十读红楼味自醇,八章拾趣见情真。
书中群像尘心悟,笔底荣枯境独新。


郭学生

贺沈正兰先生《红楼拾趣》雅集付梓

逸兴红楼说假真,悠怀一缕寄精神。
意凝千日研村语,情注三分辨士甄。
文斐蕴成留锦字,墨香篆就驻妍春。
心裁世俗吟高洁,胸赋昆仑雅韵陈。


李霞辉 


贺沈正兰女士《红楼拾趣》面世 


厅内灯辉室外光,遥闻拾趣梦楼香。
常言红学名人撰,焉是凡夫俗子尝。
瑞草芳兰花独秀,巧诠酸泪即荒唐。
阔论妙语惊天下,字句玑珠华丽章。


沈正兰 

 

答谢各位老师 

金砖沐晚霞,怯意梦中遐。
拾趣红楼里,高朋细品茶。
翻篇经典卷,刻苦实堪夸。
诗友同兄弟,真诚谢大家。



协会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经九路科创城

邮编:100007邮箱:yafengtianchang@163.com联系电话:18055098900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