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兴安(资) / 黔诗红韵:第 35 期-2024-19 期 /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红色文化工委 / 值月:安顺 / 20241204
发布时间:
阅读:次
简 讯
12月4日止,红工委“红迹同题”,值月安顺市学会,在委员滕代刚、周立冰等,悉心统筹安排下,作品创作,正动员中。图、文资料,整理如下。
》》兴安简介/兴安县政府:网站/2024-04-25
http://www.xazf.gov.cn/mlxa/xagk/201911/t20191112_1583623.html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之地。全县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有汉、壮、瑶等27个民族,总人口39.15万。
兴安历史文化厚重。秦归零陵县,汉置始安县,唐称临源县、全义县,宋始称兴安县,取“兴旺安定”之意,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县之一。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征百越、筑灵渠,让兴安“南连海域、北达中原”。1934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在兴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次见证和改写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重大历程。
兴安山川名胜秀美。湘江北去、漓水南流,长江与珠江水系在这里牵手。这里有“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的千古灵渠、“华南第一峰”猫儿山、5A级旅游景区乐满地休闲世界、红色研学胜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公园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湘江“红”、灵渠“金”、山水“绿”、丰收“黄”的兴安文旅色令人向往。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
兴安区位优势独特。县城距桂林市区仅57公里、距两江国际机场60公里。国道322线、泉南高速公路及湘桂铁路、高速铁路纵贯全境。先后开通了兴安北至南宁东、兴安北至广州南始发动车,交通网络便捷通达,正以全新姿态积极融入西进云贵、南下广州、北接长沙的桂粤湘黔四省会“三小时经济圈”。
》》红色旅游/桂林旅游网
http://www.bytravel.cn/view/red/index628_list.html
(1)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0万部队,在桂北湘江以东地域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线。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巨大代价突破了湘江线,继续北上抗日。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
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狮子山,占地10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大型群雕、纪念碑、陈列馆、闽西革命烈士雕塑、廉政清石园,在建的项目有湘江战役新陈列馆和湘江战役烈士碑亭。群雕为灰白色花岗岩雕凿,长46米,高11米,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它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线的壮烈场景;纪念碑高34米,耸立于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
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下部为圆拱型碑亭;纪念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184级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线的曲折过程。陈列馆位于狮子山北山脚,馆内陈列着湘江战役军事模型图、红军长征过广西路线示意图、中央领导人的题词及红军部分实物等。
1997年6月,中宣部将碑园列为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碑园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2)红军堂
红军堂原名“三官堂”,位于县城以北约23公里古镇界首境内的湘江畔,当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战役的指挥所,彭德怀等红军高级领导人曾在此指挥渡江和战斗。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拓展阅读:湘江战役
http://news.guilinlife.com/article/55fp1110b678fe43b678.html
》》三园三馆
本报记者/张苑
桂林是一座沉淀着数千年历史的山水之城,也是一片承载无数荣耀记忆的红色沃土。
90年前,一支红色军队横跨湘桂走廊,他们在桂北的湘江之畔浴血奋战、向死而生,让红星从此闪耀桂北,也让桂林这座山水之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漫长革命征程中的“转折之地”。
那些烽火硝烟虽早已消散,但植入桂林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却永远无法让人忘却。
而今,桂北湘江之畔依然回响着激昂奋进的“英雄赞歌”。在英雄长眠的地方,筑起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简称湘江战役“三园三馆”)。它们是湘江战役最具代表性的纪念设施,也是讲述桂林红色文化故事的重要载体。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来到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深情指出: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守护湘江战役的红色记忆,赓续传承伟大的红色精神,是桂林人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新时代的今天,以湘江战役“三园三馆”为代表的桂林“红色经典”被精心培育和打造,以湘江战役为主题的红色文旅项目不断推陈出新,红色文化将持续在美丽的桂林激荡起“一池春水”,成为这座城最耀眼的底色。
》》寻根红色基因
位于桂林北部的灌阳、全州、兴安等县,是桂林“红色文化地图”中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地域。20世纪30年代,工农红军曾经三次经过桂北,留下红色足迹,最值得铭记的是那一场波澜壮阔的湘江之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领导机关共8.6万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向西南方向突围,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出发后一个月内,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就在红军队伍在湘南足足走了20天,作出进军广西渡过湘江的准备时,敌人已经布下“口袋阵”。于是,一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在湘江之畔打响。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桂林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和兴安光华铺等地,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进行了五个昼夜的顽强战斗,最终成功突破湘江天堑。而这时,中央红军已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常常被人们称为“血战湘江”,那是因为湘江战役是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战役。红军将士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中央机关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从此,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迎来伟大转折。随后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打造红色丰碑
湘江战役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至死不屈的英雄们,长眠于曾经战火硝烟的湘江之畔。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昔日的战场被苍松翠柏覆盖,英雄长眠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座纪念园、纪念馆,成为了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此后,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桂林相继建成以纪念湘江战役为主题的“三园三馆”: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位于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
建造之时,桂林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克服了诸多困难,每天保持近千人的施工队伍,赶工期、抢进度,历时8个月努力奋战,承载着厚重历史且各具特色的“三园三馆”矗立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比有形的纪念碑、纪念园更重要的是,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一座座无形的红色丰碑。之后,相关部门又持续完善纪念园(馆)的硬软件、全面提升展陈内容,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
近年来,“三园三馆”陆续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0个由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认定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纳入桂林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大基地”之“教育实践基地”。
为了全力打造湘江战役纪念设施体系,更好地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桂林市还成立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组建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建设提升工作组,深入发掘保护红色文化遗址遗存,统筹规划建设湘江战役纪念设施。此外,还积极推动湘江战役遗址保护立法,《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已正式实施,形成完备的湘江战役纪念设施体系,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时这样强调。
建设革命纪念设施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赓续红色血脉,也是为了激励人们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如今,当湘江战役“三园三馆”被视为桂林红色文化的“经典之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依托这些场馆更好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桂林相关部门以及全市上下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近年来,桂林市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以“三园三馆”为代表的红色纪念设施打造成集“看党史、听党史、讲党史、学党史”为一体的“红色大课堂”,让革命旧址、博物馆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先进模范成为党史“教师”,让桂林红色历史不断“活”起来,红色教育不断“热”起来,让广大党员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焕发建功立业、干事创业的强烈进取精神。
与此同时,依托“三园三馆”不断探索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新传承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新表达,让其在新时代不断迸发出新活力。立足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通过对湘江战役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围绕湘江战役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展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应用研究持续推进湘江战役文物和历史遗存挖掘工作;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深入开展湘江战役文物理论研究和史实研究工作,为文物发掘整理提供新的线索,提升湘江战役文物展陈展示水平,强化湘江战役文物的活化利用。
从2021年开始,桂林市组建培养红色讲解员队伍,规范“三园三馆”讲解词,举办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及场馆管理人员党史学习教育与红色讲解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湘江战役文化史实培训班,累计培训2500多名红色讲解员,探索红色培训教育新方式。
与此同时,还依托“三园三馆”,通过开发访谈教学、行动教学等党史情境教学课程套餐,创新“流动讲团”“理论巴士”等宣讲方式,定制“红色教育——体验”个性化党史学习教育菜单,吸引了区内外党员群众组团“点单”,桂林成为了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目的地。据统计,自2019年免费开放以来,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三园三馆”累计接待参观总人数108330批次17080888人次。
如今,“三园三馆”正以更鲜活的方式、更与时俱进的理念,向人们讲述关于湘江战役的传奇故事。在美丽的桂林山水间,这些场馆如同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不断凝聚起桂林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图片均由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提供)
》》擦亮红色经典,谱写湘江战役
》》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篇章
张明道/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
湘江战役“三园三馆”被列为第一批重点培育的“桂林经典”,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三园三馆”经过建设、改造、提升,目前硬件和软件已经初步完善。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自成立以来,统筹协调和指导桂北各县做好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利用等工作,依托“三园三馆”等纪念设施,高效传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与此同时,还不断收集、整理、挖掘湘江战役史料,开展湘江战役历史文化研究;开展湘江战役红色导游员、讲解员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讲解队伍;指导桂北六县开展湘江战役革命文物定名定级工作;精心规划设计湘江战役红色研学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等。此外,还通过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开发红色资源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大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今年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90周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三园三馆”的建设完善以及湘江战役文化传承工作,将其打造和培育更具魅力的“桂林经典”。
还要重点做好湘江战役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服务功能、推进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项目等方面工作,做好湘江战役精神的传承者,进一步擦亮桂林的“红色品牌”,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高地。
》》传承红色基因/让桂林红色文化绽放光芒
周 娜/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红色文化孕育于热血激荡的革命岁月,是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桂林这片红色沃土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以湘江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早已渗透于美丽山水间,成为桂林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是每一个桂林人肩负的使命。
近年来,桂林市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保护和利用红色遗址遗迹,深入挖掘和研究红色文化,讲好桂林红色故事,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红色历史逐渐“活”起来,红色教育持续“火”起来,同时也激活了乡村旅游、生态休闲等新业态。
以“三园三馆”为代表的纪念设施,是传承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是承载着耀眼红色文化的“桂林经典”。我们相信,经过多方努力,桂林能培育和打造更多的“红色经典”,让蕴涵在山水间的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从而凝聚起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磅礴之力。
【 拓展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