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应
靖远钟鼓楼怀古
名藩何日起谯楼,千里烟尘一望收。
雉堞冽风悲画角,平芜时雨酹青畴。
金汤屡弃生民怨,天堑空余故国羞。
卷却戍旗鸣柝远,大河清泚洗边愁。
赏评:
这首怀古之作,写得古朴凝重、苍凉深沉。将钟鼓楼烽火硝烟的历史画卷,再次重现在读者眼前,并从中去领悟更多更深的感慨。靖远,素有“秦陇锁钥”、“西北重镇”之称。作者抓住这一特点,首句以设问的方式启笔,从而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何日”这一问,即加重了历史的沧桑感,更引起读者的关注。“名藩”:古时对地方重镇称呼。“谯楼”: 古代建造在城门用以瞭望的楼,这里借指钟鼓楼。登高楼而望远,看到的不仅仅是茫茫无际的陇原,更是雄浑悲凄、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颔联用苍凉的画面,重现了对历史的钩沉,也回答了上联的深沉一望:城墙(雉堞:指古城墙上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的旌旗在寒风中摇荡,哀历高亢的画角(古时的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的乐器。)之声不时响起。满目疮痍,凄雨似酒,祭奠着曾经绿意盎然的田畴,如今是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这种凄凉都是战争造成的恶果。颈联借景生情: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借助着固若金汤的城池,屡屡将战争带给黎民百姓,而将百姓怨声载道的疾苦却弃之不理,致使民不聊生,地不长黍。如今的天堑(钟鼓楼)纵能昂然屹立,但留下的却只有战争带给历史的创伤和耻辱。尾联怀古抚今,由情而发感慨之声:过去的一切都成为历史,如今昔时的旌旗早已卷起,巡夜的梆子(鸣柝)声也已经远去;硝烟散尽,海晏河清(清泚:清澈明净)的太平景象也洗去了古城百姓的忧愁。从而让人们深深感到:只有和平,才能给人类以真正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尾联真正起到了概括全诗,提高意境的作用,让读者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博大内涵。在创作方法上,这首诗写得一气贯注,激越豪迈,悲凉凄婉,可谓是豪壮中见悲凉,悲凉中激发豪情。化典无痕,力透纸背。响当当地站在高山之巅,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林杨文
靖远钟鼓楼感怀
鼓角钟鸣已久空,凭栏却叹势如雄。
由来战火连山月,自古名流善箭弓。
史记春秋秦汉断,风烛岁月晋唐通。
遥思兴替知时好,便趁春回唱大风。
赏评:
这首感怀之作写得深沉低婉,使读者在吟诵中能领悟到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的责任感。首联登楼(凭栏)望远,旧时的号角争鸣、钟鼓齐响的硝烟早已成空,但作为历史的遗物,它依然雄姿挺拔地傲立于天地之间,令人感慨万千。颔联追忆怀古,由于它位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战火硝烟不断,长年累月的战事纷争,自然会涌现出很多善于舞刀弄剑的名流豪杰,这一联既印证了“乱世出英雄”古训,又暗涵了钟鼓楼的悠久历史和它雄浑的篇章。颈联是对上联追忆历史,感发自己对历史的沧桑之声。《史记》因时间的局限,从秦写到汉虽然结束了(秦汉断),但历史的岁月还在延续(晋唐通)。言外之意,钟鼓楼的烽烟也就一直没有停息过,钟鼓楼沉淀了历史的硝烟烽火。此联遗憾的是“烛”字出律了(按照平水韵)。尾联更是浮想联翩,抒发情怀,追古思今:才感到现在的钟鼓楼是真正得到安宁祥和,是真正遇到了没有硝烟的好时代;面对这春回大地的好时光,“遥思直欲知兴替,击楫而当唱大风”,抒发着作者的豪情壮志,给人有一种“问苍茫大地……”的激昂感慨。创作手法更是开阖有度,妙合无垠。语言、气韵、意境、格调、艺术等方面均无可挑剔。击节劲赏!
贺永粹
登靖远钟鼓楼
靖邑有钟楼,今朝始一游。
南山眉底卧,人海腹中流。
伸手迎归燕,凭栏送日头。
回看云起处,已过半千秋。
赏评:
这是一首难得的好诗,五律写到如此境界,也是十分了得了。诗一开头,直陈原因:早就听说靖远有这样一座钟鼓楼了,今日才得一睹尊容,相逢恨晚啊。然后写登斯楼之感、之认知:居高俯瞰,巍巍南山也只在眼眉之下,来来往往的人流,游走于腹中,钟鼓楼之“有容乃大”也可见一斑矣!颈联,作者潇洒之笔继续攀升:“伸手迎归燕,凭栏送日头。”如此之高,他已经超越了现世的高度,她,高成了一种象征,一脉历史的姿态。结尾,有总结、有交代,“回看云起处,已过半千秋。”岁月风云变幻中,钟鼓楼的年龄也在这儿了,你不来,我不老,你去了,我仍在,你来与不来,钟鼓楼的坚守,已经五百春秋也。这首诗写得清隽、豪迈而不流俗,用笔洒脱,遣词洗炼。诗如人也,因此,诗人的处世态度可略见一斑。大赞!
李 晓
题靖远钟楼
谯楼耸峙势峥嵘,砥柱天枢气象雄。
三陇藩篱宁远塞,两河屏翰镇兵戎。
鹿鸣历历千年外,燕舞翩翩六月中。
今日登临览胜处,车如流水马如龙。
赏评:
该诗开门见山,首联以楼势壮声色,读来钟鼓楼巍峨之气势跃入眼帘,映入脑海,确有震撼之感。颔联写钟鼓楼的重要用途(三陇藩篱宁远塞,两河屏翰镇兵戎)。古时的靖远作为西北重镇,它的战略地位不言自明,而钟鼓楼作为其重要设施当然更是作用非凡。“宁远塞”、“镇兵戎”确实起到了高度精练概括的作用。作为转折的颈联,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中此联前句怀古(鹿鸣历历千年外),后句抚今(燕舞翩翩六月中),这一联是不错的:起句的“鹿鸣”,出自《诗经·小雅》,本是一首宴饮诗,它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而诗人用在这里,是表达出“千年之外”的靖远(也叫鹿城)当今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对句的“燕舞翩翩”,是钟鼓楼“特有”的景象。每年夏秋之际(六月中),燕子成群,萦回翱翔,呢喃不绝,形成一副美丽的画卷。尾联从气势上讲,写得有些弱了,与首联对照,真不可同日而语。一般来说,尾联是全诗的总结部分,它要将诗的意境推上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但此诗忽略了尾联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因而使该诗缺乏它应有的艺术感染力,稍显头重脚轻了。尾联起句中“览胜处”三仄尾,虽不是大忌,但还是避之为佳。如果作当句拗救,也有些牵强。如果能进行精加工和细修改,当属上乘之作。另外,此诗如是用新韵,依惯例还是注明为好;如依平水韵,则混韵了(五个韵字,分别属于“八庚”、“一东”、“二冬”三个韵部)。
黄天明
题靖远钟鼓楼
相地修城御敌侵,沧桑变换显胸襟。
谯楼五丈观天下,钟鼓两声敲古今。
泼彩描来安定意,书文盼出瑞丰音。
敞怀迎送八方客,静赏东南西北心。
赏评:
这首怀古咏怀诗,从立意、行文上讲,都是很不错的。看似语言质朴,实则相当凝练。靖远钟鼓楼,历史跨度长达数百年,涵盖甚广。可以看作是一部靖远风云史。诗作开篇就写“相地(寻找风水宝地)修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敌人入侵。接着表达的是物换星移几度春秋的沉郁之感。沧海桑田,方显阔大胸襟。颔联写钟鼓楼的外观和作用,从两方面描写:谯楼高耸入云,钟鼓之声雄浑旷远(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数次轰炸靖远县城,钟鼓楼曾鸣钟报警,声音达到数十公里之外)。表现出一种涵天盖地,博古通今的宏伟气象,并为后面的抒情做好意境上的铺垫。颈联则笔锋一转,径直向主题递进。由景到情的转句,在内涵与艺术上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这里的“泼彩和书文”都有双关之意。一方面是钟鼓楼被政府重视,几经修建,并涂抹彩绘,覆盖琉璃瓦,增加栏杆,重新让其焕然一新。如今登楼远眺,县城美景一览无余。另一方面,钟鼓楼背负的沉重感和沧桑感终于被历代文人墨客们用“浓墨重彩描来的安定意和盼出的瑞丰音”而取代(南门为近代陇上书画家本籍人张云锦所书“瑞丰”二字)。尾联发乎于情,用夸张的手法、乐观、豁达的心态递进一层:钟鼓楼大敞宽怀,仰接天地,送迎八方。预示着蓬勃发展的靖远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引导经济腾飞必成态势。全诗托物遣怀,寄语希望,语言清新无做作之感。颔联有回忆,颈联有关联,尾联有展望。集仰俯于一体。用典善于化用之,甚好!功夫足见。如果要挑毛病的话,尾联的“八方客”和“东南西北心”意思有重复。如果作为强调,也可以说得过去。转句非常精彩,可尾句没有延续转句的气势,“雷声大雨点小”了。
张永选
题靖远钟鼓楼
远望黄河奏雅弦,古来墨客寄情缘。
楼高百丈宿飞鸟,面阔三楹纳海天。
边邑沧桑心里过,四围山色眼中悬。
悠悠岁月平常去,浩瀚诗书一线穿。
赏评:
这是一首生动含蓄、情韵并茂的作品,开篇意蕴丰富,情感有寄。大有“地为琵琶河为弦,我自来弹”的气势。一曲黄河韵,亘古而唱之。钟鼓楼作为靖远地标性建筑,南屏耸翠,北河蜿蜒。古往今来,与文人墨客屡屡结缘,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和多彩的文化。颔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钟鼓楼的外观(楼高百丈宿飞鸟,面阔三楹纳海天),有气度,有想象,容量较大。过去所经历的所有繁华,以及经历过的一切灾难,都成了历史(边邑沧桑心里过)。但是,这钟鼓楼依然雄风如当年,见证着人间的沧桑变迁(四围山色眼中悬)。个人觉得“宿飞鸟不如说迎飞燕”好。“飞燕”是钟鼓楼上空独有的景观,迎着灿烂的朝阳,无数的燕子环绕在钟鼓楼周围,蔚蓝的天空下,琉璃瓦映射出斑斓的色彩,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伫立在钟鼓楼前,谁能不感到心旷神怡呢?这就是颈联所要表达的意思。尾联的出幅淡泊从容,对幅博大精深。气定神闲。以“从容”总结全篇,丝毫没有使人感到割裂的痕迹。作为一首怀古咏怀诗,作者能够融情入景,而不仅仅停留在所咏之物上,但又切合主题。立意行文上讲,算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从诗作的创作手法上来说,章法安排有些不尽人意。前面两联的第五个字都是动词,后面都跟着个偏正词组。后面两联四句都是2221结构,尾字都是动词。音步没有错开。整体上显得比较呆板。律诗的颔联一般说可以宽对,颈联则要求工对,所以,“边邑对四围”、“山色对沧桑”不工。因结构而影响了作品的整体美感,有些遗憾了。
点评嘉宾简介
张永选,网名高山流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靖远鹿鸣诗社副社长。靖远二中高级教师。一直以来,致力于诗词文章的创作和研究,在楹联方面颇有造诣。诗词楹联作品见诸于各种媒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