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一九四):元·王士元《过司马温公故居》诗(续五)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94)·王士元《过司马温公故居》诗(续


过司马温公故居

[元]王士元

力扶洙泗绝荆舒,卧久周南返故庐。

向使诸公歌不哭,调停人似汉唐初。


网友雁南飞问:钟先生好!求教先生,王士元这首诗该如何理解? 

(接上期)

钟振振答:看到“调停”二字,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它“调解矛盾或纠纷”的那个常见义项;看到“调停人”三字,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它当指“和事佬”,是个名词。

其实呢,在古代文献里,“调停”一词的义项甚多,有“调解”“调节”“调整”“协调”“折中”“安排”“处理”“调理”“调养”,等等。但在王士元这首诗里,大多都讲不通;最贴合的,应是“调理“调养”。

·邵雍《旋风吟》诗又二首其二曰:“自是尧夫(邵雍字尧夫)不善琴,非关天下少知音。老年难做少年事,年少不知年老心。将养精神便静坐,调停意思喜清吟。如何医药不寻访,近日衰躯有病侵。”

陆游《自咏》诗二首其二曰:“食饮从来戒失时,衣裘亦复要随宜。老人最索(即‘须’)调停处,正在初寒与半饥。”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曰:“正二月(农历正月和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旧病),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熏衣,啖炙炊煿成积(吃烤肉等类烧烤食品,积累了太多的火气),至春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壅隔涎嗽(胸闷,多痰,咳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常所主导的身体状况)。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疏散宣泄)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其他疾病)。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疾(疑当作‘化痰’)之剂;或选食治方(食疗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疾病症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厂(空敞)之处,用摅滞怀(发散胸中郁积不通之气),以畅生气;不可兀坐(僵直地坐着),以生他郁(其他种类的郁积之气)。”

以上诸例,“调停”即是“调理”“调养”的意思,可以参看。

至于“调停人”,窃以为也不可以认作名词。它应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即“调养众人”——使老百姓能够得到休养生息。

“汉唐初”,汉初,经过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以及秦亡后的楚汉战争,动乱多年,民生凋敝。汉朝统治者推崇黄老(黄帝、老子)之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生丰裕,出现了中华文明进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唐初,经过隋末的战乱,经济萧条,一如汉初。唐太宗接受隋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开明政策,以民为本,薄赋尚俭,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他在位的贞观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向使诸公歌不哭,调停人似汉唐初”,二句连起来解读,大意是说,即便朝廷诸公都不去司马光家哭奠,也丝毫无损于他的历史功绩——他废除了王安石当政时推行的所有“新法”,使百姓像汉初和唐初那样,得到了休养生息。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载:“王安石始为政,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建为青苗、助役、水利、均输之政,置提举官四十余员,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公上疏逆陈其利害,日后当如是。行之十余年,无一不如公言者。天下传诵,以公为真宰相,虽田父野老皆号公‘司马相公’,而妇人孺子知其为君实(司马光字君实)也。”大意是说,王安石变法之初,司马光就上书预言“新法”将造成的危害。“新法”推行十多年,没有一件事不像他所预言的那样。他还没当宰相呢,可是就连乡野的农夫都称他“司马相公”,妇孺皆知“司马相公”就是司马光。

《行状》又载:“神宗崩,公赴阙临。卫士见公入,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所在数千人聚观之。”大意是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由洛阳赶赴京城,进宫出席丧礼。警卫人员都以手加额,表示庆幸与敬意,说:“这是司马相公啊。”百姓拦路呼叫道:“相公别回洛阳了,留下来做新皇上的宰相,救救天下的老百姓吧!”司马光所到之处,都有好几千人聚集,就为了能见他一面。

《行状》还记载:“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大意是说,京城人画了司马光的肖像,刻板印刷销售。家家户户都买一幅,饭前对着他的画像祷告。全国各地都派人到京城来采购他的画像。当时的画工,有因此而致富的。

(未完待续)

在线人数:1291今日访客数: 63753今日页面浏览量: 130528总页面浏览量: 7863104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